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滿洲正红旗人,生於北京,中国現代小說家戲劇家。代表長篇小說為《駱駝祥子》(1936-37年)《四世同堂》(1944-45年),代表話劇為《龙须沟》(1950年)、《茶馆》(1957年)。1966年北京文革時被押着向焚毁京剧服装的大火下跪並遭毒打,翌日投湖自盡

舒慶春
舍予
出生1899年2月3日
 大清北京
逝世1966年8月24日(1966歲-08歲-24)(67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太平湖
筆名老舍、絜青、鸿来、非我
職業作家教授
民族满族
教育程度大学
母校北京师范学校
創作時期1918年-1966年
體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主題社会生活
代表作龙须沟》(话剧)
茶馆》(话剧)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
配偶胡絜青
兒女舒济、舒乙、舒雨、舒立

生平

貧苦童年

本姓舒穆祿[1][2](一说舒舒覺羅[3],皆待考证[4])。對於老舍是否會滿語,「沒有足夠的資料證明老舍是否曾經學習過或會滿文滿語,但是通過作品我們確實可以認為老舍至少懂滿語的語法結構方式。」[5]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其家当时住在今小杨家胡同。次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老舍的父親永壽身為護軍鎮守正陽門[6](《清史稿》作天安門[7])。面對來犯的日本軍隊力戰殉國。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老舍家曾遭意大利军人劫掠,當時才一歲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由於父親的陣亡使得老舍與母親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生活。直到9歲時,由一名叫壽綿的滿族黃帶子貴族资助,老舍才得以入私塾讀書。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於1918年毕业。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在此期间,老舍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说:“‘五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学语言。……感谢‘五四’,它叫我变成了作家”。[8]1921年起,老舍在北京基督教伦敦会缸瓦市堂的英文夜校学习并参加宗教服务。1922年,接受基督新教受洗儀式成為基督徒

赴英講學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亞非學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教導英國人學習中國的官話和中國古典文學。业余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以新加坡为背景的小说《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間,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此间,他看到国民革命军北伐后的国家状况,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在这部小说裡,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1936年写出长篇小说文学代表作《骆驼祥子》。

戰時回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别家小(长女4岁,儿子2岁,幼女还不满3个月)奔赴国难。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文协迁到重庆。自此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期间老舍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为抗日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949年後的創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时期的老舍
趙樹理、老舍、楊朔1957年合影

抗战结束后,老舍于1946年3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京。国内工作期间,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國委員會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自1950年起,老舍写了一些歌颂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品,以话剧《龙须沟》为代表。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老舍因《龙须沟》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到1957年,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元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1962年開始,許多文藝作品遭到中共当局批判,老舍被迫停止了《正紅旗下》的創作。1965年3月-4月,老舍率領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日本。回到中國后,將旅日見聞寫成長篇散文《致日本作家的公開信》,但沒有被獲准發表,老舍只得被迫停筆。此后老舍曾試圖參加文藝工作隊,想通過寫竹板快書相聲等來宣傳計劃生育、科學種田,但是也未獲批准。1966年春季,老舍獨自前往北京郊區順義縣以養豬而聞名的陳各莊,跟當地農民生活在一起,寫了一篇科學養豬的快板书《陈各庄上养猪多》,成为他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

文革迫害

老舍跳湖一年后的太平湖

1966年8月23日,本应在家继续休养的老舍,到北京市文联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23日下午,北京女八中(现北京市鲁迅中学红卫兵冲击北京市文联,老舍与30多位作家、艺术家一道被挂上“走资派”、“牛鬼蛇神”、“反动文人”牌子,押至北京孔庙大成门前,被押着向焚毁京剧服装、道具的大火下跪,惨遭侮辱、毒打。血流满面、遍体鳞伤的老舍被押回北京市文联,又因还手“对抗红卫兵”而被加挂“现行反革命”牌子,遭到红卫兵变本加厉的残酷殴打,随后被北京市文联革委会副主任浩然送到西长安街派出所[9],直至8月24日凌晨回到家中;而紅衛兵組織亦要求他24日上午到北京市文联继续接受批斗。8月24日清晨,傷心之至的老舍独自离家出走到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畔;穿着白衬衫蓝裤子,拿着《毛泽东诗词》在岸念了整整一天,又坐了大半夜。当日深夜,老舍于太平湖畔跳湖自盡,終年67岁。 [10]

恢復名誉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象征性的骨灰盒里面,放着老舍使用过的钢笔毛笔眼镜、一支手笔、一筒茉莉花茶和一小片被保留下来屬於他的血衣殘片。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裡,墨绿色花岗岩左下角有一副老舍浮雕铜像,围绕铜像刻着几道水波溅起的涟漪;两边汉白玉矮墙,一边以菊花做成浅浮雕为背景,上面刻写着老舍抗战爆发前所写的《入会誓词》中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家庭

  • 曾祖父舒关保,曾祖母舒马氏
  • 祖父舒克勤,祖母舒孟氏
  • 父亲舒永寿(1863—1900),母舒马氏(1857—1942)
  • 大姐舒静守(1878—1953),大姐夫佟多甫
  • 二姐傅舒氏(1880—1958)
  • 三姐赵舒氏(1887—1967)
  • 兄舒庆瑞(号子祥,1892—1962)
  • 妻:胡絜青(1905年12月23日-2001年5月21日),画家

故居

老三八东城区灯市西街丰富胡同。院落中种植有菊花、昙花,东次间墙上掛有一幅菊花图,和一幅书法:“伤心京华太平水,湖底竭时泪不乾”。

在故居中,摆放有老舍在英国使用过的酒壶,在美国使用过的金丝眼镜台历,有老舍结婚时的银牌、银盾,老舍点题齐白石作的画以及老舍收藏的字画扇面等。还有社会人士捐献的珍贵老照片,譬如1918年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的毕业班合影照片,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合影等。

作品

老舍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称号。其中包括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约三百首旧体诗等。他的作品多为悲剧,作品的语言以北京方言为主,风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这两部作品现已列入中国初高中语文必读书目,和大学中文专业必读书目。《茶馆》也是新加坡马来西亚高中华文文学必修的作品。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另有一說為900万字)以上的文學作品,文革期間亦漏失了一些尚未發表的文章。其主要著作有:

长篇小说

  • 老张的哲学
  • 《赵子曰》
  • 《二马》
  • 猫城记
  • 《离婚》
  • 《牛天赐传》
  • 正红旗下》(未完成)

中篇小说

  • 《月牙儿》
  • 《阳光》

短篇小说集

  • 《赶集》
  • 《樱海集》
  • 《蛤藻集》
  • 《火车集》
  • 《贫血集》

《集外》

小說特色

老舍擅長描寫北京市民,特別是下層貧民的生活,具有濃郁的市井風味和北京地方色彩。他善於描寫普通的日常生活,在他的小說中,人物幾乎都是活動在非常平凡的生活中的。他擅用北京口語。文字簡樸明快,敘述談話,句式很短,生活味濃。

老舍善於塑造描寫人物,能抓往人物的特徵,勾劃出人物的面貌、神態,擅長心理描寫,往往借助景物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具體感受。作品結構單純,線索清晰,諷刺幽默、輕鬆俏皮、別具一格。早期作品為笑而笑,則有油滑之弊。

剧本

  • 《桃李春风》
  • 《大地龙蛇》
  • 《残雾》
  • 《神拳》

其他合集

  • 《老舍剧作全集》
  • 《老舍散文集》
  • 《老舍诗选》
  • 《老舍文艺评论集》
  • 《老舍文集》

文學地位

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评。

参考文献

引用

  1. 中国网:舒乙:“老舍先生的投湖是必然”
  2. 中國網:舒立談父親老舍如何為兒女們起名
  3. 《啓功口述歷史》,啓功,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4. 《老舍与满族文化》,关纪新著,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
  5. 崔明芬. (PDF). 澳門理工學報. 2004: 123頁.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2-15).
  6. 新華網:舒乙:老舍,一个京城旗人贫儿的辛亥经历
  7.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二·忠義九》:时阵亡者……天安门有护军参领玉山,副护军参领双福,护军校花连布,侍卫润志,前锋岐俊,护军永寿……
  8. 《‘五四’给了我什么》、《老舍文集(十四)》: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9. 浩然口述老舍之死:挨批斗曾发怒打了红卫兵 存檔,存档日期2010-08-27.,新华网
  10. 老舍之死的两种说法,中国网
  11. 老舍:有了小孩以后,观察者网,2014-06-01
  12. 老舍三女儿舒立谈“父亲如何为儿女们起名”,国际在线,2007-05-29
  13. 老舍、胡絜青的四位子女无偿捐赠“传家宝”,人民网,2015-02-03
  14. 重庆北碚,老舍纪念馆,2011-01-27
  15. 山东居所,老舍纪念馆,2011-01-27

来源

书籍
  • 《老舍画传》:1997年,舒济,北京燕京出版社
  • 《老舍全集》(第二版):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 《我的父亲老舍》:2004年2月,舒乙,辽宁人民出版社,ISBN 7-205-05646-2
  • 《老舍讲北京》(第一版):2005年1月,舒乙 编,北京出版社,ISBN 7200057924

研究書目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老舍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老舍

畫像

魯郭茅巴老曹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曹禺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