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水上機場

淡水水上機場是台灣新北市市定古蹟,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捷運淡水站出口右側,緊鄰英商嘉士洋行倉庫,位置為北緯25.164415度,東經121.447473度, 海拔高度7公尺,興建於1937年台灣日治時期,是台灣的第二座國際機場(第一為松山機場)。

淡水水上機場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舊稱淡水水上機場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位置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42巷7號
建成年代 日本昭和12年(1937年)
開放時間軍事營區不對外開放
詳細登錄資料

歷史

台灣日治時期

明治維新後,日本為了強化軍事力量,於1910年代起開始積極推動航空事業。台灣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與日本之間要靠著航空才能達到快速聯絡的目的,由於淡水河口長約五公里的河道筆直,最寬處約有一點三公里,鼻頭崙突出於淡水河岸正對著出海口,再加上當時淡水線鐵道的興建與陸路交通網的建立,使得往來台北之間非常便捷,這些因素促使日本官方決定在淡水鼻仔頭興建水上機場。

1937年由台灣總督府遞信部航空局選定淡水鼻仔頭村為機場用地,名為「淡水飛行場」,並開放由日本民營「大日本航空株式會社」規劃經營,淡水水上機場成為台灣第二個國際機場,也是當時島內唯一的民間航空水上機場。1941年興建完工,主要建有機場事務所、飛機修護廠、油庫、航空測候所、溜滑台、牽引機等,並在淡水河道中央的沙洲豎立一支風幡作為觀察氣流之用。

原地的淡水富家黃東茂別墅因此被收購拆除[1]

淡水飛行場主要功能是作為民用飛機長途飛行中加油轉運之用。營運航線是兩週往返一次的橫濱經淡水至盤谷(曼谷)航線,當時使用的飛機主要為載客約為二十人的雙引擎川崎飛行艇。水上機場與商港同時使用河道,每當水上飛機將起飛或降落前,巡邏艇會在淡水河道上巡邏,用擴音器通知所有船隻避開河道,以確保飛航安全。

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12月12日日本政府宣布停止航線,淡水水上機場停止歷時不到八個月的營運,此後,僅有零星包機曾過境加油。

1943年,日本軍方徵收淡水水上機場作為戰爭使用,便不再有民航機在淡水機場起降。隨後,駐紮東港日本海軍航空隊進駐。日本軍方在進出機場之聯絡道路鋪上石頭路面,並於機場內修築防空洞,並添加助航設備,先在沙崙設置座「航空無線電羅針所」,1944年在關渡丘陵上設置一座航空燈塔,同年10月12日美軍轟炸淡水水上機場,擊中水上機場旁的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的油槽[2][3],機場損失輕微。

中華民國時期

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淡水水上機場由國府空軍接收,從此不再做為機場使用,也不再對外開放。

1998年「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4]提出申請,要求指定鼻仔頭的淡水氣候觀測所、淡水水上機場、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三處歷史建築為古蹟,2000年台北縣政府公告三處為古蹟,才使得淡水水上機場免成為交通部推動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計畫下的犧牲品。

現況

水上機場在2010年前由空軍氣象聯隊所管轄,目前為陸軍關渡指揮部裝騎部隊所管轄,日治時期的建物都已改建,僅存停機坪,以及牽引水上飛機上岸之溜滑台與幾處防空洞。

停機坪

由大小相同的混凝土塊拼接而成,地坪目前依舊可見由方形白色磁磚鑲嵌形成的一條中軸線,用以引導水上飛機上岸,停機坪廣場上仍留有栓機樁的遺跡。

溜滑台

目前可見長度為45公尺,寬度為34.84公尺,延伸至河道水面下5-6公尺,由厚20公分的混凝土板組成,每塊混凝土板尺寸為長10公尺、寬5公尺,表面相當堅固,依舊十分平整。

防空洞

大多為洞頂設有混凝土排氣管的磚造混凝土設施,內邊緣有排水道。

淡水水上機場目前仍有軍隊駐紮管制,門禁森嚴,一般人無法進入。

圖片輯

參見

參考書目

註解與參考資料

  1. 周明德. . 《滬尾街》 (臺灣: 滬尾文史工作室). 1991-07, (第四期) (中文(台灣)‎).
  2. 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徵集成果
  3. . [2006-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8).
  4. 一人一信,反對淡水環河快速道路興建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淡水水上機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