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寮東砲台

社寮砲台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基隆社寮東砲台建築遺址
登錄等級市定古蹟
登錄類別砲臺
位置 臺灣基隆市中正區和一路2巷底後方山頭
建成年代 日治臺灣大正1年(1912年)
開放時間全日
詳細登錄資料


社寮東砲台,位於台灣基隆市北端的和平島,為基隆市定古蹟,也是一處較鮮少人知的砲台遺址。

歷史


社寮東砲台的歷史可追溯至荷西時期,最早為西班牙荷蘭人的戰爭根據地,於1626年即開始建立砲台,清治時期時是清法戰爭的戰備砲台,1886年劉銘傳再度興建社寮砲台;於日治時期之後,由總督府築城部基隆支部於1901年開始改築,1903年完工,1907年又改建社寮砲台,至1924年完成,為基隆要塞十大砲台之一,2004年基隆市政府公告指定社寮砲台為本市市定古蹟。[1]

構造

社寮東砲台規模較小,仍舊依山形地勢分割出生活區及砲座區。砲座位居山頭,營舍、儲水設施、餐廳、廁所、浴室等,居於砲座後方的谷地隱蔽處,兩區中斜坡通道相連。唯一的彈藥庫則位於其中。

1903年完工時,1904年完成配置四門「加式三十口徑二十七釐加農砲」工程。 1912年,社寮島砲台更換火炮,並為了防禦近海的小型船艦,新設一座配置「九釐速射加農」的砲台。 和平島上現存兩座社寮砲台,為社寮西砲台及社寮東砲台,均為日治時期所建。社寮西砲台位於軍事管制區內,社寮東砲台規模較小,位於和一路二巷底社區的後方山頭(和平島東側),仍存數棟磚造建築、一座彈藥庫、一座觀測所、一座蓄水池及零散遺構。

特色

社寮東砲台靠近和平島漁港,位置在漁港後方的山上,臨近處有一個阿美族的阿拉寶灣部落;天氣晴朗時站在砲台上,往東可看到鼻頭角,西邊可看到野柳岬,正面望去是基隆嶼,從砲台俯瞰正下方是和平島公園。而在此砲台最特別的景觀,為遠方島外海平面上深色與淺色海水交會出的『海瀾線』,此『海瀾線』的形成乃是海底丘陵與谷地的高低起伏,導致潮水方向的不同而產生的,此現象在台灣的其他地方都只能搭船出海才看得到。

交通




參考文獻

書目
  • 基隆市政府,《基隆古蹟情懷》
  • 《帝國相接:西班牙時期台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呂理政主編;南天書局出版, 2006年
  • 《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 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鮑曉鷗著;南天書局出版, 2008年
  •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 翁佳音;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1998年 , ISBN 9789570220841
引用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社寮東砲台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