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船
簡介
作戰用的樓船一般分三層,第一層為庐;第二層為飛庐;最上層為爵室[1]。每層都設有防護女牆,用以防禦敵方射來之弓箭、矢石[2]。女牆上開有箭眼,用以發射弓弩。為防禦敵方火攻,船上蒙有皮革,以隔熱。樓船上常遍插旗幡和刀槍,以壯聲勢,又使用纖繩、櫓、帆和楫等多種設備,以提升其機能。
歷史
樓船之名始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之越國,其設有樓船軍[3]。而真正於大戰爭中出現則是於吳國,吳王僚二年(前525年),於吴楚长岸之战中,吳國即以大型樓船「余皇」,作為指揮艦。
西漢时期,樓船開始成為主力戰艦,為主帥所乘,船上可容兵員數十至數百名,因此漢代將軍中有統帥水軍的樓船將軍,水軍亦稱樓船士。在漢武帝發兵滅南越、朝鮮等戰爭中,樓船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樓船仍普遍運用在水戰中,其中東吳所造的樓船如:「飛雲」、「蓋海」等,皆有五層,可載3,000名士兵。西晉泰始八年(272年)晉武帝升王濬為益州刺史,並密命其於四川組建樓船,以滅東吳,其所造之船,最大的可載2,000多人,且能在船上馳馬往來[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諸國,設有樓船指揮使一職,閩王王延鈞從子王仁達即曾任此職。至宋代,樓船仍為軍事裝備,但重要性已大不如前。
注释与参考文献
参见
- 蒙衝
- 鬥艦
- 走舸
- 海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