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顯微鏡

荧光顯微鏡是一種使用荧光磷光物質的光學顯微鏡,或除此之外使用反射吸收用於研究的有機或無機物質的特性。[1][2]“熒光顯微鏡”是指使用熒光來產生一個圖像的任何顯微鏡,無論是更簡單的設置像落射熒光顯微鏡,或更複雜的設計如共聚焦顯微鏡,其使用光學切片,以獲得更好的分辨率的熒光圖像。

正立的奧林巴斯BX61螢光顯微鏡,在物镜上面有荧光滤光块转盘,联接数码相机。
各種生物體的大小尺寸比較,毛髮,細胞,染色體,病毒,原子。
蔡司的熒光顯微鏡物鏡

2014年10月8日,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艾力克·貝齊格 (Eric Betzig),W·E·莫尔纳尔 (William Moerner)和斯特凡·W·赫尔 (Stefan Hell),獎勵其發展超分辨熒光顯微鏡 (Super-Resolv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帶领光學顯微鏡微米µm(1米的10的負6次方,百萬分之一米)進入納米nm(1米的10的負9次方,十億分之一米)級尺度中。[3][4]

原理

熒光顯微鏡的原理圖。

样品被照射特定波长(或波段)的光,其被荧光团吸收,导致它们发出更长波长的光(例如,和被吸收的光不同的颜色)。通过使用光谱发射滤片,该照明光被从弱得多的发射荧光中分离出来。

近年來在生物學研究中,熒光標籤被廣泛地使用來標定生物分子,使荧光顯微鏡變得更加重要。它以水銀燈氙氣燈為光源,搭配具激發濾片發散濾片濾片組的光學儀器。

目前被普遍使用的荧光顯微鏡,是屬於落射荧光顯微鏡(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es,見右圖),是指激發光的來源和觀察的位置(接目鏡),皆位於樣品的同方,通過相同的光路。這些顯微鏡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并且是更先進的顯微鏡設計的基礎,例如共聚焦顯微鏡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TIRF)。

光源

熒光顯微鏡要求強烈的,近乎單色光的照明,這是一些普遍的光源,比如卤素灯泡不能提供的。四種主要類型的光源的使用,包括氙氣燈或带有激發濾片(Excitation Filter)的水銀燈激光超连续光谱光源,和高功率發光二極管(LED)。激光被最廣泛地用於更複雜的熒光顯微技術,像共聚焦顯微鏡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TIRF)。而氙氣燈水銀燈,和發光二極管(LED)與分色激發濾片通常被用於廣角落射熒光顯微鏡(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es)。


奧林巴斯BX51熒光顯微鏡及數位影像處理系統
自體熒光超高分辨率顯微鏡記錄細胞結構

熒光顯微鏡圖片

参看

参考资料

  1. Spring KR, Davidson MW. . Nikon MicroscopyU. [2008-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3).
  2. . Microscopes—Help Scientists Explore Hidden Worlds. The Nobel Foundation. [2008-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9).
  3. Ritter, Karl; Rising, Malin. . AP News. October 8, 2014 [October 8,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4. Chang, Kenneth. . New York Times. October 8, 2014 [October 8, 2014].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