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節孝坊

楊氏節孝坊,是位在臺灣新竹市北區石坊里的節孝坊,建於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為北臺灣最早的石坊,列為新竹市文化資產

楊氏節孝坊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登錄等級市定古蹟
登錄類別牌坊
登錄公告日期1985年8月19日
位置 臺灣新竹市北區石坊里石坊街4號旁
西門段2小段56-1號
建成年代道光四年(1824年)
詳細登錄資料

建立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淡水廳同知張學溥和地方人士共同著手興建新竹孔廟,代表著竹塹城已從乾隆時期的拓殖型社會步入了文治社會,此時建立竹塹第一座貞節牌坊,更意味中原文化的價值觀進一步深入[1]。原本二十四歲時喪夫、四十五歲時去世的林熾妻子楊居娘未滿五十歲是不符合資格,但因守節二十一年且撫孤孝親,而特予獲准[2]。過去竹塹是淡水廳治所在地,《淡水廳誌》紀錄有二百一十四位女子是符合申請興建石坊資格,但因程序和條件繁瑣,且經費不少,因此真正建坊只有少數有功名或富商[3]。如楊居娘其子林德修曾在官方支持下,與客家人姜秀鑾組織俗稱「金廣福大隘」的拓墾組織,開墾今日北埔鄉寶山鄉峨眉鄉[4]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經閩浙總督董教增、福建巡撫史致光、福建提督學政吳椿、台灣知府鄭佐廷等八人簽准興建[3]。官方目的是藉由貞潔牌坊的設立,達到表彰和教化功能,故都設在人車出入的繁華地[5]。像楊氏節孝坊所在的石坊街,在清治時期俗稱「大街」,因旁有淡水廳治的考棚、順興客棧,為當時桃竹苗考生、販商落腳之處[6]。這處也是進出竹塹城西門必經街巷,及南大官道必經之路,鄰近潛園新竹天后宮、明志書院、淡水廳署等,使得此坊更顯突出[7]

外觀

楊氏節孝坊陰面

這座道光四年(1824年)落成的牌坊不僅是北臺灣第一座石坊,其構築形式四柱三間三層,更是臺灣牌坊三層形式的先例[7]。後來在湳雅興建的江氏節烈坊、張氏節孝坊蘇氏節孝坊李錫金孝子坊,均參考這座石坊格局[2]

今日旅客從西大路進入石坊街,首先看到的是楊氏節孝坊的陰面,乃雙鳳呈祥者的雕刻,雙龍搶珠的陽面則朝向城外[7]。整體雕刻主題是蘇武牧羊及乳姑不怠,側邊並列有荷、葵、茶、蘭「四逸」及龍、鳳、麟、龜「四靈」之陪襯雕飾[6]。牌坊由泉州白石及青斗石所建造,最上層為雙龍環拱的聖旨牌,中層額坊間填以石匾寫著「天旌節孝」,下層石匾則記載節孝事蹟[7]

由於楊居娘非顯要出身的節婦,由名人題刻的柱聯僅兩幅,所以兩面相同,在牌坊中是相當罕見[7]。其中「苦雨凄風未悔當年九死;黃章紫誥共欽此節千秋」是郭成金的手筆,他和鄭用錫一起到京城考進士[3]

因年久失修、牌坊上的零件被竊,再加上柱樑上的字跡蒙塵,市府乃編預算整修,也恢復原有的石板路,預算花費約近新台幣一百萬元。1997年8月9日,市府民政局禮俗課長徐俊榮等人會同承包商勘查時,鄰近居民表示希望能將牌坊遷移到別處,理由是車輛無法進出,及對現代婦女造成壓力。[2]

參考

  1. 潘國正. . 《中國時報》. 1999-08-12 (中文(台灣)‎).
  2. 潘國正. . 《中國時報》. 1997-08-10 (中文(台灣)‎).
  3. 潘國正. . 《中國時報》. 1994-06-03 (中文(台灣)‎).
  4. 陳權欣. . 《中國時報》. 2009-04-29 (中文(台灣)‎).
  5. 潘國正. . 《中國時報》. 1994-04-18 (中文(台灣)‎).
  6. 健明. . 《聯合報》. 1998-09-14 (中文(台灣)‎).
  7. 黃彥瑜. . 《中央日報》. 2006-09-14 [2020-05-20] (中文(台灣)‎).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楊氏節孝坊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