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谦

杨益谦1884年-1941年3月5日),别字竹君,别号退庵云南剑川巩北营头村人。白族。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生平

幼时家贫,父杨瀚新逝后进城就学于张嘉乐门下。清光绪甲辰(1904年)应童子试,中庠生,府院试拔置第一名。1909年10月,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步兵科(后叙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学习,1910年10月毕业。1911年随部参加昆明重九起义,以参谋随蔡锷入督署,率所练炮兵,一举攻破清军北门武库,推动起义成功。1913年,任湖口炮兵营营长,应李烈钧征召赴江西参加湖口起义[1]。1915年,随李烈钧等离开日本,登船绕道入滇,与唐继尧等秘密研究起义讨袁事宜。事败后奔走海外寻求革命道理。1915年初,任中华革命党云南支部长。护国军兴时返回云南,1915年12月任滇军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部副官长。后任滇军营营长,滇军近卫团团长,第二十一混成旅旅长,滇黔赣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驻桂滇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兼任援桂滇军总司令唐继尧部第四军军长等职[2]

1921年,返回云南,历任云南靖国联军总司令部参赞,云南省政府军咨处处长[3]。1922年10月,任靖国联军第四军军长。1926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司令部总参议。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部代理参谋长。1930年,任讨逆军第十路军总指挥龙云部参谋长,1932年7月16日,兼任蒙自关监督。1935年,任云南第二殖边督办公署督办。同年,缅甸英国殖民者出兵侵占澜沧县班洪地区(今属沧源县),杨益谦积极支援澜沧,支持李占贤组建“云南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驰援班洪,将英军击退,是为班洪事件。然而南京国民政府迫于英帝势力,令云南省政府查惩“肇事者”。云南省政府以杨益谦“煽起国际争端”,予以撤职查办[4]

1936年10月16日,叙任陆军少将[5]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任云南楚大师管区司令部司令官等职。1940年2月,他出席军府召开的“兵役会议”。1941年3月5日,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9岁,安葬于金华山万松岗[6]

参考

  1. 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 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86.06: 760–761.
  2. 寸丽香编著. . 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9.03: 94. ISBN 978-7-80069-857-6.
  3. 薛琳主编.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04: 301. ISBN 7-222-02726-2.
  4.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12: 277. ISBN 7-222-03006-9.
  5. 刘国铭主编. .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12: 994. ISBN 7-80214-039-0.
  6. 陈予欢著. . 广州:广州出版社. 2011.03: 147. ISBN 978-7-5462-0450-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