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霧
煙霧(英語:)是一种空氣污染现象。這個詞的原意是指在英國倫敦有時別稱「豌豆湯霧」的烟霞,是倫敦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期的嚴重問題。這種煙霧是在城市內燃燒大量的煤所造成;這種煙霧中包含有煙、二氧化硫和其他成分組成的煤煙微粒。現代煙霧,例如在洛杉磯發現的煙霧,是一種來源於從机动车内燃机排放的懸浮粒子造成的空氣污染,和工業廢氣在大氣中與陽光反應形成的二次污染物,結合初級排放形成光化學煙霧。

煙霧籠罩下的紐約
词源
英文的 "smog" 的来源为1905年亨利·安东尼·德辅在参加公共健康会议上递交的报告《霧與煙》(Fog and Smoke),第一次使用了词汇 "smog" 来指代“霾”。1905年7月26日伦敦报纸《每日画报》引用了德辅的话,“他说不用科学就可以看见大城市中产生了些以前没有的东西,就是烟雾(Smog)。”[1]第二天,报纸称“德辅博士为公共做了贡献,为伦敦雾制造了新词。”1983年1月19日《洛杉矶时报》在文章中使用了霾一词,并将其归功于“一位机智的英国作家。”
光化学烟雾
此概念最早在1950年代由学者们提出。光化学烟雾包括以下几种污染物:
受影响地区
伦敦

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臭名昭著的厚厚的大霧,事實上,往往是重新建立(在這裡)添加一個時期的古裝戲的神秘氣息。
英国首都伦敦从罗马帝国时期就曾经有烟雾污染。早在1273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就曾经临时禁止在城内燃烧煤炭。工业革命之後,这一现象更加严重。1952年伦敦发生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硫的特大烟雾,城内暗无天日,并在数日内导致数千人因呼吸道感染死亡。于是英国随即通过了1956年清潔空氣法令,在首都设立无烟区。时至今日,工业污染造成的烟雾已经永远从伦敦城消失。不过交通污染造成的烟雾仍然有发生。
健康影響
因應煙霧中的污染物而定,從而反映對生物身體造成的呼吸道疾病、敏感或哮喘病發的影響程度。如煙霧當中含有毒金屬致癌物,大量吸收可增加致癌風險。
注释与参考资料
- Piazzesi, Gaia. (PDF) (PhD Thesis). ETH Zurich. 2006.
- Maricela Yip and Pierre Madl. . University of Salzburg, Austria. 2000-12-14 [201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5).
- . BBC News. 2005-12-10 [2011-05-03].
- . BBC WW2 People's War. 2005-08-10 [2006-08-03].
外部链接
![]() |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或者。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