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弄

班弄阿拉伯语:緬甸語:),該地回人自稱邦隆,另有譯板弄佤邦北部的一個村。1926年,班弄首領馬美廷與旱擺夷宋忠甫結盟,率領回族與佤族戰鬥,統治並佔領整個班況,重振了馬幫商業貿易。1934年,班弄參與了班洪事件,1945年二戰結束,隔年班弄遭受來自鎮康漢人、佤族、山頭人的聯合攻擊,徹底毀滅。

班弄於葫芦王地的位置

歷史

班弄攻邦洪

班弄源於1875年,馬靈驥率領雲南回變失敗後的回族舊部,自果敢戴家寨遷移至阿佤山區葫蘆王地,經統轄該地的葫蘆王同意,在境內落腳,建立一個稱為邦隆的政治難民據點。開村時有36人,其中只有3個女人。此後十餘年,回族餘部前往該地聚居,成為一個三百戶、兩千人的回族村寨。[1][2]:63

依據回人明光熙《滇緬邊境 邦隆回教百年滄桑見聞錄》的回憶,自開村至結束,邦隆人涉及的戰事有,1887年納雨戰爭、1921年永通戰爭[3]:299與1926年卡佤戰爭[3]:300抗日戰爭[3]:304[2]:66而根據果敢土司後人的著作《The House of Yang, guardians of an unknown frontier》,回族人在1886年曾經對果敢土司族人展開一次復仇的侵犯。[4]班弄回民另涉入1934年班洪事件[5]:23國民政府公文提及「班弄土民攻邦洪」。[6]

二戰結束後,原「卡瓦特區自衛支隊」[7]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2]:70。1946年7月,班弄遭到來自鎮康的李文煥[7]漢人部隊、班洪胡忠華[7]佤族部隊、山頭人的聯合武裝襲擊,馬義昌戰敗失蹤[7],班弄徹底毀滅[1]:4。明光熙的回憶則稱班弄先遭到日軍焚村[3]:304,後邦隆人遭到佤族向英國政府誣陷,被英兵殺害。[3]:3051946年(另有1945年說法)馬美廷不得不放棄「世襲70多年的土司地」,帶領回民離開。[3]:305

1946年後,下葫蘆地班況與上葫蘆地班洪,仍舊發生戰鬥。1949年,班況王內弟控益(馬義昌舅父)向班洪所屬緬境村寨收稅,遭班洪代總管胡忠華領兵進攻,班況勝。傳聞馬美廷之子馬宏昌有意趁此時機恢復其兄班況王位,未能成功。[8]:27

此後邦隆回族人流散各地,在緬甸、泰國北部形成了被稱為潘泰人的群體。[1]:4[9]:7[lower-alpha 1]

參考文獻

  1. 回回信仰伊斯蘭教哈納菲法學派
  1. 姚繼德. (PDF).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 王柳蘭. (PDF). CIAS Discussion Paper. 2016-03.
  3. 明光熙、姚繼德. . 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 《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3.
  4. Jackie Yang Li, 1997,《The House of Yang, guardians of an unknown frontier》
  5. 方國瑜. . 1943.
  6. . 1934-03.
  7. .
  8. .
  9. 于嘉明.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论文). 20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