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子寮砲臺

槓子寮砲台,始建於台灣日治時期,位於台灣基隆市信義區槓子寮段,地處基隆市的東北方。民國87年(1998年)6月23日臺灣省政府公告為省定二級古蹟,後來變更為砲臺類國定古蹟。砲台位在信義區山頂,乃基隆市眾多砲台之中較晚重整的古蹟,因交通不便而使砲台保存更加完整。[1]

槓子寮砲台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槓子寮砲台營區主要通道
槓子寮砲台

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類別砲臺
登錄公告日期2009年12月23日
位置 臺灣基隆市信義區
座標25.144658°N 121.779831°E / 25.144658; 121.779831
建成年代 日治臺灣明治3年(1904年)
詳細登錄資料

歷史

清朝道光20年(1840年)鴉片戰爭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甚至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人接收台灣之際,基隆港都首當其衝。為了守護家園,自清朝提督姚瑩、總督劉銘傳以來,乃至於後來的日本人,無不積極於臨海險要之地興建砲台與要塞,以加強基隆港的軍事防務系統。

槓子寮砲臺為日治時期興建的新式砲台之一,砲台於於明治34年(1901年)3月開始施工,明治37年(1904年)10月竣工。砲台的指揮部則於明治36年(1903年)4月開始備砲,明治41年(1908年)3月完成,員額編制約180名,為監控八斗子海面的要塞。

構造

槓子寮砲台是目前基隆最大且最完整的砲台,配置分三層:最下層為營盤區,指揮部所在。中間層為營房、彈藥庫、坑道及通往砲台區的階梯。最頂層為砲座區,有六個砲座,下方有深入山壁的營房。

槓子寮砲台遺址保存尚稱良好,有崗哨、馬廄、交誼廳、營舍、指揮所、碉堡、彈藥庫、砲盤區等,範圍相當遼闊。槓子寮砲台有360度的砲軌,可以自由選擇發射的角度,此乃五大砲台區中僅見(其餘四座為二沙灣砲台大武崙砲台白米甕砲台獅球嶺砲台),相當特殊。槓子寮砲台在右側、白米甕砲台在左側,互為基隆港的犄角,捍衛外港之安全。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書目
  • 基隆市政府,《基隆古蹟情懷》
  • 《帝國相接:西班牙時期台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呂理政主編;南天書局出版, 2006年
  • 《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 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鮑曉鷗著;南天書局出版, 2008年
  •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 翁佳音;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1998年 , ISBN 9789570220841
引用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槓子寮砲臺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