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歌

毕业歌》,是1934年中國電影《桃李劫》的主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此歌曲以青年學生為對象,表達了當時青年的愛國激情,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毕业歌
歌曲
出版1934年12月16日[註 1]
田汉
作曲聂耳
百代公司

历史

《毕业歌》是1934年中國電影《桃李劫》的主题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2][3]。在《桃李劫》中,此歌曲首次出現於青年聚首一堂慶祝毕业的場面上,並在電影结束时再一次奏起,有提示電影主旨的意義[4]。歌詞以青年學生為對象,內容包括指出中國當時面临的形势,呼籲學生不要淪為奴隶、而是要在戰場上為國拚死,最後满怀激情地號召學生「担负起天下的兴亡」[5]。電影上映一段時間後,百代公司把《毕业歌》灌錄成唱片,流传至今[6]

歌词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註 2]

迴響

評價和公眾影響

在《桃李劫》上映後,《毕业歌》流传极广,既为製作《桃李劫》的电通电影制片公司奠下创业基础,也被譽為作曲家聶耳的成功之作[7][8]。此歌曲採用进行曲风格,节奏明快,运用了大量附点音型和切分音,具有鲜明而铿锵有力的节奏,号召性也極强,把思想性和艺术性共冶一爐[9][2]

電影上映的時代正值中國面臨日本侵略、各界號召救亡之時[10]。《毕业歌》便表達了當時青年的爱国激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传唱一时[11]。此歌曲在社会上立即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尤見於青年知识分子;不少知识青年的思想受到《毕业歌》等抗日救亡歌曲的影響,响应歌曲号召,參與抗日戰爭以至中國民族解放的事業,投身革命運動[12][3]。到了現代,學生仍然受《毕业歌》心繫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所影響[12]

相關文化作品

2015年,江苏卫视河北卫视上映了由严歌苓编剧、曹盾执导的电视剧《毕业歌》,此剧採用了類近於《桃李劫》的故事内核,讲述兩名青年人參與抗日運動的經歷;片头曲《毕业歌——巨浪》和片尾曲《毕业歌》基於田汉的原作,编曲則是原有版本的改造,由音乐製作人张镒麟重新编曲[10]

大眾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前領導人江泽民曾多次指揮和演唱《毕业歌》,這令《毕业歌》成為膜蛤文化的一部分。

在《忆厉恩虞同志》一文中,江泽民憶述自己在1943年參與了中國共產黨地下组织发动的清毒运动,在汪精衛政權控制下的南京衝砸鸦片烟馆,於国民大会堂廣場前焚烧毒品和吸毒用具,並與其他學生齐声唱《毕业歌》[13]

1980年代,江泽民率眾瞻仰聂耳墓,期間指挥眾人唱《毕业歌》;云南电视台把这次採訪片段製成电视新闻特写,获得1989年全国优秀电视新闻特等奖[14]。1999年5月4日,江泽民出席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晚会,指挥全场唱《毕业歌》[15]。在2001年的第七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江泽民等人指揮了《毕业歌》合唱[16]

江泽民曾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雜誌節目《》上接受美國記者迈克·华莱士訪問,受訪期間對华莱士唱出《毕业歌》[17]

政治地位

文化大革命时期小学教科书(湖南省小学试用课本第十册语文书)的课文,显示《毕业歌》被改词

受滿洲國和汪精衛政權打壓

一度控制中國東北的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權滿洲國曾以「有碍日满亲善」、「有碍大东亚圣战」、「反满抗日」為由,禁止演唱《毕业歌》等數十首歌曲[18]汪精衛政權曾在1943年7月23日下令禁止演唱《毕业歌》等200多首抗日歌曲[19]

文化大革命時被改詞

文化大革命期間,《毕业歌》的词作者田汉遭到批鬥,被逼害致死[20]。《人民日报》其後发表了重新填词的《毕业歌》,重新填写的歌詞加入了跟隨中國共產黨、工農與學生一起抗日等內容[21][22]

注释

  1. 《桃李劫》的上映日期是1934年12月16日[1]:233-313,本歌曲又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所以有理由相信这首歌曲的出版日期是1934年12月16日。
  2. 作词者田汉于1968年逝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其创作的歌词于2019年1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公有领域

參考資料

引用

  1. 胡平生. (PDF). 台大历史学报. 2007-06-30, (第39期) [2019-05-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13).
  2. 柳秀文 & 康健民 2009, p. 5.
  3. 中囯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5, p. 282.
  4. 赵正节 & 武晔岚 2005, p. 27.
  5. 陈文平 & 蔡继福 2007, p. 191.
  6. 张元民 1999, p. 216.
  7. 李姝林 2008, p. 186.
  8. 郭学勤 2005, p. 75.
  9. 张元民 1999, p. 730.
  10. 曾念群 2015.
  11. 周星 2005, p. 1853.
  12. 柳秀文 & 康健民 2009, p. 6.
  13. 江泽民 2006.
  14.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p. 221.
  15.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16. 人民日报社 2002, p. 5.
  17. 库恩 2005.
  18. 张凤鸣 & 高晓燕 1999, p. 554.
  19. 张元民 1999, p. 48.
  20. 陈东林 & 杜蒲 1994, p. 65.
  21. 陈东林 & 杜蒲 1994, p. 563.
  22.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p. 214.

文獻

  • 陈东林; 杜蒲. 3.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 .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 1.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 张元民. 贻弓吴 , 编.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
  • 张凤鸣; 高晓燕. 辛培林 , 编.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 人民日报社. (1–12). 2002.
  • 赵正节; 武晔岚. 1.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5.
  • 周星.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6). 中囯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5.
  •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ISBN 7532736555.
  • 郭学勤.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9787213031694.
  • 江泽民. . 2 1. 2006.
  • 陈文平; 蔡继福. .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7400578.
  • 李姝林. . 京华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7243137.
  • 柳秀文; 康健民. .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
  • 7.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9787202048818.
  • 曾念群. . 京华时报. 2015-09-10 [2017-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