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氏尖吻鲛
歐氏尖吻鮫(學名:Mitsukurinidae owstoni)[3],又名歐氏劍吻鯊、歐氏尖吻鯊,也被稱為哥布林鯊(Goblin Shark),是尖吻鮫科(或稱尖吻鯊科或箕作氏鯊科)下的唯一一個现生物種[4],是一種深海鯊魚。歐氏尖吻鮫的特徵是牠的吻向前突起而形成一尖突,比其他鯊魚的更為長,以此感觉猎物,两颌前移形成鸟喙状,可以突然伸出攫取猎物。牠的另一個特徵是半透明的皮肤,以显露出血液使身体呈粉红色。牠的顎可以伸縮[4],當收縮時,外觀就像是一頭粉紅色而長吻的沙虎鯊,由於屬於古老的鯊魚家族,可稱為活化石。
歐氏尖吻鮫 化石时期:全新世 | |
---|---|
保护状况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软骨鱼纲 Chondrichthyes |
目: | 鼠鲨目 Lamniformes |
科: | 尖吻鮫科 Mitsukurinidae |
属: | 尖吻鲛属 Mitsukurina |
种: | 歐氏尖吻鮫 M. owstoni |
二名法 | |
Mitsukurina owstoni Jordan, 1898[2] | |
歐氏尖吻鮫的分布 | |
異名 | |
|
歐氏尖吻鮫出沒於陽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一般在深於200米水深處。牠們分佈在世界各地温带和热带的海域,從太平洋的澳洲[5]至大西洋的墨西哥灣。[6]牠們首先於日本的海域被發現。[7]
歐氏尖吻鮫在深海捕食不同種類的生物。牠們主要以魷魚、蟹及深海魚為食物。就牠們的生命及生殖習性所知甚少,而牠們的敵人亦較少。因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並沒有將牠們分類為瀕危物種。[8]
分類
歐氏尖吻鮫最初是於1898年由大衛·喬登(David Starr Jordan)以近日本橫濱市的相模海發現的標本來命名。[2]另一個標本亦於1909年被命名為劍吻鯊的Scapanorhynchus jordoni。歐氏尖吻鮫曾一度被分類在劍吻鯊屬中,但現時這個分類是無效的。[9][10]歐氏尖吻鮫的化石共有24個及其他兩個已滅絕的相關屬,即劍吻鯊屬及Anomotodon。
尖吻鮫屬的學名是以東京大學的動物學家箕作佳吉來命名,原因是他將有關的標本交予朱爾敦作研究的。[4][11]種小名則是以標本發現者Alan Owston命名的。[12]
分佈及棲息地
歐氏尖吻鮫是深海的鯊魚,經常在水深約250米的海底生活。最深的標本就曾於水深1300米處發現。[4][8]
只有約45個歐氏尖吻鮫的標本曾被研究。[13]大部份被漁獵歐氏尖吻鮫都是在日本發生,尤其是在房總半島附近的海域。牠們在太平洋的分佈很廣泛,曾於南非、澳洲及新西蘭的海域發現。[5][14][15]牠們亦曾於法屬蓋亞那對出的西大西洋,並馬德拉自治區及葡萄牙的比斯開灣出沒。[8]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歐氏尖吻鮫曾兩次在墨西哥灣被發現。[6][16]
解剖及外觀
歐氏尖吻鮫的體型屬於中等至大型。一般的標本都有2至3米長。最大的標本是在塔斯曼尼亞被發現,約有3.9米長。[17][18]估計牠們最大可以達至5.4至6米長。[8]
歐氏尖吻鮫有一般鯊魚所有的體形。牠們的鰭並非尖的,反而是低及圓的,臀鰭及胸鰭明顯的比背鰭大。牠們的尾巴就像長尾鯊般,上半叶比下半叶长。[4][19]
歐氏尖吻鮫的身體呈粉紅色,在鯊魚中非常獨特,這是因牠們的皮膚是半透明的,其血管使得外觀上是粉紅色的。牠的鰭都是帶青色的。歐氏尖吻鮫的眼睛小且沒有瞬膜。牠們沒有尾前小窩及龍骨。前排牙齒很長及邊滑,後排的牙齒則適合壓碎食物。[20]
生態系統的角色
歐氏尖吻鮫是高層次的肉食性生物。牠在體外及體內亦有不同的寄生蟲,已知包括兩種蛔蟲(學名分別為Litobothrium amsichensis及Marsupiobothrium gobelinus)[21]與一種橈腳類(管口目生物,學名 Echthrogaleus mitsukurinae)[22]就在澳洲的歐氏尖吻鮫標本中發現。
保育狀況
於2004年,歐氏尖吻鮫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低危」物種。雖然很少會見到牠們,但就其分佈世界各地海域的情況,加上牠很少作為副漁獲物被捕獲,故此推斷並沒有出現滅絕的合理危害。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指歐氏尖吻鮫最大的敵人將會是狩獵、意外死亡及水污染。現時並沒有行動來保護牠們。[8]
參考
- Duffy, C.A.J.; Ebert, D.A.; Stenberg, C.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
- Jordan, David S. . Proceedings of the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 (Series 3) (The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 1898, 1 (6): 199–204.
- 歐氏尖吻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載台灣魚類資料庫,2009年3月17日查閱。
- Froese, Rainer & Daniel Pauly, eds. (2005). Mitsukurina owstoni in FishBase. 2005年10月版本
- Stevens, J. D.; J. R. Paxton. . Proceeding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 (The Linnean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 1985, 108 (1): 37–45.
- Parsons, G. R.; G. W. Ingram Jr. and R. Havard. . Southeastern Naturalist (Humboldt Field Research Institute). 2002, 1 (2): 189–192.
- Johnson, Dana. . Green Goblin Unlimited. [2007-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0).
- Duffy, C.A.J., Ebert, D.A. & Stenberg , C.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 [2006年5月11日].
- .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2007年 [2月9日, 2007年] (英语).
- .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2007年 [2月9日, 2007年] (英语).
- Reader, Sally. . Australian Museum Collections - Ichthyology -. Australian Museum. [2007-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3).
- McGrouther, M. . Find a Fish. Australian Museum Online. 2006 [2007-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0).
- Martin, Richard Aidan. . Biology of Sharks and Rays. ReefQuest Center for Shark Research. [2007-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0).
- Stewart, A. L.; M. R. Clark.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Zoology (The 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 1988, 15: 577–583.
- Duffy, C. A. J.; M. R. Clark.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Zoology (The 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 1997, 24: 167–171.
- .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6).
- . [200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8).
- . [200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7).
- Martin, Richard Aidan. . Biology of Sharks and Rays. ReefQuest Center for Shark Research. [2007-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0).
- Martin, Richard Aidan. . Sharks. GreenGoblin.com. 1999 [2007-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0).
- Jordan, Vanessa. . Ichthyology at the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0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0).
- Izawa, K. . Crustaceana. 2012, 85 (1): 81–87. doi:10.1163/156854012x623674.
外部链接
- Elasmo Research Archived 2013-03-10 at WebCite
- Mikko's phylogeny page
- Shark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关于歐氏尖吻鮫的介绍和图片(英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