李進文

李進文1965年3月),台灣高雄市人,台灣中生代詩人。畢業於逢甲大學統計系,曾任職編輯、記者、明日工作室副總經理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

李進文
出生臺灣高雄縣(今高雄市
職業作家
國籍 中華民國
體裁新詩散文
獎項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台灣文學獎

曾多次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臺灣文學獎以及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入選九歌版臺灣文學30年菁英選之新詩30家、新聞局數位金鼎獎等。2006年度詩人獎評家謂其:「戮力探索詩藝,繼承溫柔敦厚的傳統詩教美學,有效節制情感,復不斷翻新技巧,音韻優美,圓融;意象準確而飽滿,景深幽遠;喻語新穎奇特,風格成熟,多年的努力,豐富了臺灣的詩歌成績。」他以現代感的文字關心當代與鄉土,並嘗試跨界互文,屢有新意。

經歷

他在高雄縣茄萣鄉的漁村讀書成長,1982年就讀台南二中,高二始接觸台灣文學,以及魯迅老舍等作品。1985年入逢甲大學後才開始寫作,並大量閱讀翻譯作品包括帕斯聶魯達馬拉美韓波等,頗受新意象和形式吸引。1991年退伍後第一份工作是到台南市南一書局當兒童讀物編輯,隔年於1992年進入台灣時報,並設籍於高雄市從事近七年的新聞記者工作。在寫作十餘年後,1998年於爾雅出版社出版第一本詩集,同年加入「創世紀詩社」。1999年離開報社遷居台北迄今,從事數位多媒體及文創產業。

鄭愁予曾評李進文詩,說他是台灣新一代的文學聲音之外新拔起的「第三類異音」,因為「他將久已失去道場的抒情風,美學焦點,人性中追求『新奇稀有』又耽於『和諧故舊』這兩種分歧的傾向統一起來,使主知與主情,如兩組並不相戕的半音,相覓而成樂句。……這種後現代流派中『知』『情』合一而又無顯著使命的新構成,應屬於第三類的異音」;這段自塑風格時期是在1996年前後,李進文結婚、育子,加上多年記者的生活體驗,促使他進行思索,並積極寫詩,期間他開始獲得各項文學大獎。他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和語言系統,楊牧說:「詩人(李進文)使用液化,流動的抒情聲調,極成功地推展了作品的音樂效果,副之以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給的意象之分裂與組合,大大提升了詩的效應。」張默則說:「他企圖創造一種新穎、鮮亮、豪闊的語法,它既貼近現實而又非人間性,它既生活化而又富玄想;他致力遊走在十分陌生、荒蕪、驚險、超脫的重重語意裡,甚至強烈促使某些語系不著邊際的非常組合。」

李進文以他的獨特節奏,一直在實驗佐證自我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他認為自己的詩頗為「寫實主義」,喜歡以瑣碎生活為題材,再以大膽的方式揉合各種元素,形成一種幽默的張力,或者具有畫面與音樂的現代感。他嘗試跨界創作,屢有新意,例如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合作,為典藏藝術品進行詩文創作,讓美術與新詩並陳展覽;又與動畫、紀錄片結合出版,創造新詩多媒體閱讀的新趣味。著有詩集《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不可能;可能》、《長得像夏卡爾的光》、《除了野薑花,沒人在家》、《靜到突然》、《雨天脫隊的點點滴滴》;散文集《微意思》、《蘋果香的眼睛》、《如果MSN是詩,E-mail是散文》;圖文詩集《油菜花寫信》、動畫童詩繪本《騎鵝歷險記》、美術詩集《詩與藝的邂逅》;編有《Dear Epoch─創世紀詩選1994~2004》等。曾多次獲全國學生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台灣文學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等詩獎,以及2006年度詩人獎、文化部數位金鼎獎,並入選九歌版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之新詩30家等。2016年3月,李進文參與文化部與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所主辦的「台德文學交流合作」計畫,代表台灣作家於柏林駐村一個月。

作品

  • 《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台北:爾雅出版社,1998-07-20)
  • 《不可能;可能》(台北:爾雅出版社,2002-02-15)
  • 《長得像夏卡爾的光》(台北:寶瓶文化,2005-01-18)
  • 《除了野薑花,沒人在家》(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02-01)
  • 《李進文短詩選》中英對照(香港:銀河出版社,2008-02)
  • 《靜到突然》(台北:寶瓶文化,2010-11-11)
  • 《雨天脫隊的點點滴滴》(台北:九歌出版,2012-11)
  • 《更悲觀更要》(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7-5-12)
  • 《野想到》(台北:木馬文化出版,2020-03)

動畫童詩繪本

  • 《騎鵝歷險記》(台北:明日工作室,2008-12-23)
  • 《字然課》(台北:明日工作室,2013-10-03)

圖文詩集

  • 《油菜花寫信》(台北:明日工作室,2009-03-02)
  • 《詩與藝的邂逅》(台北:高雄市立美術館,2011-07-01)

編著

  • 《Dear Epoch:創世紀詩選1994~2004》(台北:爾雅,2004-10-5))

散文

  • 《微意思》(台北:寶瓶出版社,2015-08-31)
  • 《微意思》簡體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2)
  • 《如果MSN是詩,E-mail是散文》(台北:爾雅出版社,2006-07-20)
  • 《蘋果香的眼睛》(台北:河童出版社,1999-08-15》

榮譽

  • 吳濁流文學獎(2014)
  • 時報文學獎(1996、1998)
  • 聯合報文學獎(1997、2001)
  • 中央日報文學獎(1988、1999)
  • 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2004)
  • 台灣文學獎(1998)
  • 台北文學獎(1998)
  • 台南市府城文學獎(1998)
  • 文化部數位金鼎獎(2008)
  • 2006年度詩人獎(2007)
  • 全國學生文學獎(198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