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德語:)是纳粹德国设计建造的一级战列舰。同时也是纳粹德国海军在一战后建造的第一级战舰。同级舰两艘:首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由于"格奈森瑙"号先服役,所以部分资料亦称其为格奈森瑙级战舰。该级舰装备了3座三联装SK C/34 280毫米主炮。

沙恩霍斯特級戰艦
Scharnhorst-Klasse
沙恩霍斯特號戰鬥巡洋艦的右視與俯視圖
概觀
艦種战列舰
擁有國 纳粹德国
前型德国级
次型俾斯麦级
同型沙恩霍斯特號
格奈森瑙號
結局沉没
技术数据
標準排水量31,500吨
35,550噸 (通常)
滿載排水量38,900吨
全長235.4米
226米 (水线长度)
全寬30米
吃水9.93米(37,303吨)
动力12具瓦格纳式鍋爐驅動
3具蒸氣渦輪機
三軸推進
功率125,000匹馬力(普通狀態)
160,050匹馬力(最大負荷狀態)
最高速度32节
續航距離8,400海里/19节
10,000海里(17節)
乘員军官56名,士兵1,613名
武器裝備3座三连裝283毫米/L54.5 SK C/34主炮9门
4座双联装+4座单联装150毫米/L55 SK C/28副炮 12门
7座双联裝105毫米SK C/33高射炮14门
8座双联装37毫米/L83 SK C/30速射炮16门
5座双联裝20毫米/L65 C/30或C/38高射机关炮10门
2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6门
裝甲主装甲带350毫米
甲板最厚95毫米
艦載機3架阿拉多Ar196A-3
设有2台弹射器

该级两艘军舰均在1935年开工建造,在1936年末下水,在1939年早期进入纳粹德国海军服役。两舰在二战前期一起执行过多次行动,包括对英国商船队的一系列攻击和入侵挪威的行动,在行动期间,两舰曾与英国皇家海军"声望"号战列巡洋舰交战,并于1940年6月8日击沉皇家海军"光荣"号航空母舰及"热心"、"阿卡斯塔"两艘驱逐舰,在对"光荣"号的攻击中,"沙恩霍斯特"号创下了在最远距离上击中敌舰的记录。

1942年2月,沙恩霍斯特级两舰與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在“瑟布鲁斯-雷霆”行动中一起通过英吉利海峡返回德国。同年2月26、27日,格奈森瑙号在盟军袭击基尔港的行动中严重受损。

1943年3月,沙恩霍斯特号前往挪威加入俾斯麥級鐵必制號戰艦所屬的北極船團一同袭击了盟军给苏联运送物资的补给线。同年年底,在北角海战中,皇家海军约克公爵号战列舰击沉了"沙恩霍斯特"号战舰。与此同时,格奈森瑙号的大修工作也开始进行,但是,在其姊妹舰被击沉后,该舰的修复工作也被搁置。最终,格奈森瑙号被当作封锁用船舶被凿沉于格丁尼亚港。

分级

该级战列巡洋舰被纳粹德国海军定级为战列舰(同时也是首级战列舰),而之前的德国战列舰则被定级为装甲舰(Panzerschiffe)。

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则把它们定级为战列巡洋舰,但在战后将其改为战列舰。《简氏海军年鉴1940》將沙恩霍斯特级和俾斯麦级均定级为“战列舰(Battleship)”,而美国海军则一直将其定级为战列舰。

军舰设计

发展历程

沙恩霍斯特號戰鬥巡洋艦
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

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海军主力舰的建造受到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仅允许其保留8艘老旧的战列舰。新式的替代舰只能在旧军舰下水20年之后才可开始动工建造,而且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10,160吨以内,主炮口径也被限制在280毫米内。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法国与苏联不断增长的舰船建造吨位迫使德国建造新一代的主力舰。该级主力舰在1928年的最初设计中定为排水量17,500长吨的战列巡洋舰,装备4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但这一计划随着阿道夫·希特勒的上台而发生改变,因为希特勒无意建造一只强大的舰队来挑战皇家海军,他担心的则是可能会威胁德国海上交通线的法国海军,为了达到保护海上航线的目的,他批准建造两艘D级巡洋舰。D级巡洋舰(随后被沙恩霍斯特级取代)在设计中的排水量为19,000吨,其武器装备和航速均与先前的装甲舰相同,但同时加强了装甲防护。希特勒想通过此举显示自己并没有公然挑战凡尔赛和约。

随着法国海军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在30年代的建造,促使纳粹德国海军设计更为强大的战列巡洋舰。自从1933年,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就一直建议开展增强装甲舰的防护工作,并且设计攻击力较强的三联装主炮,这样一来,D级巡洋舰的计划无法满足其要求。希特勒批准了装甲舰的防护增强工作但关于三联装主炮的设计工作直到1934年二月才得以通过。新型军舰在设计中的排水量为26,000长吨,装备3座三联装283毫米口径主炮。为了得到建造这些新型军舰的政治自由,希特勒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中规定德国可以拥有皇家海军主力舰吨位的三分之一,从而摆脱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的限制。

此后,D级巡洋舰的建造工作便被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所取代,而为D级巡洋舰各舰设计的名称则被用到其他新船上。由于种种原因,沙恩霍斯特级的建造工作被搁置了14个月。因为英德海军协定中规定德国军舰主炮的最大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406毫米),所以希特勒曾考虑该级军舰装备380毫米(15英寸)口径主炮,但因为283毫米主炮已经建造完毕,而380毫米口径主炮还需要多年的时间研制,因此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主炮最终采用283毫米三联装主炮,而380毫米主炮则被安装到了俾斯麦级战列舰上。

总体性能

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水线长均为226米,沙恩霍斯特号的全长为234.9米,格奈森瑙号的全长为229.8米,两艘军舰宽均为30米。它们的标准排水量为32,600吨,吃水8.3米,满载排水量为38,700吨,此时吃水为9.9米。船舶的船体构型采用纵向钢框架,船体被分为21个水密隔舱并且含有一个占全长79%的双底结构。

最初,该级的军舰适航性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当军舰满载时乾舷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格奈森瑙号和沙恩霍斯特号分别于1939年1月和8月加装大西洋舰艏,但改装后在较差海况时A号炮塔处仍然会有海浪影响。该级战列巡洋舰舰员中包括56到60名军官和1,613到1,780名水兵,当作为旗舰时将会增加10名军官和61名水兵。

引擎

该级军舰在最初设计中同装甲舰一样使用柴油机作为引擎,但最终采用蒸汽机,原因是设计时要求该级军舰的输出功率为装甲舰的三倍,这就意味着每只螺旋桨轴上的输出功率需要高出装甲舰的两倍,也就是每轴40,000匹马力。这样的要求远远高于柴油机所能达到的极限,而高输出功率的过热蒸汽机则是最适合的选择。沙恩霍斯特号采用三台Brown, Boveri, & Co公司的齿轮传动蒸汽机,格奈森瑙号则采用3台日耳曼尼亚齿轮传动蒸汽机。蒸汽机可提供58个大气压的蒸汽压力,此时温度达到450摄氏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160,000匹马力。该级军舰的设计航速为31节,但在试航时,沙恩霍斯特号达到了31.5节,格奈森瑙号达到了31.3节。军舰设计携带燃油量为2,800吨,在实战时,加上额外储备空间使得军舰可以携带5,080吨燃油。满载的情况下,沙恩霍斯特号以19节航速航行时的续航力达到了7,100海里,而格奈森瑙号的续航力仅为6,200海里。

军舰上的5台发电机为全舰供应电力,每台发电机由4台柴油发电机和8台汽轮发电机组成。总输出功率为4,120千瓦。

装备

沙恩霍斯特级两艘军舰均装备3座三联装283毫米SK C/34 54.4倍径主炮,三座炮塔采用前二后一布局。该型主炮是在德国级装甲舰的主炮基础上改进而来,虽然比大多数主力舰的主炮口径小,但是拥有较高的射速。主炮配有三种炮弹,包括330公斤的L/4,4穿甲弹和两种315公斤的高爆弹— 底部引信的L/4,4和头部引信的L/4,5。三种炮弹均使用相同的底火。主炮的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3.5发,其穿甲弹的初速度可达到890米每秒,炮管寿命为300发,火炮安装在 Drh LC/34 式炮塔上,A,C号炮塔的主炮最高射角为40度,最低射角为-8度,B号炮塔的主炮最低射角可达-9度,在最高射角时,火炮的射程为40,930米。

军舰的副炮为12门150毫米SK C/28 55倍径速射火炮,

服役生涯

1938年,沙恩霍斯特级在试航中发现舰艏乾舷不足,于1939年入坞改装舰艏,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年沙恩霍斯特级两舰在北海击沉了皇家海军的光荣号航空母舰,但沙恩霍斯特号被英国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中并大量进水,数天后格奈森瑙号亦被1艘英国潜艇所发射的鱼雷击中受损。两舰随后进坞维修。1941年,沙恩霍斯特级两舰结伴突入大西洋,执行“四轮车”行动,即海上破交作战。在两个月的行动中共击沉22艘商船,总吨位11,5000吨,极大地破坏了盟国的航运。但随着美国的参战,德国大型军舰在大西洋作战时要面对越发强大的盟军海空力量,同时为加强挪威的防御以及切断同盟国北极援苏航线,1942年沙恩霍斯特级两舰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一起通过英吉利海峡返回德国,但安全突破英军封锁的两舰却相继被水雷炸伤。沙恩霍斯特号修复后北上挪威海域,1943年12月25日,沙恩霍斯特号出航攻击盟国护航运输队,遭遇以约克公爵号战列舰为首的皇家海军主力舰队拦截,遭到英军集中攻击,被英舰击沉。格奈森瑙号修理完毕,准备出海前往挪威,但英国轰炸机使其再次受创,该舰只好长时间呆在船厂,最后变成了一艘毫无用处的废船,被作为障碍船沉没于格丁尼亚港。

同级舰

船名 艦種 製造廠 建造時間 服役時間 結局 圖片
"沙恩霍斯特"號 战列巡洋舰 威廉港战争海军造船厂 于1943年12月26日的北角海战中被英国皇家海军击沉
"格奈森瑙"号 战列巡洋舰 基尔德意志造船厂 1945年3月23日被鑿沉作為阻塞艦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