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風運動

整風運動,一般又稱作延安整風搶救運動搶救失足者運動,於抗戰期間,一場由毛澤東延安發起的一場政治運動,此運動是為了鞏固毛的領導地位,而此次運動後令毛的領導地位加以確立[1][2][3][4][5]。此次整風是由1942年2月開始在陝甘寧邊區延安根據地所發動的一場政治文化的運動,持續了3年時間。所謂的「整風」是指「整頓三風」,包括「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4]。整風運動的實行,使毛澤東成為黨主席,在黨中央的地位更為確立,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开端[1][2][3][6][7][8]。该运动造成诸多冤假错案,大量人员遭到迫害,知识分子群体受到巨大冲击[1][5][9][10][11]。有研究指该运动共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12]

1942年毛泽东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

背景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蘇聯共產黨資金援助下成立,當時各國共產黨都是共產國際的分支機構,並沒有獨立自主權。一方面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部分活動經費和指導(包括周恩來顧順章建立中央特科,鄧小平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劉伯承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等等),因此出現了中國工農紅軍由毛澤東等中國本土干部領導而中共中央為共產國際派來的人員掌控,在實際工作中要求中共的鬥爭運用蘇聯模式並服務於蘇聯,對中共的鬥爭產生不利影響。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無暇經營中共事務。毛澤東利用這個時機,打擊中共內部以王明為首的國際派,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樹立毛澤東思想,擺脫共產國際領導,轉變成不受蘇聯控制的“無產階級政黨”。

过程

開始和推行

毛澤東在1942年2月中共中央黨校的開學典禮上宣布展開整風,黨校校長鄧發加以響應,但鄧發的方針與毛澤東所期望有所不同。於是毛澤東親自接任校長,並由彭真主持校內推展整風的工作。同年5月,他和劉少奇康生三人組成總學習委員會用以領導黨員和軍隊人員學習,由康生選拔各機關學校及軍隊中負責整風的幹部來督促各單位首長主持整風。

康生發動「搶救運動」後,李克農受到康生的影響,在西北公學內召開搶救運動大會,作了報告,號召學員坦白,對被審查幹部施加了一些壓力,把一些幹部思想上、工作上的缺點和錯誤或歷史上未弄清的問題懷疑成政治問題以至於反革命問題。但是隨著搶救運動的逐步升級,大批幹部被打成「特務」、「叛徒」、「反革命」,李克農對康生的一套主張和做法逐漸產生懷疑。康生誇大敵情,批評審幹人員在對敵鬥爭中的自由主義態度;他掀起了所謂「搶救失足者運動」,运用了「逼、供、信」的手法。

內容

各機關的成員組成學習小組,來學習中央指定的二十二個文件,包括官方文件和個人著作講話,其中以毛澤東的著作佔六篇最多,而雖然也有許多國外作者如列寧斯大林的著作,但在實行上被列為居次。

文件的內容主要在建立一套用於黨員和幹部的理想標準,包括以黨的利益為重,服從上級機關領導,不搞小團體,不搞個人主義自由主義,重视馬列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遵從群眾觀點和上級指示,多吃苦少享樂等。這些原則要作為黨員自我批評的標準。

整风运动委员会宣布:“在所分发的文件和材料中,毛泽东的著作是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的实际斗争状况,因此必须当作思想改造的重要武器认真读和反复读。委员会指出,对毛泽东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主义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著作。而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以前的文件,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指共产国际派来的人员)的文章都是不正确的,这样的文章,谁读的多谁就会成为教条主义者。”

自我批評和“治病救人”

根據學習內容的行為標準,在整風中各黨員和幹部要開始檢討自己、其他人以及各單位,大家被要求把自己的一切背景、行為甚至內心深處想法誠實交待清楚,毫不保留,然後讓彼此相互批評,相互糾正,努力把同志的缺點指出,猶如把人的疾症找出,再加以醫治,救助同志能重回正軌,這種批評方式的內容雖是新的事物,但在思想上與中國傳統的道德主義的精神有所結合。

到了後期,配合「反左」、抓「內奸」等運動的推行,更加對於各黨員幹部嚴格審查和強加自我檢討,清查出大量「特務」。但由于毛泽东规定“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审干政策[13],相較於早期江西時期的反AB團的大量殺戮的情形,整風用較不血腥的方式,達成了對黨員行為想法加以「導正」,加強幹部的團結以及服從精神。

批鬥王實味和控制文藝

剛開始實行整風時,大家的互相批評的積極性并不高;因此上級鼓勵大家積極對黨作批評,強調「言者無罪」,並運用牆報的方式提出批評。而王實味则将周末娱乐等文艺活动描写成歌舞升平不思进取、为中国共产党服务[9]。在此影響下,許多青年開始進一步發展成黨員攻訐中央高層,許多文藝人士一方面要求提高自己生活待遇,另一方面發表要求绝对平均主义相關的文章;這引起高層的反彈,認為他們的作法是「冷嘲熱諷,暗箭傷人」。毛澤東以王實味為目標,開始批评王實味的作法,並引起大家對他的“拯救”;王實味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最后在转移途中被处决、抛尸荒野(一說被康生所殺)[9]。但这非毛泽东本意,在得知王被处决后,毛泽东大怒,甚至吼道“还我一个王实味”[14]

隨着對王實味的鬥爭的同時,毛澤東又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是必須“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而服務的,進一步加強了對文藝工作的控制。

高級幹部整風

1942年秋以後,毛澤東開始針對高級幹部來作整風,1943年3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中,重組了權力核心,取消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设置,改为主席,由毛泽东担任。到此毛泽东才正式登上中共最高领导人的位置。此前名义上的领导是总书记张闻天。接著1943年9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毛澤東指示要檢討1928年以來的中共黨史,尤其針對國際派的相關人物,在群眾壓力下終於使首領王明檢討認錯,其後國際派相關的周恩來陳毅彭德懷等也被迫認錯。

在這些主要曾參與或同情國際派的領導人認錯檢討後,毛澤東思想和党中央集体領導逐漸在黨中確立,毛澤東也將王、周、陳、彭等再度納入權力中表示既往不咎。

結果和影響

整風運動中产生大量冤假错案,诸多人士(尤其知识分子)遭到迫害,有学者指运动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1][5][9][10][11][12] 五四运动的精神(自由、民主、個性解放)被所谓“延安精神”(『領袖至上』、『集體至上』、『個人渺小』)取代。[15][16][17][18]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認為有必要壟斷政治權力時,多次重複運用在整風運動中成功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其中包括反右运动[19]

整风运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可自主決策獨立行動的政党、具有真正统一政治纲领的政党。具体表现有:

  • 正式確立毛澤東在黨內的绝对领导地位,毛澤東思想成為中共的指導思想。
  • 中国共产党由共产国际下属组织转变为自主決策、不受制於人、只为自身利益行动的嚴密組織。
  • 中共文藝政策——文藝為政治服務的目標確立。
  • 強化了中國共產黨內部黨員和幹部的服從度和执行力。
  • 中共党内思想高度统一,极大增强了战斗力。
  • 整風中自我認錯和互相批評的方式,成為中共黨內鬥爭的經典方式。
  • 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在全黨範圍內確立了起來。
  • 親共产国际和苏联的高幹在中共党内失勢。

參見

参考文献

  1. 何方. . 当代中国研究. 2005年 [2020-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2. 高华. . 香港中文大学. [2020-07-27].
  3. 李洪林. . 炎黄春秋. [2020-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4. . 人民网. [2020-07-27].
  5. . 《二十世纪中国纪事》. [2020-07-27] (中文).
  6. 董标. . 香港中文大学.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7. 李继华. . 炎黄春秋.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8. 霍炫吉. (PDF). 香港中文大学.
  9. 秋火. .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2020-07-27].
  10. . 中华网. [2020-07-27].
  11. . 搜狐. [2020-07-27].
  12. US Joint Publication research service. (1979). China Report: Political, Sociological and Military Affairs. Foreign Broadcast information Service. No ISBN digitized text March 5, 2007
  13. "第九章 二 重申并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方针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7年08月03日16:13
  14. . 凤凰网. [2020-07-27].
  15. . 法广.
  16. Twitchett, Denis and Fairbank, John K.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ISBN 978-0-521-24336-0
  17. Borthwick, Mark. (1998). Pacific Century: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Pacific Asia. Westview Press. ISBN 978-0-8133-3471-4
  18. Apter, David Ernest. (1994).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in Mao's Republic.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76780-5
  19. Kenneth Lieberthal. Second edition. W.W. Norton & Co. 2003: 45–48.

延伸阅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