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區

淡水區臺灣話),舊稱滬尾臺灣話),位於中華民國新北市西北沿海以及淡水河的出海口北側,北鄰三芝區,南鄰臺北市北投區,西濱臺灣海峽,西南與八里區間以淡水河為界。而在歷史上,此處也曾經是西班牙登陸臺灣在臺灣北部建立海上貿易中繼基地的起點。

淡水區
Tamsui District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市轄區
淡水區位於新北市內北方

淡水區徽
上級行政區劃新北市
舊稱淡水[1]、澹水、滬尾
區劃42692
政府 
  區長巫宗仁淡水區區長列表)
總面積70.6565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139 米
人口 
  總數183,488人(2021年1月)
  排名11
  戶數83,184戶
郵政編碼251
戶政資料代碼65000100
毗鄰三芝區八里區臺北市北投區
網站https://www.tamsui.ntpc.gov.tw/
淡水區位置圖
淡水
汉语
郵政式拼音 Tamsui
Hobe
繁体字

名稱

滬尾與淡水

明代時,「淡水」和「雞籠」曾為整北台灣的泛稱,後指淡水河流域和河口一帶地區。早在1590年代西班牙人在「馬尼拉手稿」記載了淡水河流域一帶的平埔族情形,並以拼音拼寫了「Tamchuy」,並附上漢字「淡水」,後來西班牙統治時期,就成立了淡水省區。而歷史上清代把淡水廳的行政中心先後建立在半線竹塹,而不是淡水河口,但自從清朝末年官府因不平等條約於滬尾開港設海關開放對外貿易之後,人口逐漸往淡水地區之港市(包含艋舺、大稻埕、滬尾等)一帶匯集,「滬尾」是在淡水口東北側河岸的聚落名,也就是今天的淡水地區的主要市街。

「滬尾」之名(閩南語: Hōo-bé/Hóo-bué)可能為凱達格蘭語轉譯而來,語源為「Hobe」,是河口的意思。《臺海使槎錄》中稱「虎尾」,《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中稱「扈尾」,淡水福佑宮「望高樓碑誌」中稱「戶尾」。可證明不同的「Hōo-bué/bé」名稱皆為「Hobe」轉譯之結果。

另有說法指出,「滬」是指漁民捕魚之設施,「尾」則是指河流出海口。另有一說則是指由閩南語「雨尾」諧音演化,因為觀音山、淡水河一帶下雨,到此地後雨即停止,故名「雨尾」。 另一說法是「石滬」是早期海邊捕魚的設施,漲潮時,海水將魚群帶進石滬內,退潮時海水從石縫中流出,魚群便留在石滬內供漁夫捕捉,早期台灣北海岸有20~30個石滬群,淡水在石滬群最尾端,故稱「滬尾」。也有說是源自此地在清代中期即和簡稱為「滬」的上海通商頻繁,猶如是接續於上海後尾的城鎮,乃逐漸產生滬尾之名。

自清朝末期至日治初期的一段時間,「淡水」之名漸與「滬尾」並用,都指稱今日的淡水區一帶。在明治42年,當地隸屬臺北廳滬尾支廳淡水區、當時有滬尾公學校、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滬尾區、滬尾街,以及以「淡水」為名的淡水稅關、淡水郵便局。1912年(明治45年)1月22日,臺北廳廳長井村大吉呈報總督府,希望解決此種名稱混亂的局面,改而統一使用「淡水」之名。經總督府批准後,於1912年(大正元年)9月21日正式將滬尾街改稱「淡水街」(府令第22號),滬尾支廳與滬尾區改稱「淡水支廳」與「淡水區」(告示第24號)、滬尾公學校改名「淡水公學校」(指令第521號)、以及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改名「淡水尋常高等小學校」(告示第25號)[2]

外語譯名

「淡水」的羅馬字母拼寫譯作Tamsui,公開出版品可追溯至於1858年出版由英國律師和歷史學家George Wingrove Cooke寫的書「中國:1857-58年在中國身為泰晤士報特派記者」(China: Being "The Times" Special Correspondence from China in the Years 1857-58)[3],和同於1858年出版的英文刊物「上海文理學會會刊 第一刊」(Journal of the 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 v. 1)[4]。民間和官府部門隨之。在2003年地名譯寫原則頒布後,改採通用拼音譯作Danshuei,2009年依照漢語拼音再更改為Danshui,但上述兩次更改改變了長久使用的譯名,而被認為有違「名從主人」的譯名慣例。

新北市政府則用有百年歷史的Tamsui,且於2011年5月24日函報教育部及內政部,以此做為淡水唯一的英文譯名。在新北市交通局建議之下,臺北捷運公司從2011年7月起,將淡水英譯更名為「Tamsui」。稍後經內政部於同年6月16日核定,淡水區(Tamsui)與彰化縣鹿港鎮(Lukang)為全國首二例恢復歷史慣用譯名的鄉鎮市區級地名[5]

地理

水文

淡水區位於淡水河河口右岸,並以該河與八里區為界。除淡水河外,境內尚有源自大屯火山群之諸溪流,其中樹梅坑溪高厝溪八勢溪竿蓁林溪黃高溪鼻頭溪淡水溪米粉寮溪等溪流向南注入淡水河;而公司田溪圭柔山溪興化店溪洲子溪灰磘溪大屯溪等溪流向西直接注入臺灣海峽

淡水河為北臺灣最大河川,幹流長度158.70公里,為全台第三長河;流域面積2,726.00平方公里,亦排名全臺第三。

氣候

淡水(1981年至2010年)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18.7
(65.7)
19.1
(66.4)
21.3
(70.3)
25.0
(77)
28.5
(83.3)
30.9
(87.6)
33.3
(91.9)
33.1
(91.6)
30.9
(87.6)
27.4
(81.3)
24.0
(75.2)
20.5
(68.9)
26.1
(79)
平均低温℃(℉) 12.4
(54.3)
12.9
(55.2)
14.5
(58.1)
18.0
(64.4)
21.3
(70.3)
23.9
(75)
25.5
(77.9)
25.4
(77.7)
23.7
(74.7)
20.8
(69.4)
17.8
(64)
14.0
(57.2)
19.2
(66.6)
平均降水㎜(英寸) 120.5
(4.744)
173.5
(6.831)
192.2
(7.567)
178.3
(7.02)
219.5
(8.642)
230.6
(9.079)
147.6
(5.811)
215.1
(8.469)
223.5
(8.799)
185.5
(7.303)
131.7
(5.185)
101.6
(4)
2,119.6
(83.449)
平均相对湿度(%) 83.1 84.4 84.8 82.8 82.6 82.0 77.6 78.1 78.1 78.4 78.8 80.1 80.9
每月平均日照时数 79.0 69.1 83.7 103.0 120.0 149.6 213.9 206.4 174.0 137.2 95.3 89.1 1,520.3
来源:中央氣象局

歷史

《進入淡水港(Entrée du port de Tamsoui ou Hou-ouéï)》/ 素描/ Imbault-Huart/ 1893年
1945年美軍繪製的淡水地圖

淡水河口一帶之海岸是東南亞海路的中途站,大屯山又是極好的航途指標,因此七千年來至今在淡水一直有人類居住。此地早期人類以部落形式過著漁獵、放耕的生活。於淡水一帶可考察到之原住民族,皆屬居住於臺北一帶的凱達格蘭平埔族,古代中國日本的船隻,經常停泊淡水,與他們從事貿易。

西元16世紀起,西方的海權強國開始逐鹿亞洲。臺灣優越的地理位置,更是引起他們的注意。西班牙人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並為了和對抗,最先佔領北臺灣,並在1628年建造「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即今日的紅毛城。1642年,佔領臺灣南部的荷蘭人北上,驅逐西人並重新築城。他們除了鎮撫平埔族,也招聚漢人來此拓墾,並致力於硫磺鹿皮及土產的運銷,更利用淡水為港口和中國商人進行貿易。

1661年,鄭成功渡海東征,驅逐南台灣的荷蘭人,淡水也暫歸明鄭。此後,淡水除了原有「漢番交易」之外,漢人已漸漸到此從事拓墾,直到鄭氏降清。漸漸的,淡水因與中國大陸最近,本身又為良港,「滬尾」由漁村漸成街庄和通商港口。

1858年淡水開港
從淡水英國領事館遠眺港口,確實日期不詳,大約是19世紀末期。
英國領事館和周邊,1860年至1880年間拍攝。

於西元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淡水正式開港。所有外國船隻來臺灣後只能限定到通商口岸進行貿易,在其他口岸交易者一律視為走私。1862年,淡水正式開始徵收關稅。1863年,英國為了避免原本已經在雞籠(今為基隆)活動的商船被視為走私,便要求另開雞籠為淡水的外口,清廷也認為在雞籠增設海關有助於稅收,從此以後,淡水和雞籠便成為外國商人雲集之地。

樟腦硫磺染料等土產的輸出和鴉片、日常用品的進口,不但使淡水成為全臺灣最大的貿易港,也讓淡水躍升國際舞台。不僅英國人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洋行也都到淡水設行貿易,淡水因此進入黃金時代。淡水不但在貿易上獨佔鰲頭,也成為西方文化的登陸臺灣的門戶。

日治時代,因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加上日本殖民政府在佔領臺灣後大力建設基隆港,臺北與基隆之間又有鐵路運輸之便,終而使基隆取代從前淡水在北臺灣的地位。然而淡水憑藉著多年累積下來的歷史資本,仍然維持著一息尚存,也讓它繼續成為北海岸一帶的行政及文化中心。

2015年11月9日,區公所從中正路65號搬到「淡水區聯合服務中心」(位於本區中山北路2段)。

民俗

日治時期曾經傳出瘟疫,因淡水地區的鄉民最崇信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清水祖師得道日是五月初六日,故迎請清水祖師在每年舊曆五月初五傍晚開始舉行「暗訪」,五月初六中午開始展開日間遶境,巡遊全區,希望能夠驅逐瘴癘、瘟神,庇佑平安。官方名為「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遶境」,俗稱「淡水大拜拜」。2013年新北市政府已將「淡水大拜拜」,列為「無形文化資產」[6]

行政區沿革

起訖年份行政區
1909年-1912年臺北廳滬尾支廳滬尾、水梘頭、興化店區
1912年-1920年臺北廳淡水支廳淡水、水梘頭、興化店區
1920年-1945年臺北州淡水郡淡水街
1945年-1950年臺北縣淡水區淡水鎮
1950年-2010年臺北縣淡水鎮
2010年至今新北市淡水區

歷屆淡水(鎮)區長

  • 王慶賢(第1屆)
  • 鄭永富(第2、3、5、6屆)
  • 陳根旺(第4、7、8屆)
  • 李文德(第9、10屆)
  • 陳俊哲(第11、12屆)
  • 郭哲道(第13、14屆)
  • 蔡葉偉(第15屆)
新北市派任區長
  • 蔡葉偉(改制第一任區長)
  • 巫宗仁(第二任區長)

組織

區本部

  • 區長
  • 主任秘書

業務單位

  • 民政課
  • 役政災防課
  • 社會人文課
  • 工務課
  • 經建課
  • 秘書室
  • 人事室
  • 會計室
  • 政風室
  • 調解委員會
  • 里辦公處

人口

歷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51 32,653    
1956 36,092+10.5%
1961 40,044+10.9%
1966 45,621+13.9%
1971 50,262+10.2%
1976 57,060+13.5%
1981 66,589+16.7%
1986 74,249+11.5%
1991 85,980+15.8%
1996 101,199+17.7%
2001 119,533+18.1%
2006 129,898+8.7%
2011 146,756+13.0%
2016 165,765+13.0%
2021/1 183,488+10.7%
來源: . 內政部.

人口統計

淡水區人口指標
概況
 年齡層 比例 
總人口
 
183,488 (100%)
0~14歲
 
20,822 (11.35%)
15~64歲
 
133,421 (72.71%)
65歲以上
 
29,245 (15.94%)
87,752
(男人口數)
95,736
(女人口數)
目前處於高齡社會
性別比91.66%
扶養比37.53%
  扶幼比15.61%
  扶老比21.92%
老化指數140.45%
戶人口量2.2058人/戶
人口密度2,596.90 (人/km2)
本區的性別比、戶人口量在新北市皆排行次低,分別僅高於永和區平溪區,在全國所有鄉鎮市區之中,戶量排行全國倒數第七[註 1]
上述資料時間為2021年1月[7]
淡水區生死淨遷統計[7]
出生死亡統計
出生
 
89
出生率
 
5.82‰
死亡
 
93
死亡率
 
6.09‰
自然增加率:-0.262‰
遷移統計
遷入
 
763
遷入率
 
49.93‰
遷出
 
549
遷出率
 
35.92‰
社會增加率:+14.003‰
1月人口動態
出生人數89人
死亡人數93人
遷入人數763人
遷出人數549人

歷年人口變化

  • 五都改制前,曾短暫成為全國人口最多的鎮(2010年8月1日~2010年12月25日,即桃園縣楊梅鎮改制為縣轄市至五都改制這117日),當時淡水區的人口尚未突破15萬,未能依地方制度法改制為縣轄市,直至2012年11月才突破15萬,唯當時已升格為市轄區,無法再進行改制。
  • 近十幾年,由於淡水區新市鎮的開發,加上房價相對都心較低,新規劃的交通建設(已通車的淡海輕軌以及通過環評即將動工的淡北道路),以及市府推動的人口福利制度,皆成為淡水區人口快速成長的原因。[8]
  • 累積五年(2015年底~2020年底)人口增加21,057人,折合成長率12.98%,為新北市五年來人口增加最多、成長率第二高[註 2]的區,亦為台灣五年來人口增加量第五多、成長率第三高的市轄區,在全國所有鄉鎮市區之中,增加量高居全國第六,成長率則居全國第七[註 3]
  • 由於淡水區人口自1951年起連續69年皆呈正成長,因此下表僅以紅色粗體表示最大值,以藍色粗體表示最小值。
淡水區歷年人口變化(1951年~2020年)[9][10]

淡水區與其他行政區人口成長比較

  • 2020年12月,本區人口超越萬華區;2021年1月,超越樹林區。資料截至2021年1月底,本區人口已超出萬華區725人、樹林區186人。

行政區劃

今日淡水區共下轄有42個里。[11][12]

  • 八勢里、大、中和里、中興里、屯山里、文化里、水源里、水碓里、北投里、北新里、正德里、民生里、民安里、民權里、永吉里、竹圍里、沙崙里、協元里、坪頂里、幸福里、忠山里、忠寮里、油車里、長庚里、竿蓁里、崁頂里、草東里、埤島里、清文里、新民里、新生里、新春里、新義里、新興里、義山里、福德里、賢孝里、鄧公里、學府里、樹興里、興仁里、蕃薯里

交通

停靠在淡水站客運月台的淡水區免費巴士
位於淡水區中正東路上的臺灣中油淡水站

捷運

台北捷運

輕軌

新北捷運[註 5][13]

機場

淡水水上機場(廢止)

水運

淡水—八里
關渡—淡水—漁人碼頭

公路

輕軌

新北捷運[註 5] [14]

快速公路

教育

大學

高級職業學校

高級中學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學齡前教育

終身學習

古蹟

國定古蹟

淡水/ 陳澄波/ 1935/ 畫布/油彩/ 91 x 116.5 cm/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淡水教堂/ 倪蔣懷/ 1936/ 紙/水彩/ 49.5×66cm/ 臺北市立美術館收藏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建築

醫療


旅遊

淡水河口
淡水市街一景
日落淡水
新北市淡水天元宮
淡水英專路夜景
淡水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旁仍保留的一點港居人家景觀

著名廟宇

  • 淡水清水巖淡水龍山寺淡水福佑宮鄞山寺合稱為淡水四大廟。
  •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初六,淡水清水巖與境內所有角頭廟都會舉辦「清水祖師得道紀念日繞境慶典」,俗稱「淡水大拜拜」,為淡水區的一大盛事。五月初六中午開始展開日間遶境,巡遊全區,希望能夠驅逐瘴癘、瘟神,庇佑平安。新北市政府已在2013年將「淡水大拜拜」,列為「無形文化資產」。
  • 油車口忠義宮:主祀蘇府王爺、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油車里中正路一段32號,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重陽節,都會有燒王船的祭典,場會相當隆重,附近的居民和信眾都會很熱絡的來祭獻,是淡水地區最大的王爺廟
  • 淡水行忠堂:位於新北市淡水區忠山里的鸞堂,主祀關聖帝君純陽祖師司命真君岳武穆王隆恩真君等五恩主,有淡水神社的遺構。
  • 淡水太子廟:又名崁頂太子廟,是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淡海新市鎮崁頂里的哪吒廟
  • 北投里福德宮: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淡海新市鎮北投里的土地祠
  • 淡水晉德宮(淡水助順將軍廟)
  • 淡水義山集應廟
  • 大庄萬善堂:位於新北市淡水區大莊里、淡海新市鎮的陰廟,祭祀中法戰爭淡水戰役陣亡的清軍。
  • 淡水無極天元宮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水源里北新路三段三十六號。堪稱北淡水賞櫻勝地。每年春季指南客運與中興巴士合作舉辦賞櫻公車路線。[15]

區域立法委員

廣播電台

體育場館

電影院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及註釋

參考資料
  1. 天下郡國利病書-1565年四夷淡水
  2. 「滬尾街」改名「淡水街」的時間與原因,劉澤民,臺灣文獻館
  3. George Wingrove Cooke. London: G Routledge & Co. https://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mdp.39015008224399&view=1up&seq=5. 1858.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4. The 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 Journal of the 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 https://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uc1.31822027246628&view=1up&seq=8. June 1858, 1.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5. (PDF). 2012-03-25 [2015-02-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25).
  6. 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遶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7.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人口計算機
  8. 宜居城市吸引定居淡水人口突破18萬,聯合報,2020-04-17
  9. 新北市淡水區公所-淡水鎮志
  10. . 內政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4-24].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11. 吳明勇 (编). (PDF): 83–84. [2019年7月12日] (中文(台灣)‎). 附表 17:2010 年 12 月淡水鎮各里人口統計表{...}42
  12. .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2019年7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7月12日) (中文(台灣)‎).
  13. 營運首3年,將代維修操作以勞務委託形式由統包商(中鋼及聯鋼)之分包商(高雄捷運公司)負責操作與維修;行政、財務、票價、盈虧等則由新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負責
  14. 營運首3年,將代維修操作以勞務委託形式由統包商(中鋼及聯鋼)之分包商(高雄捷運公司)負責操作與維修;行政、財務、票價、盈虧等則由新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負責
  15. 交通路線圖
註釋
  1. 戶人口量僅高於平溪區、前金區鹿谷鄉鹽埕區新興區田寮區
  2. 僅次於林口區
  3. 增加量次於中壢區桃園區竹北市北屯區八德區;成長率次於林口區、竹北市、北竿鄉金寧鄉復興區東引鄉,請參見臺灣行政區人口列表
  4. 由於臺北市於1990年重新分區,萬華區則在該年從原龍山區、大部分雙園區,小部分古亭區分出,因此萬華區人口變化折線圖由1990年才開始顯示;另外,臺南市於1982年進行行政區域調整,東區則在該年將部分村里劃分到中區(今中西區一部分),因此台南東區人口變化折線圖由1982年才開始顯示。
  5. 新北捷運公司營運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淡水區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淡水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