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 (北朝)

王傑
上柱國、七州諸軍事、河州刺史、鄂國公
上柱國
國家中國
時代北周
籍貫金城直城
出生515年
逝世579年
諡號

515年-579年),原名王文達金城郡直城縣(今陝西省石泉縣)人,北魏、西魏官员。

生平

王的高祖王萬國,是北魏伏波將軍、燕州刺史,父親王巢是北魏龍驤將軍、榆中鎮將。王年少時已胸懷大志,善於騎射,臂力過人,以建功揚名為目標。隨北魏孝武帝西遷關中,受都昌縣之位。宇文泰十分欣賞王的才幹,擢升他為揚烈將軍、羽林監、都督,又經常對諸將說:「王文達有萬人敵之勇,有時只怕他過於勇敢而已。」後來王隨軍收復潼關,又參與沙苑之役河橋之役邙山之戰,每戰均以驍勇善戰聞名。於是朝廷對他的待遇愈見親重,更曾賜姓宇文氏,除岐州刺史,升任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進任公爵食邑八百戶。後來又累功先後升為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王跟從圍攻江陵。其時敵陣欄柵內有一名勇士,善用長矛,連番刺死攀登欄柵的將士。便命令王以弓箭射向那勇士,結果王一箭便射倒了那名勇士,前軍才能攀過欄柵繼續進軍,成功攻拔江陵。事後強調說:「使我大事得成,全在你(指王)的這一箭啊!」北周孝閔帝踐祚,王進爵張掖郡,增邑一千戶,出任河州刺史。朝廷以王功勳昭著、德高望重,因为让他出任故乡的河州刺史。

保定二年至三年間(563年至564年),王進位為大將軍。翌年,王與隋公楊忠自漠北攻伐北齊,曾配合楊忠以計謀收伏稽胡部落的首領,解決軍中缺糧的問題[1]天和三年(568年),王任宜州刺史,增邑至三千六百戶。天和六年(571年)跟從齊公宇文憲守禦齊將斛律明月的進攻,多次擔任朝廷攻防戰事的重要將領。

天和六年(公元571年),王與譚公宇文會雁門田弘、魏公李暉同拜柱國之位。建德初年,王出任涇州總管,他雖然出身於軍旅,不熟悉官僚架構及運作,但他每次擔任地方官時,都以忠恕之心為原則,因此頗受百姓所敬慕。北周宣帝即位宣政元年九月,王與宇文盛枹罕辛威、鄖國公韋孝寬一同受拜為上柱國大象元年(579年),王逝世,享年65歲。朝廷追贈七州(河州鄯州鄧州延州洮州宕州翼州)諸軍事、河州刺史,追封國公,諡號為「威」。其子王孝,官至開府儀同大將軍。河北正定县龙兴寺的隋开皇六年(585年)《龙藏寺碑》记王孝为王孝(亻零),为太师上柱国大威公之世子,官左威卫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恒州诸军事、恒州刺史、國公

評價

  • 北史·列傳五十四·王傑傳》載宇文泰語:「王文達萬人敵也,但恐勇決太過耳。」
  • 《北史·列傳五十四》評論:「王傑、王勇宇文虯耿豪高琳李和伊婁穆侯植等咸以果毅之姿,効節擾攘之際,各能屠堅覆銳,自致其功,高爵厚位,固其宜也。仲尼稱『無求備於一人』,信矣。」
  • 周書·列傳二十一》評論:「王傑、王勇、宇文虬之徒,咸以果毅之姿,效節於擾攘之際,終能屠堅覆銳立禦侮之功,裂膏壤,據勢位,固其宜也。仲尼稱『無求備於一人』,信矣。」

備註

  1. 北史·隋本紀》:「是歲,大軍又東伐,晉公護出洛陽,令皇考(即楊忠)出沃野,以應接突厥。時軍糧少,諸將憂之,皇考曰:『當權以濟事耳。』乃招誘稽胡首領,咸令在坐,使王傑盛軍容鳴鼓而出。皇考陽怪問之,傑曰:『大冢宰已至洛陽,天子聞銀、夏間胡擾動,故使傑就攻除之。』又令突厥使者馳告曰:『可汗更入并州,留兵馬十萬在長城下,故令問公,若有稽胡不服,欲來共破之。』坐者皆懼。皇考慰喻遣之,於是歸命,饋輸填積。」

參考資料

  • 周書·卷二十九·王傑傳》
  • 北史·卷六十六·王傑傳》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