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英語:),原名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是一所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优势,机电结合、理、工、文、管、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大学,也是全国四所电子科技大学之一[1]。位于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部。该校有东校区、西校区和正在兴建的花江校区和位于广西北海市的北海校区共四个校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老校名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校训正德厚学,笃行致新
创建时间1960年
学校类型公立
党委书记唐平秋
校长徐华蕊
职工人數2600 人
学生人數28700 人
校址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金鸡岭校区:桂林市七星区金鸡路1号,541004
25.2844°N 110.3304°E / 25.2844; 110.3304
花江校区:桂林市灵川县灵田镇,541004
西校区:桂林市七星区六合路123号,541004

北海校区:北海市银海区南珠大道9号,536000
校區市区及郊区
总面积4771 亩
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
網站
位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明德楼

历史

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在桂林建立桂林机械专科学校,同年,桂林机械专科学校和桂林技工学校合并,成立桂林机械专科学校。

1962年,桂林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桂林机械工业学校,学校由专科改为中专。

1972年,学校更名为桂林无线电学校。

1980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桂林无线电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1990年11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临学院并题词“为发展电子工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2006年3月1日,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09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聘请出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现状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学科主要以电子信息类的工学为主,还有机电类工学、 管理学法学文学等几大类学科。2010年,有在校各类学生32000名 ,专任教师1500余名,其中50%以上拥有博士硕士学历。学院现有50个本科专业 ,34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7个学科领域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个“与合作高校联合培养 、招生计划单列”博士点,是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单位。

校区

金鸡岭校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金鸡岭校区原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东校区,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老校区。位于广西区桂林市金鸡路1号。坐落在桂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花江校区

花江校区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主校区,占地面积3571亩,规划面积6000亩,环绕花江水,坐拥尧山下,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原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尧山校区,于2012年正式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因校园边有一条名为花江的河流。花江清澈见底,是度假、休闲、游玩的好地方。 花江校区于2006年开始动工修建,一期工程投资12亿人民币。于2014年已经完成4期的工程建设。截至2014年校区的占地面积已经接近4000亩,距离规划建设的6000亩还差2000亩。整个校区包括一条商业街、华南地区最大的单体大学图书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逸夫科技楼、食堂、体育馆、教学楼以及宿舍区等一系列建筑。该校区生活学习设施完善,学生宿舍采用标准化公寓,具备独立卫生间;教学楼配备一系列的现代教学设备。该校区离市区13.5公里,有13路公交车在花江校区与金鸡岭校区之间运行,交通方便。整个校区风景宜人,有多个面积较大人工湖,空气清新,是一个人工的氧吧。2016年开始有留学生在花江校区学习,主要为语言留学生。随后一年,国际留学生陆续搬到花江校区。现除部分研究生因需要外,大都在花江校区学习生活。

北海校区

北海校区位于海滨城市北海市,成立于2008年,原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高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2013年,成立海洋信息工程学院,举办本科层次的教育。2016年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点获批招生。2017年成立了东盟教育中心。该校区由东、西两个区域构成,占地541亩,设有海洋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2]

院系设置

  • 职业技术学院NO.0
  • 机电工程学院NO.1
  • 信息与通信学院NO.2
  •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NO.3
  • 艺术与设计学院 NO.4
  • 商学院NO.5
  • 外国语学院NO.6
  •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NO.7
  •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NO.8
  • 法学院NO.9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NO.10
  • 成人教育学院NO.11
  • 应用科技学院NO.12
  • 国际学院NO.13
  • 信息科技学院NO.14
  •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NO.15
  • 海洋信息工程学院NO.16

参考资料

  1. . [201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27日).
  2. . [201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9).

参看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