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铝

氯化鋁,或三氯化铝,化学式为AlCl3,是化合物。氯化鋁熔點沸點都很低,且會昇華,為有離子性的共價化合物。熔化的氯化鋁不易導電[1],和大多數含鹵素離子的鹽類(如氯化鈉)不同。

氯化鋁
IUPAC名
Aluminium(III) chloride
别名 三氯化鋁
识别
CAS号 7446-70-0無水 
10124-27-3((hydrate))  N
7784-13-6((hexahydrate))  N
PubChem 24012
ChemSpider 22445
SMILES
InChI
InChIKey VSCWAEJMTAWNJL-DFZHHIFOAR
Gmelin 1876
ChEBI 30114
RTECS BD0530000
性质
化学式 AlCl3
摩尔质量 (無水)
133.34 g·mol−1
(含結晶水)
241.432 g·mol¹
外观 潮解的黃色或白色固體
密度 2.48 g·cm−3
熔点 190 °C (463 K,2.5 大氣壓)
沸点 183 °C (456 K)
178 °C (451 K)(昇華
溶解性 43.9 g/100 ml (0°C)
44.9 g/100 ml (10°C)
45.8 g/100 ml (20°C)
46.6 g/100 ml (30°C)
47.3 g/100 ml (40°C)
48.1 g/100 ml (60°C)
48.6 g/100 ml (80°C)
49 g/100 ml (100°C)
结构
晶体结构 6配位层状晶格
配位几何 八面體(固體), 四面體(液體)
分子构型 平面三角形(單分子蒸氣)
危险性
欧盟危险性符号
腐蚀性 C
警示术语 R:R34
安全术语 S:S1/2-S7/8-S28-S45
相关物质
其他阴离子 氟化鋁溴化鋁碘化鋁
其他阳离子 氯化硼氯化鎵氯化銦氯化鉈氯化鎂
相关路易斯酸 氯化鐵氟化硼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一般条件(25 ℃,100 kPa)下。

AlCl3采取“YCl3”结构,为Al3+立方最密堆积层状结构,[2] 而AlBr3中Al3+却占Br最密堆积框架的相邻四面体间隙。熔融时AlCl3生成可挥发的二聚体Al2Cl6,含有两个三中心四电子氯桥键,更高温度下Al2Cl6二聚体则离解生成平面三角形AlCl3,与BF3结构类似。


氯化鋁是很常用的路易斯酸。在化學工業,它常是傅-克反應催化劑。它亦用於聚合异构化反应中。

鋁亦可以生成一氯化鋁(AlCl),但這种化合物很不穩定,只能以氣態的形式出現。

工業上,它經鋁土礦加工,由鋁和氯之間的放熱反應所製。

化學性質

氯化鋁是強路易斯酸, 可和路易斯鹼作用產生化合物,甚至也可和二苯甲酮均三甲苯之類的弱路易斯鹼作用。[3] 若有氯離子存在,氯化鋁會生成(四)氯鋁酸根離子AlCl4

AlCl3(aq) + Cl(aq) AlCl4(aq)

在水中,氯化鋁會部分水解,形成氯化氫气体或H3O+離子。其水溶液和其他含鋁物质的溶液相同,含有水合铝离子,跟適當份量的氫氧化鈉反應可生成氫氧化鋁沉淀[4]

AlCl3(aq) + 3 NaOH(aq) → Al(OH)3(s) + 3NaCl(aq)
AlCl3(aq) + 3 H2O → AlO2-+ 3HCl + H3O+

用途

氯化鋁主要用在傅-克反应[3] 中,例如以光气为原料制备蒽醌,应用于染整工業中。[1] 在廣義的傅-克反应中,醯氯鹵代烷芳香族物質的反應式如下:[3]

苯及其衍生物在发生上述反應时,主產物是對位的異構物。相比较下,烷基化反应涉及的问题较多,不如酰基化反应应用广泛。无论是哪种反应,氯化铝和其他原料和仪器都必须是中等干燥的,少量的水有助于反应进行。

由于氯化铝可与反应产物配位,因此应用在傅克反应时,它的用量必须与反应物相同,而非“催化量”。反应后的氯化铝很难回收,会产生大量的腐蚀性废料。为了达到绿色化学的要求,化学家开始使用三氟化釔三氟化鏑来替代氯化铝,减少污染。

氯化鋁也常用來將醛基加在苯環上,如加特曼-科赫反應一氧化碳氯化氫氯化鋁氯化亞銅為催化劑[5]

氯化铝在有机化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6] 它可以催化Ene反應,比如3-丁烯-2-酮(甲基乙烯基甲酮)与香芹酮加成:[7]

AlCl3也常用在烃类聚合反应异构化反应中,重要的例子包括[1] 工业上乙苯的生产。乙苯可用于进一步制备苯乙烯聚苯乙烯以及用作清洁剂十二烷基苯

芳烃存在下,氯化铝与铝混合可用于合成二(芳烃)金属配合物。例如,二苯铬就是通过特定金属卤化物经由Fischer-Hafner合成制备的。

低浓度的碱式氯化铝常是防汗药的成分之一,而多汗症患者在使用时浓度会高些(12%或更高)。

注意事項

無水氯化鋁會和劇烈反應,因此需妥善處理。含結晶水的氯化鋁較無此問題。

如果吸入無水氯化鋁或接觸眼睛和皮膚會造成刺激。

參考文獻

  1. N. N. Greenwood, A. Earnshaw, 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 Pergamon Press, Oxford, United Kingdom, 1984.
  2. A. F. Wells, Structural Inorganic Chemistry, Oxford Press, Oxford, United Kingdom, 1984.
  3. G. A. Olah (ed.), Friedel-Crafts and Related Reactions, Vol. 1, Interscience, New York, 1963.
  4. . [2011-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5. L. G. Wade, Organic Chemistry, 5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United States, 2003.
  6. P. Galatsis, in: Handbook of Reagents for Organic Synthesis: Acidic and Basic Reagents, (H. J. Reich, J. H. Rigby, eds.), pp12-15, Wiley, New York, 1999.
  7. B. B. Snider,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13, 426 (198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