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怡

林欣怡,生於西元197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社會學系[1],是台灣社會運動者,現任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亦為21世紀憲改聯盟執行委员。

林欣怡
性别
出生1975年
臺灣
国籍 中華民國臺灣
语言中華民國國語
教育程度輔仁大學社會學系
职业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生平

林欣怡畢業於輔仁大學社會學系,隨後在台北市盲人福利協進會擔任一年社工員。1999年離職,加入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

2007年,林欣怡擔任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負責推動廢除死刑運動,在社區大學授課,也在報章撰寫專欄或上電視接受訪問。[3]

2012年,曾文欽隨機殺人事件的嫌犯曾文欽表示他犯案的動機是因為在台灣不會被判死刑,引發不少抗議的輿論聲浪直指廢死聯盟。林欣怡發表〈因為這樣,我只能更努力的做廢死…〉一文,表示由於死刑是錯誤的,故只能更認真做廢死;文中提到:「死刑無法讓已經發生的憾事逆轉,死刑卻常常變成無辜受冤者的憾事。」[4];也提到安田好弘江國慶等冤案遭處死者,表示就算執行死刑,問題仍未解決;為犯罪問題社會與政府亦有責任,希望民眾追究政府的責任,改善社會問題、降低犯罪發生;也說許多人批評不應用稅金養死刑犯,但目前台灣監獄中的受刑人須勞動以負擔膳食費用,而且監獄營收會納入犯罪被害人保護基金[5][6]

林欣怡看到鄭捷遭最高法院判死定讞後撰文批評[7][8][9],而判刑的法官黃瑞華則回應,她本人到現在仍支持廢除死刑,但目前的社會環境、法治背景可能都沒有辦法,法官仍須依法審判。

爭議與批判

在台灣,廢死聯盟普遍受到一般民眾強烈憎惡,是個如過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的團體。眾多輿論指稱廢死聯盟是個偽善團體,更有人稱被害者是廢死聯盟成員的家屬,他們的想法就會不一樣了。[10][11][12][13][14]

首先,死刑存廢本身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而民眾對於廢除死刑可能造成的治安惡化,以及廢除死刑是否符合公平正義、對謀殺受害者公平等問題,普遍存有疑慮,而這些疑慮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的,對死刑嚇阻效果的研究也不全然支持「死刑無助治安」的說法,一個綜合1996年至2010年關於美國死刑嚇阻效果的24篇研究的列表顯示,在這24篇研究中,有17篇明確指出死刑有嚇阻效果,有5篇明確指出死刑沒有嚇阻效果,而兩篇則認為嚇阻效果不明確,而那兩篇認為死刑嚇阻效果不明確的論文中,有其中一篇指出死刑嚇阻效果存在,但證據薄弱[15];此外對殺人犯處死刑被普遍認為是符合一般人認知的公平正義,廢除死刑被認為是在破壞、推翻一般人認知的公平正義。[10][16]

此外由於廢死聯盟的目標和諸如嘗試拖延死刑執行、甚至不惜因此做出疑似偽造文書的行為[17],以及每當政府執行死刑後,廢死聯盟都會出聲責罵政府等實際作為,以及廢除死刑者經常不能令人信服的言論,因此廢死團體的實際作為受到大量的批判。

另外,在台灣,由於廢死聯盟的網站早年關於受害人的內容常提到「寬恕、原諒」以及前法務部長王清峰的「理性與寬恕」一文等等各種原因,廢除死刑已在民眾心目中形成「廢死是原諒死刑犯」的強烈印象,姑且不論這種印象是否是錯的,在這種印象存在的狀況下,一些廢除死刑人士的實際表現和這種印象不合的狀況,像例如盧映潔在電視節目中出現疑似指責受害者,事後又試圖控告批判自己的人的行為,以及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在面對「如果你家人會被殺你還會不會繼續主張廢除死刑」這類問題時的表現,給人一種廢死人士偽善或者做不到自己訴求的印象。[18][19]

在面對受害者家屬方面,盡管廢死聯盟聲稱自己並未忽略受害者,並聲稱自己會接觸並了解謀殺受害者,但採取被動的方式 [20],而廢死聯盟網站也一直都有和受害者相關的內容以及相關連結[21],其網站上也有和受害者家屬相關的問答,並試圖表現同理的態度[22],同時也有謀殺受害者贊同廢除死刑、投身廢除死刑運動,甚至也有人在向廢死聯盟的投書中提及和受害者家屬實際接觸的狀況[23];然而由於前述的批判政府執行死刑、廢除死刑給人的「要求原諒兇手的印象」,以及確實有相當數量的受害者家屬期待見到殺人兇手被執行死刑[24](如美國有研究指出死刑確實對部分受害者有撫慰功效,相當數量的受害者認為執行死刑是「正義得到伸張」[25])且民眾普遍認同在面對殺人時處決兇手是公理正義得到伸張等多種原因,因此包括命案受害者家屬在內的很多人認為廢死聯盟的言行,對受害者沒有展現出應有的同理心,使被害者家屬再次受傷,更有受害者家屬指稱自己因為廢死團體的行為而感覺自己受到欺侮[26],而這更加深了廢死人士「偽善」的印象。

參考來源

  1. 林欣怡. . 博客來OKAPI. [2020-11-02].
  2. 林欣怡,〈蹣跚步履的五年,堅定未來的十年〉,2008
  3. 林欣怡. . 蘋果日報. 2012-11-16 [2012-11-16] (中文(台灣)‎).
  4. .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2012-12-04 [2012-12-04].
  5. 林欣怡. . 廢死聯盟. 2012-12-03 [2012-12-03] (中文(台灣)‎).
  6. 孫偉倫. . NOWnews. 2012-12-03 [2012-12-03] (中文(台灣)‎).
  7. 【專訪】被廢死罵 判鄭捷死刑法官說分明 | 即時新聞 | 20160422 | 蘋果日報
  8. 內湖女童慘遭斬首 廢死聯盟:非常非常非常難過
  9. 廢死聯盟執行長:罵廢死無法解決真正問題 | 即時新聞 | 20160328 | 蘋果日報
  10. 葉文忠. . ettoday. 2012-12-24 [2020-08-26] (中文(台灣)‎).
  11. 徐宗懋. . 中國時報. 2014-11-10 [2020-08-26] (中文(台灣)‎).
  12. 廖念漢. . 風傳媒. 2019-03-02 [2020-08-26] (中文(台灣)‎).
  13. 曹長青. . 風傳媒. 2016-04-07 [2020-08-26] (中文(台灣)‎).
  14. 林綺薇. . 風傳媒. 2020-03-16 [2020-08-26] (中文(台灣)‎).
  15. https://www.cjlf.org/deathpenalty/DPDeterrenceTBL.html
  16. 王克殷. . 三立新聞網. 2018-07-10 [2020-11-02].
  17. 廢死聯盟聲請釋憲 疑偽造文書
  18. . NOW News今日新聞. 2010-05-16 [2011-02-15].
  19. 黃馨嬅. .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 2020-04-03 [2020-11-02].
  20. 黄耀毅. . 美國之音中文網. 美國之音. [2020-10-04].
  21.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2008年10月25日頁庫存檔)
  22.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2020-10-21].
  23. 看見被害人~(2009年7月3日頁庫存檔)
  24. 陳怡靜、謝文華、項程鎮. . 自由時報. 2010-03-28 [2020-11-02].
  25. Corey Burton; Richard Tewksbury. (PDF). Journal of Qualitative Criminal Justice and Criminology. 2013-04, 1 (1): 53–77.
  26. 郭良傑. . 中國時報. 2012-05-13 [2020-10-02]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