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味

王实味1906年3月12日-1947年7月1日),原名叔翰,曾用笔名诗薇石巍等,中国作家河南光州(今河南潢川)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2]。在延安整風運動中被捕,1947年7月1日被中共秘密處死。

王实味
性别
出生王叔翰
1906年3月12日
 大清河南省光州
逝世1947年7月1日
 中華民國山西兴县
国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职业作家
活跃时期20世纪
政党 中国共产党
配偶刘莹

生平

王实味1906年生于河南省潢川县。4岁丧母,6岁上小学,13岁小学毕业(当时小学7年制),17岁中学毕业(中学四年制)。他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受父亲薰陶,古文功底较厚,他的老师曾夸他是“天上的玉麒麟下凡”。

1923年秋考入官办河南留欧留美预科学校[3]。1924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尤其是英语极佳)考取邮务生职务,随即派驻驻马店处理挂号信函,服务洋人邮政经理[3],薪酬30银元[3]

1925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文院预科。[2] 在大学一年级即以邮差和经理为角写出书信体小说《休息》[3]。后任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研究员[4]

1926年1月,在三一八惨案(即刘和珍等学生在天安门抗议,遭段祺瑞政府军警击毙)后,北大舆论极其同情学运。鲁迅离开北大往上海避难,而王实味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支持共产主义革命。王实味次年因追求共产党员李芬遭到拒绝,并被支部书记段纯训斥[3]。因此王负气脱队[3],直到1937年恢复[4]并随共产党军队到延安,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家的著作。

1927年,奉系对所控制的北京高校进行整合,北大被并入北京大学校,同时清退共产党嫌疑分子。当年年初,王实味因无力承担学费和时局混乱而退学,没有拿到毕业证[3]。王在南京短暂任职3个月后,因思想激进,怕惹是生非,王被同事介绍前往山东泰安某学校教书[3],期间创作小说《毁灭的精神》。教书一年满,学校因王思想激进而解聘。王于1928年夏天返回南京并随即往上海[3]

在上海,因无收入来源、穷困潦倒,王再度希望入党但未有结果。王实味凭借高超的英文水平翻译外文书刊过活,译作包括列宁的老师普列汉诺夫所著的《从唯心论到唯物论》。他和被共产党清退的托派朋友王凡西翻译了托洛斯基的《自传》[3]

1930年,王实味加入鲁迅创办的左联,并翻译了列宁的遗嘱等[3]

他反对中国国民党领袖蒋中正的独裁统治,写过一些激励革命意志、针砭时弊的文章,如《休息》等。1937年,王实味再次辗转来到延安,先在陕北公学学习(任第七队队长),后来在延安写了一批批评官僚主义,纠正党风和反对过激共产的文章。

王实味事件

经过

1942年2月延安开始整风运动,运动的一部分是鼓励提意见,毛泽东在2月份发表的《反党八股》中说:“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这种手段,用了对付敌人或敌对思想是完全必要的,用了对付自己的同志则是错误的”。

文艺界马上做出回应,《解放日报》在1942年3月左右发表了一系列负面批评的文章,认为当时延安存在等级制度、压制言论等现象。文章包括丁玲的《“三八节”有感》(3月9日),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3月11日),罗烽的《还是杂文的时代》(3月12日),王实味的《野百合花》(3月13、23日),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4月8日)等。王实味除了写文章以外,还贴墙报,影响最大 [5]

这些文章的批评显然太过了,政治空气急转直下。毛泽东在3月31日讨论《解放日报》改版的一次讲话中批评了“绝对平均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冷嘲暗箭”的笔法[6]。5月2日,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到:文艺工作“有些什么问题应该解决的呢?...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态度问题。...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工作对象问题,...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最后一个问题是学习,我的意思是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但是我们有些同志却把这个问题弄颠倒了,说什么一切应该从‘爱’出发”。

报纸上对王实味等人的批判文章大量涌现。在批判中王实味首当其冲,别人在检讨后过了关,王实味过不了。他影响最大,职位最低,开始时候的态度又最差。等到他醒悟认错的时候,已经太晚了。10月份被开除出党,打入"反党五人集团" [7], 作家萧军是唯一敢于站出来为王实味鸣不平的人,结果只是引火烧身而已[8]

国民党也注意到延安的这些发展,中统刘光煜吴慕风写了一本小册子《关于〈野百合花〉及其它—延安新文字狱真相》,1942年9月由统一出版社出版[9],据说这是当时中统印行的反共宣传小册子中最畅销的一种。

1943年4月1日,在抢救运动中,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下令将王实味正式逮捕。“抢救运动”结束后,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李克农主持了甄别工作。1946年,在中共对“抢救运动”中遭批判的大部分人甄别平反时,王实味被认定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认定王实味到延安来是有目的的,即进行有组织的“托派活动”。

1947年6月,国軍飞机炸毁了王实味被关押的看守所,在请示中央社会部之后,1947年7月1日夜,晋绥公安总局审讯科将王实味秘密处决,砍杀后掩埋于一口枯井中,王实味时年41岁[10]。 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一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谈话中说:“那是保安机关在行军中间,自己杀的,不是中央的决定。对于这件事,我们总是提出批评,认为不应当杀” [11]。1991年,给王实味平反的通知中隐晦地提到:“1947年7月,在战争环境中被处决”。

1982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了《关于潘芳、宗铮、陈传纲(即成全)、王汝琪(即王里)四同志所谓“五人反党集团”问题的平反决定》,为王实味案平反提供了契机。王实味的妻子刘莹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才得知他的死讯,在刘莹和当年中央研究院工作人员温济泽的努力下[12],1991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作出了《关于对王实味同志托派问题的复查决定》,说:“在现有王实味的交代材料中,王对参加托派组织一事反反复复。在复查中没有查出王实味同志参加托派组织的材料。因此,1946年定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的结论予以纠正,王在战争环境中被错误处决给于平反昭雪”,但是,《野百合花》仍然被认为是错误的,只是非常隐晦地从敌我矛盾改变为内部矛盾,《复查决定》说:“1942年整风时,发表了《野百合花》、《硬骨头与软骨头》等文章,受到帮助和批判”。

影响和评价

1958年1月26日出版的《文艺报》,刊出《再批判》特辑,毛泽东亲自改定的编者按,回顾历史,说:“再批判甚么呢?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的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还有别的几篇。上举各篇都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上。...这些文章是反党反人民的。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时期,国民党又起劲地反共反人民。丁玲、王实味等人的文章,帮助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上述文章在延安发表以后,立即引起普遍的义愤。延安的文化界和文艺界,针对这些反党言论展开了严正的批判。”

1962年毛泽东在一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谈话中称王实味是“暗藏的國民黨探子”,“他当特务,写文章骂我们,又死不肯改”,谈到处决王实味:“那是保安机关在行军中间,自己杀的,不是中央的决定。对于这件事,我们总是提出批评,认为不应当杀”[11]

1985年,王实味的“老同学、老同志与老朋友”王凡西说:“王实味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文字大狱的被害人;他是斯大林──毛泽东文艺政策施之于中国的第一个牺牲者;他又是中共内部第一个挺身而出、反对高干特权、寻求内部民主的知识分子。...王实味不是持才傲物的人,尤其不会故作倨傲。他宅心善良,性子耿直。要说毛病,也许是暴躁一点,太易激动。一不合意,他便会脸色变青。对朋友,不分新旧,他一样会在性使气” [5]

1991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作出了《关于对王实味同志托派问题的复查决定》,说:“1942年整风时,发表了《野百合花》、《硬骨头与软骨头》等文章,受到帮助和批判。...经复查,王实味同志1930年在沪期间与原北大同学王凡西、陈清晨(均系托派分子)的来往中,接受和同情他们的某些托派观点,帮助翻译过托派的文章,在现有王实味的交代材料中,王对参加托派组织一事反反复复。在复查中没有查出王实味同志参加托派组织的材料。因此,1946年定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的结论予以纠正,王在战争环境中被错误处决给予平反昭雪”。

参考文獻

  1. 傅国涌. . 2007-08-28 [2012-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7) (中文(简体)‎). 王实味是河南潢川人,原名叔翰,1930年以后用“实味”的名字投稿,还用过诗薇、石巍等笔名。
  2. 张荣久. . 腾讯新闻 (南京报业网-周末报). 2011-07-19 [2012-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8) (中文(简体)‎).
  3. 魏時煜. .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 2016-07-01 [2020-06-18]. ISBN 97896293725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0).
  4. 茅民. .
  5. 王凡西. . 1985年2月10日 [2019年8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7月15日). 王实味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文字大狱的被害人;他是斯大林──毛泽东文艺政策施之于中国的第一个牺牲者;他又是中共内部第一个挺身而出、反对高干特权、寻求内部民主的知识分子。...我要以王实味的一个老同学,老同志与老朋友的资格,用事实来说明他与我个人乃至与中国托派之间的关系。...宋文第一次告诉了我们王实味这几篇文章在延安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它说:“《矢与的》墙报出版以后,看墙报的人川流不息。有几期墙报贴在布上挂延安南门外,看墙报的人像赶庙会一样多。当时,王震去看过《矢与的》墙报,对墙报上的文章表示很不满意。毛泽东在一个晚上去看了《矢与的》墙报,毛泽东说,『思想斗争有了目标了。』 ...王实味不是恃才傲物的人,尤其不会故作倨傲。他宅心善良,性子耿直。要说毛病,也许是暴躁一点,太易激动。一不合意,他便会脸色变青。对朋友,不分新旧,他一样会在性使气。”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记载于李向东、王增如著《丁玲传》。
  7. 高華. .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年. ISBN 962201920X. 1942年4月7日,在前一阶段因遭到巨大的批评压力,暂时退避一旁的罗迈遵循毛泽东的「反击」部署,从容跃入前台...在这种群体性歇斯底里的疯狂状态中,王实味被控的罪名也不断升级,到了1942年6月,王实味的头上已有三项「铁帽子」:反党分子(不久又升格为「反党集团头目」)、托匪、国民党特务(又称「国民党探子」)...1942年春,王实味这头从魔瓶中跑出的「魔鬼」使毛泽东大为震惊,毛本指望大大小小的王实味们可以把一把大火烧到王明、博古一类的「大尾巴」上,谁知王实味等乱燃野火,横扫一切,竟敢把矛头指向了新秩序的基石──等级差序制度,真可谓犯上作乱,是可忍。孰不可忍!
  8. 李向东、王增如. . 中国: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5年. ISBN 9787500095453. 整个延安文化界,萧军是唯一敢公开站出来为王实味鸣不平的人,即便引火烧身也在所不惜。在5月23日最后一次文艺座谈会上,他就发言谈了王实味的问题,其观点是:“A,我仍然承认他主观上是站在革命立场上”,“B,对于王实味批评的态度是不对的”。第二天晚饭后萧军“去毛泽东处谈一谈”,“毛的脸色”就“很难看”了。(原文注:萧军1942年5月24日日记)
  9. 《中统内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0. 秦铁. . 人民网 - 文史频道. 2012-04-11 [2012-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4) (中文(简体)‎). 1943年4月,康生下令将王实味逮捕。关押期间,又查出王实味1927年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当过3个月文书。于是,王实味头上除“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反党五人集团成员”外,又加戴一顶黑帽子:“暗藏的国民党特务”。1947年3月延安保卫战开始,王实味被转移押往兴县城郊晋绥公安总局的一个看守所。不久此地遭到国民党轰炸,看守所需要转移,行前请示对王实味的处置办法,据称有批复指示将王实味就地秘密处死。晋绥公安总局审讯科于7月1日夜将王实味提出,砍杀后置于一眼枯井掩埋,时年41岁。
  11. . 新华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1). 还有个王实味,是个暗藏的国民党探子。在延安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题名《野百合花》,攻击革命,诬蔑共产党。后头把他抓起来,杀掉了。那是保安机关在行军中间,自己杀的,不是中央的决定。对于这件事,我们总是提出批评,认为不应当杀。他当特务,写文章骂我们,又死不肯改,就把他放在那里吧,让他劳动去吧,杀了不好。
  12. 高華. .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年. ISBN 962201920X. 温济泽是当时中央研究院党总支工作人员,写过一篇记述中研院斗争王实味大会的《斗争日记》,发表于《解放日报》1942年6月28、29日。1979年,温济泽为平反于实味冤案作了大量的申诉工作,在温济泽和其它人努力下,1991年2月7日,王实味冤案得到彻底平反。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