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上策

榻上策魯肅建安五年(200年)時,與孫權合榻對飲時,對孫權提出了與張紘江都對(192年),及諸葛亮隆中對(發生於207年冬至208年春)相似的治國對策。由於其是在(一種狹長而較矮的床形坐具)上進行的對話,因此得名。

與隆中對類似,該對話後來也成為東吳的治國方針。在此對話中的同時,曹操正和袁紹進行官渡之戰,勝敗未分,而魯肅卻能在當時就看出北方的敵人將只會有曹操,之後依其計略,雖然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第三次西伐黃祖荊州劉表之部下,同時也是江夏太守)時,消滅了黃祖,然而孫權決定退出夏口,因此劉表的長子劉琦仍能到達夏口出任太守。之後,劉表病重身亡,他的兒子和繼承人劉琮投降曹操。故東吳在企圖攻佔荊州,據有全長江流域之前,曹操就搶先南下進攻佔有荊州,進而據有在長江上游的江陵,於是魯肅主張聯合不久之前投靠劉表的劉備,抵抗南下的曹操。在赤壁之戰的勝利之後,大都督周瑜病逝,魯肅繼任其職,考慮到曹操方面的勢力仍然很大,於是建議讓劉備督導荊州,等於多樹曹操之敵。終其魯肅在世之時,他一直努力維持孫劉兩家聯合抗曹,聯劉抗曹是當時東吳的治國方針。[1]

參考文獻

  1. . [2010-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7) (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