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
回族(小儿经:;轉寫:),古稱回鶻、畏兀爾或回回,是中國少數民族,先祖來自中亞與西亞一帶,居住於新疆,隨匈奴、鮮卑、突厥與蒙古帝國進入中國中原居住。其名稱起源自回鶻,在元、明、清三代,居住在中國中原地帶的回族,與居住在新疆的各个穆斯林民族均通稱為回族,其信奉的伊斯蘭教也因此被稱為回教。回族於中華民國建立時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五族之一,在1949年至195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進行民族识别过程中經官方确认為少數民族,但縮小定義,與新疆維吾爾族等其他普遍信仰回教的民族分開。
回族 | |
---|---|
![]() | |
總人口 | |
10,586,000(2010年) | |
分佈地區 | |
主要在![]() ![]() ![]() ![]() ![]() ![]() ![]() ![]() ![]() ![]() | |
語言 | |
主要为漢語官話(包括中亞地區的东干语),还有波斯语 (仅回族经堂使用) | |
宗教信仰 | |
![]() | |
相关族群 | |
东干人、漢族、阿拉伯人、波斯人 |
回族 | |||||||||||||||||||||||||||||||||||
汉语 | |||||||||||||||||||||||||||||||||||
---|---|---|---|---|---|---|---|---|---|---|---|---|---|---|---|---|---|---|---|---|---|---|---|---|---|---|---|---|---|---|---|---|---|---|---|
|
教史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 · 辽朝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同治陕甘回乱 · 云南回变 1911年至今 · 沙甸事件 |
教派 |
格底目 · 依赫瓦尼 · 赛来菲耶 · 西道堂 |
人物 |
白寿彝 · 包尔汉 · 陈广元 陈克礼 · 陈裕菁 · 傅统先 哈再孜 · 胡登洲 · 姬觉弥 · 金吉堂 李铁铮 · 林松 · 刘锦标 · 刘智 马德新 · 马哈什 · 马坚 马联元 · 马邻翼 · 马松亭 · 马注 买买提 · 木罕买提 · 穆萨 · 纳赛尔 纳忠 · 祁靜一 · 庞士谦 · 萨阿德 沙比提 · 沈遐熙 · 时子周 · 索图克 仝道章 · 王浩然 · 王岱舆 · 王友三 王静斋 · 伍特公 · 伍遵契 · 馬來遲 夏木西丁 · 杨敬修 · 伊本 · 玉素甫 张杰 · 张中 · 周仲羲 · 安士伟 |
文化教育 |
汉文《古兰经》 维吾尔文《古兰经》 哈萨克文《古兰经》 古兰经善本 · 汉克塔布 · 清真寺 |
组织 |
中国回教俱进会 中国回教学会 |
人文地理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宁夏 |
人口 |
回族 · 維吾爾族 · 哈萨克族 · 东乡族 |
回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10,586,087人,人数现列中国第四。回族以散居为主,在中国的大部分省份均有回族。
回族的定义
回回民族的名稱來自於古代回鶻,起源於中亞與西亞,世居於新疆一帶,後遷移進入中國,在古代曾分別隸屬於匈奴、鮮卑、突厥以及中原漢朝、唐朝等,在蒙古帝國時,被稱為回回,歸屬於色目人,以信奉回教的穆斯林群体為主體,進入中原後,與漢人通婚结合后形成的宗教—血缘—文化共同体。在元、明、清三代,中原回民與今新疆維吾爾族的先民同樣被歸屬為回回民族。至中华民国建立時,將回回民族定義為中國五大民族之一,以五族共和的思想,列入中華民族之中,承认回回民族的特殊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1949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定回族属于中国五十五个官方少数民族之一,與維吾爾族及裕固族等分開,并且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回回民族”经过被识别为一个官方承认的“回族”,固化了之后的“回族”既失去了将已脱离回回伊斯兰文化的个体排除出这个群体的机会,也失去了外来改宗者加入的可能。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無神論的強勢宣傳,“回族”内部形成了大量的非穆斯林人口[1]。“回族”内部的非穆斯林人口、以及回族穆斯林与汉族通婚者的子女中的非穆斯林为了保持少数民族身份带来的利益[2],也强调自身的“回族”身份[3]。这使得“回族”的问题出现了争议。1976年毛澤東過世後,「中國人民」和「各民族」的說法漸漸回歸「中華民族」的方向。
基因遺傳
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群O-M122在東鄉族、保安族和撒拉族等穆斯林少數民族中存在著,這些民族基因遺傳和回族差別不大。大多數藏緬人、漢人、寧夏回族和遼寧回族都有東亞血統的父系Y染色體,反而與高加索人種(白種人)基因比較無關。大多數回族基因都與漢族、蒙古族和東鄉族相近,只有少部分有高加索人種(白種人)基因;從基因遺傳看出不少回族為古代漢族和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西亞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通婚的後裔,再經過好幾代不斷和漢族通婚融合後,其血統已和漢族及其他東亞民族差不多,也有回族為純漢族血統改宗伊斯蘭教,自身文化認同改為回族認同。但仍然有居住在新疆的回族擁有阿拉伯的長相[4]
民族历史
唐宋
回族最早為隸屬匈奴下的部落,在唐朝時稱為回鶻。包括粟特人與沙陀部皆為其先祖。在唐朝時,包括昭武九姓等胡人進入中原居住。
回回一词首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與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主要指葱岭西、黑海以东诸胡人。宋代的回回是回紇的音轉,民間也有將回回稱為回紇,兩者與回鶻可通用。回鹘即是畏兀儿、维吾尔族的不同音译。也有一回回大食部,1141年被耶律大石打败的塞尔柱帝国就是指他们。
云南省保存的《咸阳王抚滇功绩节略》中称咸阳王按即赛典赤·赡思丁始祖所非尔于宋神宗(熙宁年间)“ 加封宁彝庆国公,厚赐金。散来人于山左右淮泗之间垦种,卒赠朝奉王……。”
元代
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由140名回回组成的商队去花剌子模经商。商队途经讹答剌时,被该城守将亦納勒術扣留,花剌子模君主摩诃末下令杀死商人,没收全部财产,因而引发成吉思汗西征。西征过程中(指1219—1223年的成吉思汗西征和1256—1260年的旭烈兀西征),把中亚,西亚,东欧部分地区纳入大蒙古国版图,此间被俘虏的奴隶数量达到几十万,这些回回人除了部分工匠、官仕、商人、学者、医师等外,大部分被编为蒙古国的“西域亲军”、“诸道回回军”、“阿速回回军”、“阿兒浑军”“探马赤军”、“哈剌鲁军”等,被分散安置在大蒙古国各地屯聚养牧,上马备战,下马垦牧。回回在蒙古語有另一稱呼:撒爾塔兀勒(源于梵语,意为商人),專指花剌子模(回回国)。如欽察、康里、阿蘭人等那些色目人不能认为是回回。
大蒙古国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实施了“乙未籍户”制度。来自中亚、西亚一带的穆斯林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来自阿拉伯的回回被称为白帽回回,來自波斯的被称为黑帽回回,被大蒙古国正式编入户籍,名之“回回户”。在元朝官方文书或诏令中,回回与其他民族也就明显区分开来,如元代《祥符图经》对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河西(西夏)、契丹、女真、汉人八类”等。有趣的是,十六世纪欧洲人用撒拉森称呼他们。
明代
回回在元代大量遷入中國,到了明代正式形成回族的概念。由于明朝对待穆斯林以相对自由和寬鬆的政策,明朝政府、军队中有许多回族人,例如明軍曾派遣回族部队镇压西南苗族和當地其他原住民族的武裝反抗,後來还有回族部队定居在湖南常德,其後裔仍然生活在那裏[5] 。明代航海家郑和也是回族。
有說法指出明朝对伊斯兰教政策其實很宽容,只是使用强迫通婚的方式使一些外來少数民族逐渐被融合(不包括回回)。然而有學者指出,明朝允许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而按照通婚的法律来说回族是被允许與本民族通婚的,大明律限制的只有蒙古族等,回回并没有受限,《大明律》列明:“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大明律》另外的地方“回回”作“色目”)、钦察为婚姻者,听从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1、蒙古人與色目人可以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与汉人通婚;2、除了回回(色目)和钦察人,其他民族不能族内通婚),指出“明代对回族实行强制同化政策”是誤傳[6]。
清代
清代將不食黑肉(豬肉)的一神論者泛稱為回回(回民),除了河南开封的蓝帽回回,均是伊斯兰教徒。日常使用汉语,漢化回回被稱為漢回、熟回。使用蒙古语族语言,并保持蒙古人游牧生活方式的回回,多称蒙古回回、蒙回,其中甘肅有東鄉回(今東鄉族),以及类似的保安回(今保安族)。使用突厥语族的回回,今青海撒拉族稱為撒拉回。生活在新疆的維吾爾人先民,则被稱為回人、「纏回」、「生回」,在北京又被称为红帽回回。還有番回等称谓。「纏回」、「缠头回」、「缠头回回」亦可称西北地区的回民。中土十回雖然名稱不同,但至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並不強調其區別,在生活上甚至在教門革新上保持高度聯繫和一致性。
清代是回民反抗最频繁的一个朝代,回民反清暴动从清朝初年持续到清朝滅亡為止。雖然傳統上回民也受到歷代清朝皇帝的相當優遇,例如能參加科舉考試,且許多人也能在文武兩途出仕,儘管其職位通常並不很高。但在1762年,清帝頒發了歧視回民的法律。例如,陝西和甘肅的回民犯了盜竊和搶劫罪必須充軍到雲南和貴州,有時還處以終生戴枷,比起其他族群在犯同類案件時輕科的笞刑要嚴重。另外,由於十九世紀生活日益困難,漢人愈發將回民看作土地佔有和貿易方面的對手。當漢回兩民訴訟時,漢族官員往往偏袒漢民,而滿族官員又對回民存有偏見,因此裁決很少持平正態度。一些漢族士大夫也對這種情況有所記載:「向來地方官偏袒漢民,凡爭訟鬥毆,無論曲直,皆抑壓回民」,「官吏既袒漢民,又以回之易與也。輒任意出入其法,回眾殺漢者抵死,漢殺回者,令償斂銀二十四兩」,清朝皇帝也記載:「該回民等久隸中華,同受國家覆育之恩,含毛賤士二百餘年,其間登仕版者,亦復不少,豈無天良?何至甘為叛逆?推原其故,始則由地方官辦理不善,遇有互斗等事,未能持平辦妥,以致仇釁日深。」[7][8]
清朝同治年间,官员腐败,满清在云南统治采取高压手段以达到离间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目的。期间发生很多民族起义皆以平等自由为目的。杜文秀清末曾中举人。目睹满清之昏聩,联合云南18族征讨昆明,云南震动。满清派兵弹压。
清末陕甘回变
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清朝的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区爆发了長達十餘年的同治陕甘回变及云南回变,遍及陕西省和甘肃省、云南省(清朝的甘肃省包括今天的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部分地区),最后被平定。這場同治陕甘回變对陕西省和甘肃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平民伤亡巨大。发生过多次回族军队对汉族平民的屠杀,如1863年十月,回軍在寧夏府城(今银川)的屠城,「漢民十餘萬被屠殆盡」和1869年九月,马化龙的回军在灵州屠杀汉民十余万人。战争长达13年,甘肃省(包括今宁夏)损失约80%人口。之后,很多回民迁徙到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逐渐发展成为东干人。东干人现今散布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和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人口约10万。
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時期,五族共和中的“回”,乃泛指信仰回教,即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单指回族,也包括维吾尔族。國民政府时期,並未承認回族的独立民族地位,僅將回族當作說漢語但信仰回教(伊斯兰教)的汉族國民,广西的白崇禧和宁夏的马鸿逵等人也认同自己是漢族穆斯林,即信仰回教(伊斯兰教)的汉人。1928年,甘肃发生凉州事变和第四次河湟事变,当地回族和汉族发生冲突,造成数十万人尚未。
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回族自治区政权。1938年1月,马本斋在河北省沧州献县东辛庄组建抗日武装——回民支队。后马本斋率部参加八路军。3月,马本斋部到河间与马仲三部合编,马本斋被委任为队长,马仲三为副队长,刘文正为政治主任。回民支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第二次胜芳保卫战、青沧战役、子牙河东战斗和南减河等战斗。1942年6月马本斋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兼回民支队司令,回民支队为晋察冀边区司令员吕正操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习俗
飲食

回族在飲食上有許多講究和忌諱。這些習俗,蓋源於伊斯兰教法的哈乃斐派和沙菲尔教法学派的饮食观点,并且受到古老的中亚和古波斯传统影响,即清真食品。传统上,由於篤信伊斯蘭教,豬肉、酒水等自然是禁忌,即使是现代非穆斯林回族也多有忌讳。这一特点也是与汉族和其他东亚民族饮食区别最为明显之处。
- 禽类:吃谷物、有嗉子、似鸡嘴的可以吃。如鸡、鸭、鹅、鹌鹑、鸽、麻雀、大雁等。似鹰嘴、食肉的则不能吃,如老鹰、枭、骛、秃鹫、乌鸦、喜鹊、啄木鸟等。
- 兽类:反刍(倒嚼)、有四蹄、蹄分两半、性情驯善的可食。如牛、羊、骆驼、鹿等。反之则不可以,如猪、狗、猫、虎、豹、狼、狮、鼠、蛇、馬、驴、骡、猴及熊、象等。
- 水产:回族一般遵循的哈乃斐教法学派涉及的范围比较详细。腹下有鳍,身上有鳞,脊上有刺,有头尾的,如鲤鱼、鲢鱼、鲫鱼、草鱼、黄花鱼、带鱼等可以食用。不能食用的有鲸鱼、鲨鱼、青蛙、乌龟、海豚、海豹、海狗、海狮等,还有“像鱼不是鱼、叫鱼不是鱼”的也在禁忌之列,如泥鳅、甲鱼、贝类等。沿海地区居住的部分回民食用这类海鲜。
- 蓋碗茶:回族還有喝糖茶的嗜好,也许源自阿拉伯人爱吃甜品的习惯。所選茶葉一般以“陝青”、“茉莉”為主。喝蓋碗茶的花樣甚多,如用陝青茶、白糖、柿餅、紅棗沏泡“白四品”;用磚茶、紅茶、紅棗、果幹沏泡的“紅四品”;用花茶、冰糖、白糖、紅糖、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乾、柿餅、果乾等沏泡的“十二味香茶”。
- 其他:如果在旅途中或其他困難的條件下,借用漢族的鍋,也必須用大火燒過一陣,方才使用。回民所吃的牛、羊、雞、鴨等可食畜、禽,在内地一般都請阿訇或者伊斯兰教学识深厚的人宰,在有些情況下也請懂得宰牲戒規的回民宰牲。回民不稱殺,稱宰。
建筑
回族建筑风格以各地清真寺为典型代表。回族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往往在居住地先建有清真寺,而聚居在清真寺附近。回族聚居地通常被称作回回营。
传统的回族清真寺是带有伊斯蘭建築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现存沈阳清真南寺,北京牛街礼拜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泉州清净寺等。当代新建的清真寺,则是明显的阿拉伯建筑风格。
婚姻
婚姻方面,回族注重男女双方在民族和生活习惯上的一致,主张族内婚,男女“婚姻无贫富,必择善良”,不重门第、富贵,而注重双方品德和才貌。假若对方不信教,需得信教方可。举办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写“依扎布”(证婚书),男方还要给女方聘金(根据男方条件而给予女方并由女方单独拥有支配的一定数量的钱财)。
丧葬
按照回族传統,去世称“无常”、逝者称“亡人”,而比较忌讳“死”这个字。人“无常”后,用写有《古兰经》的白布包裹,男子三层白布:大卧单、小卧单、夹夹,女子会多两层,包括头巾和裹胸,行伊斯兰教式的土葬。在回族作家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对回族的丧葬传统有详细的描述。
姓名
回族以汉语为母語和交际语言,通常回族姓名与汉族姓名的构成基本上是一致的,由“单字姓”加“单字名”或“双字名”组成。同时受伊斯兰教影响,回族人有经名,即伊斯兰教教名,又叫回回名[9]。经名一般会在孩子出生三天内请阿訇来做取经名的仪式,经名多是伊斯兰教的先知圣人以及寓意美好的阿拉伯语人名。
当代回族人士也会使用名在前姓在后的排列,同时不使用单字或双字名,如节目主持人李咏的女儿就取名为法图麦·李。
姓氏
回族姓氏与汉族姓氏相同,多为单字姓,回族姓氏的形成和由来有主要有五种原因:
- 由古波斯和中亚读音引申而来的,如采用汉姓的谐音、近音以名改姓等;
- 由祖姓演变而来的,如变繁为简、谐音、近音等;
- 由曾得到过的尊号或源来地名变繁为简、采用谐音等而产生;
- 由各代皇帝赐给或御批(改)而产生的(一般会使用国姓或不饶口的姓氏);
- 历史上因战乱、民族冲突等为避仇躲难而隐姓埋名,或者借用周边汉人邻居、朋友姓氏的(此类考证起来比较难)。
常见的回族姓氏有白姓、马姓、穆姓或木姓(Mohammad)、沙姓 (Sadiq)、丁姓(din),此外,回族人口亦有很多哈姓、海姓、闪姓、纳姓、黑姓、常姓、杨姓、李姓、铁姓及脫姓的人。参见回族十三姓。
经济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农户多附带经营牧业或运输业、手工业、小商业。回族工匠在制香、制药、制革、制炮以及矿产的开采上都较。回族以善于经营著称,传统行业有珠宝玉石业、运输业及清真牛羊屠宰和清真食品加工业和餐飲業等。
历史贡献
回族在历史上为东西文化、科學交流做出了贡献。为中国引入了波斯的天文学,并曾将中国的造纸术、黑火药传播至西亚。
天文學
元朝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回族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又译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1260年,元朝承金國旧制,设立司天台,1271年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1312年设立回回司天监。后来还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马剌丁(又译作扎马鲁丁、扎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管理此类工作。
中国回族分布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也是各省级行政区主要少数民族。中国有回族10,586,087人(2010年人口普查),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33%,占总人口的0.79%,列第三大少数民族。省级行政区中,回族人口过百万的有宁夏回族自治区与甘肃省;回族人口最少的为海南省,有8,372人。回族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达到98.24%,其次为安徽省,达到84.84%;回族在少数民族中所占比例最低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为0.19%。回族占地区人口比例最高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达到33.95%,其次为青海省,达到15.62%;回族占地区人口比例最低的为江西省,为0.02%。在宁夏、甘肃、青海、陝西最多。
- 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内,有甘肃、河南、山东、安徽、天津、陕西、江苏、山西和上海10个省级行政区,回族占少数民族的比重均超过50%。
- 青海、河北、北京、福建、江西与西藏6个省级行政区,回族为第三大民族。
- 新疆、辽宁、内蒙、湖北与重庆5个省级行政区,回族为第四大民族。回族出現在新疆是乾隆以回制回(维吾尔族)政策的結果。
- 吉林、黑龙江、四川、湖南、广西和海南6个省级行政区,回族为第五大民族;在浙江与广东,回族分别为第六与第八大民族;在少数民族人口多、回族人口比较集中的云南与贵州,回族则分别列为第八与第十大民族。
中国大陆地区除海南、重庆、西藏和广西4省级行政区外,其余省级行政区回族人口占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超均超过1%。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回族主要主要聚居地,宁夏有回族1,862,474人,占回族人口的18.95%,占地区人口的33.95%。甘肃为回族第二大省级行政区,回族人口过百万,达到1,184,930人。
- 河南、新疆、青海、云南和河北5省级行政区,回族人口超过50万人,依次列第三至第七大回族人口的省级行政区。
- 山东、安徽、辽宁、北京和内蒙5省级行政区回族人口均超过20万人;天津、贵州、陕西、江苏、吉林、黑龙江、四川与福建8省级行政区回族人口均超过10万人;除江西、西藏与海南均有数千人外,其余省级行政区回族人口均超过1万人。
回族聚居区
中国于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于新疆、甘肃各设有1个回族自治州;青海、河北等6省区设有6个回族自治县、5个回族与其他民族组成的联合自治县;另外河南有3个回族区、内蒙古呼市有1个回族区(回民区)。另外部分省市区份设有回族乡、回族村。
回族少数族群分类
除了聚居在中国西北的回族群体外,中国其他地区也有一些迥異的回族族群。
海南岛的回族,又稱回輝人:古代占婆國遺民的後代,因逃離越南對占婆國的侵占和壓迫而移入海南的,現在几乎全部居住在三亚羊栏镇一帶,羊栏回族使用回辉话。据语言学者分析,回辉话與古代占婆國的占語(分佈在現在的越南中南部和柬埔寨東部邊緣)同源。
回族自治地方
回族乡镇
- 山寨回族乡 (平凉华亭县)
- 新添堡回族乡 (会宁县)
- 白关堡回族乡 (陇南礼县)
- 峡门回族乡 (平凉崆峒区)
- 白庙回族乡 (平凉崆峒区)
- 新添堡回族乡 (白银会宁县)
- 大寨回族乡 (平凉崆峒区)
- 五顷塬回族乡 (正宁县)
- 香泉回族乡 (定西县)
- 寨河回族乡 (平凉崆峒区)
- 极乐回族乡 (循化县)
- 寨河回族乡 (平凉崆峒区)
- 西阳回族乡 (平凉崆峒区)
- 东关回族乡 (陇南徽县)
- 大秦回族乡 (平凉崆峒区)
- 上杨回族乡 (平凉崆峒区)
- 麻川回族乡 (平凉崆峒区)
- 康庄回族乡 (平凉崆峒区)
- 神裕回族乡 (平凉华亭县)
- 古战回族乡 (甘南临潭县)
- 长川回族乡 (甘南临潭县)
- 卓洛回族乡 (甘南临潭县)
- 勺哇回族乡 (甘南临潭县)
回族村(社区)
-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西马海村
-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东马海村
-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麦岭镇后纪村
-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麦岭镇白庙村
-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麦岭镇黄庄村
-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堽城镇西台里村
-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五龙山乡东黄野齐村
-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回族小区
-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六里铺回民村
中国回族人口分布
排序 |
地区 |
总人口 |
回族 |
占回族 人口比重(%) |
占地区少数民族 人口比重(%) |
占地区 人口比重(%) |
占地区民族 人口的位次 |
合计 | 1,245,110,826 | 9,828,126 | 100 | 9.33 | 0.79 | 第04位 | |
31省份合计 | 1,242,612,226 | 9,816,805 | 99.88 | 9.33 | 0.79 | 第04位 | |
G1 | 西北地区 | 89,258,221 | 4,779,851 | 48.63 | 27.38 | 5.36 | |
G2 | 华北地区 | 145,896,933 | 1,222,373 | 12.44 | 14.02 | 0.84 | |
G3 | 中南地区 | 350,658,477 | 1,194,849 | 12.16 | 4.04 | 0.34 | |
G4 | 华东地区 | 358,849,244 | 1,164,675 | 11.85 | 46.60 | 0.32 | |
G5 | 西南地区 | 193,085,172 | 941,027 | 9.57 | 2.61 | 0.49 | |
G6 | 东北地区 | 104,864,179 | 514,030 | 5.23 | 4.70 | 0.49 | |
1 | 宁夏 | 5,486,393 | 1,862,474 | 18.95 | 98.24 | 33.95 | 第02位 |
2 | 甘肃 | 25,124,282 | 1,184,930 | 12.06 | 53.88 | 4.72 | 第02位 |
3 | 河南 | 91,236,854 | 953,531 | 9.70 | 83.38 | 1.05 | 第02位 |
4 | 新疆 | 18,459,511 | 839,837 | 8.55 | 7.66 | 4.55 | 第04位 |
5 | 青海 | 4,822,963 | 753,378 | 7.67 | 33.98 | 15.62 | 第03位 |
6 | 云南 | 42,360,089 | 643,238 | 6.54 | 4.54 | 1.52 | 第08位 |
7 | 河北 | 66,684,419 | 542,639 | 5.52 | 18.69 | 0.81 | 第03位 |
8 | 山东 | 89,971,789 | 497,597 | 5.06 | 78.64 | 0.55 | 第02位 |
9 | 安徽 | 58,999,948 | 337,521 | 3.43 | 84.84 | 0.57 | 第02位 |
10 | 辽宁 | 41,824,412 | 264,407 | 2.69 | 3.94 | 0.63 | 第04位 |
11 | 北京 | 13,569,194 | 235,837 | 2.40 | 40.28 | 1.74 | 第03位 |
12 | 内蒙 | 23,323,347 | 209,850 | 2.14 | 4.32 | 0.90 | 第04位 |
13 | 天津 | 9,848,731 | 172,357 | 1.75 | 64.56 | 1.75 | 第02位 |
14 | 贵州 | 35,247,695 | 168,734 | 1.72 | 1.27 | 0.48 | 第10位 |
15 | 陕西 | 35,365,072 | 139,232 | 1.42 | 78.92 | 0.39 | 第02位 |
16 | 江苏 | 73,043,577 | 132,582 | 1.35 | 51.01 | 0.18 | 第02位 |
17 | 吉林 | 26,802,191 | 125,620 | 1.28 | 5.12 | 0.47 | 第05位 |
18 | 黑龙江 | 36,237,576 | 124,003 | 1.26 | 7.00 | 0.34 | 第05位 |
19 | 四川 | 82,348,296 | 109,960 | 1.12 | 2.67 | 0.13 | 第05位 |
20 | 福建 | 34,097,947 | 109,880 | 1.12 | 18.82 | 0.32 | 第03位 |
21 | 湖南 | 63,274,173 | 97,368 | 0.99 | 1.52 | 0.15 | 第05位 |
22 | 湖北 | 59,508,870 | 77,759 | 0.79 | 2.99 | 0.13 | 第04位 |
23 | 山西 | 32,471,242 | 61,690 | 0.63 | 59.80 | 0.19 | 第02位 |
24 | 上海 | 16,407,734 | 57,514 | 0.59 | 55.37 | 0.35 | 第02位 |
25 | 广西 | 43,854,538 | 32,512 | 0.33 | 0.19 | 0.07 | 第05位 |
26 | 广东 | 85,225,007 | 25,307 | 0.26 | 1.99 | 0.03 | 第08位 |
27 | 浙江 | 45,930,651 | 19,609 | 0.20 | 4.96 | 0.04 | 第06位 |
28 | 重庆 | 30,512,763 | 10,064 | 0.10 | 0.51 | 0.03 | 第04位 |
29 | 江西 | 40,397,598 | 9,972 | 0.10 | 7.93 | 0.02 | 第03位 |
30 | 西藏 | 2,616,329 | 9,031 | 0.09 | 0.37 | 0.35 | 第03位 |
31 | 海南 | 7,559,035 | 8,372 | 0.09 | 0.64 | 0.11 | 第05位 |
现役军人 | 2,498,600 | 11,321 | 0.43 | 10.13 | 0.45 | 第04位 |
知名人物
元(色目人)
明(内地的西域及西亚人后代)
清(内地穆斯林后代)
- 马注
- 劉智
- 吴钟
- 马明心
- 马德新
- 哈國興
- 杜文秀(清末联合回汉黎白等民族抗清起义者,遥奉太平天国)
- 白彦虎 (叛乱头目。同治回乱主要负责人,后逃往俄国)
- 马廷襄
- 马占鳌(西北五马的祖先之一,清代回变中的降清将领,授建威将军,正一品)
- 马海晏(西北五马中的青马家族的开创者,清代回变中的降清将领,其子马麒、马璘其孙马步芳历任青海省政府主席、西北长官公署长官)
- 马千龄(清代回变中的降清将领,马福禄、马福祥之父)
- 馬學禮
- 王正誼
- 盧嵩高
- 馬永貞
- 马福禄(马千龄之子,八国联军入侵时率部勤王,战死北京,史称“庚子第一场恶战”,清廷追授振威将军)
- 左保贵(中日甲午战争中殉国,清史稿中与邓世昌并列为甲午二忠臣。授建威将军,正一品。)
- 改琦 (画家)
- 马新贻(一品,两江总督)
演艺、曲艺和新闻人才
政治・行政
- 郭隆真 - 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五四运动时期天津青年学生团体《觉悟社》创始人。
- 刘清扬 - 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五四运动时期天津青年学生团体《觉悟社》创始人。
- 马骏 - 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五四运动时期天津青年学生团体《觉悟社》创始人。
- 端木正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90年9月)
- 回良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2003年3月)
- 杨静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9月)
- 白立忱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8年3月)
- 王正伟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8年3月)
- 石宗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2000年10月)
- 马玉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副部长(1979年5月)
- 展涛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董事会主席(2017年2月)
- 黄选平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席(2008年1月)
- 李成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2003年1月)
- 马腾霭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主席(1977年12月)
- 马文云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席(2018年1月)
- 马开贤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副主席(1993年4月)
- 张雨浦 -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员会秘书长(2016年9月)
- 刘文雄 - 中华民国立法院立法委员(1999年2月)
- 时子周 -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1945年5月)。
军人・警察
- 马本斋 - 抗日民族英雄,八路军回民支队司令员(1938年1月)。
- 白崇禧 - 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1946年6月)。
- 马步芳 - 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西北军阀马家军重要人物。
- 马鸿逵 - 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西北军阀马家军重要人物。
- 马鸿宾 - 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西北军阀马家军重要人物。
- 刘瑞方 -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1965年1月)。
- 刘世昌 -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5年8月)。
- 马子龙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2000年12月)。
- 饶开勋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2017年8月)。
- 马国超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副政治委员(1994年12月)。
- 刘世参 -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1994年)。
- 王玉 -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85年7月)。
- 兰仲杰 -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青海省军区司令员(1996年)。
- 丁兆乾 -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司令员(1992年10月)。
- 沙显明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1997年11月)。
- 刘振来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2003年12月)。
- 李晓岩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副参谋长(2016年)。
- 谢永春 - 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驻公安厅纪检监察组组长(2018年11月)。
经济・经营
- 丁世忠 - 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裁,位列《2020胡润中国富豪榜》第101位。
- 马永升 - 云南昊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位列《2020胡润中国富豪榜》第891位。
- 蔡金勇 - 高盛集团公司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国际金融公司历史上第一位担任该职务的中国籍人士。
- 郭东泽 - 安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位列《2018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658位。
- 米恩华 - 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之一,新疆华凌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位列《2020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415位。
宗教・文化・教育届人士
- 纳忠 - 被誉为阿拉伯文化研究泰斗,著有:《阿拉伯通史》、《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回教诸国文化史》、《伊斯兰文化丛书》等。
- 王静斋 - 中国现代“四大阿訇”之一,中华民国台北清真大寺阿訇。
- 马松亭 - 中国现代“四大阿訇”之一,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名誉院长。
- 哈德成 - 中国现代“四大阿訇”之一,中国回教学会创始人。
- 达浦生 - 中国现代“四大阿訇”之一,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
- 蒋锡夔 - 上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
- 张广学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
- 刘广均 - 中国核工业集团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
- 马震武 -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1956年12月)注:1987年后中国伊协主任/副主任改称会长/副会长
- 张杰 -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首任秘书长(1956年12月)
- 白寿彝 - 中国史学会创始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1963年11月)。
- 沙梦弼 - 中国阿富汗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1963年11月)。
- 沈遐熙 - 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1980年4月)。
- 马贤 -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伊斯兰教分支学科条目撰写带头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1987年3月)
- 安士伟 - 北京伊斯兰教经学院创办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1993年12月)。
- 陈广元 - 北京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2000年1月)。
- 杨发明 -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2016年11月)
- 刘克杰 - 中国北京法源清真寺阿訇,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2016年11月)。
- 金宏伟 - 中国上海小桃园清真寺阿訇,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2016年11月)。
- 白先勇 -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台北人》作者,中华民国国防部首任部长白崇禧之子。
- 霍达 - 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作者,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 沙叶新 -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者,代表作:《假如我是真的》、《陈毅市长》、《东京的月亮》、《江青与她的丈夫们》等。
- 张承志 -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获奖作者,代表作:《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金牧场》等。
- 王子平 - 中国武术家,第一届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著有:《拳术二十法》、《祛病延年二十势》等。
- 脱维善 - 中国香港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创办人,该校为全香港唯一一间有伊斯兰教背景的中学,著名校友包括:李佳芯、张国强、郭富城、叶世荣、于品海等。
演艺・体育・曲艺届人士
- 高洪波 - 中国足球运动员,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2016年2月至2016年10月)。
- 武磊 - 中国足球运动员,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队员,2018年度中国足球先生。
- 张琳芃 - 中国足球运动员,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队员,2013年度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最佳阵容(后卫)。
- 刘华娜 - 中国足球运动员,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队员,2006年亚足联女子亚洲杯冠军。
- 曹阳 - 中国足球运动员,天津泰达足球俱乐部(现天津津门虎足球俱乐部)队长,在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素有“带刀侍卫”的美誉。
- 杜锋 - 中国篮球运动员,2004年度CBA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主教练(2019年10月)。
- 张斌 - 中国篮球运动员,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队员,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主教练(1996年至1997年)。
- 穆铁柱 - 中国篮球运动员,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队员,新中国篮球运动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 穆祥雄 - 中国游泳运动员,《中国体育报》建国50年新中国体育50星之一,中国游泳协会副主席(1979年)。
- 曹磊 - 中国举重运动员,2006年世界举重锦标赛75公斤级金牌获得者,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75公斤级金牌获得者(因尿检不合格后被取消资格)。
- 赵长军 - 中国武术运动员,《中国体育报》建国45周年体坛45英杰之一,其弟子为香港动作片演员甄子丹。
- 杨阳 - 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中国短道速滑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 马燕红 - 中国体操运动员,中国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198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女子高低杠项目金牌获得者。
- 穆宇欣 - 国际级助理裁判员,2010年国际足协世界杯87人裁判名单中唯一中国籍裁判代表。
- 于魁智 - 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戏曲)获得者。
- 马连良 - 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中华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
- 陈建斌 - 中国大陆男演员,第51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代表作:《后宫甄嬛传》、《三国》、《一个勺子》等。
- 屠洪刚 - 中国大陆男歌手,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优秀歌手,代表作:《霸王别姬》、《精忠报国》、《孔雀东南飞》等。
- 多亮 - 中国大陆男歌手,香港新城电台新城国语力颁奖礼内地新人王奖,代表作:《小情歌》、《你的背包》、《让每个人心碎》等。
- 蔡国庆 - 中国大陆男歌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男歌手(正师级)。
- 陈鲁豫 - 中国大陆主持人,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主持人,获“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称号。
- 撒贝宁 - 中国大陆主持人,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开讲啦》、《梦想合唱团》栏目主持人,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节目主持人。
- 王刚 - 中国大陆主持人、男演员、收藏家,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角,代表作:《宰相刘罗锅》、《京华烟云》、《铁齿铜牙纪晓岚》等。
- 哈文 - 中国大陆制片人、女导演,2012年(龙)、2013年(蛇)、2015年(羊)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
- 海霞 - 中国大陆主持人,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
- 马三立 - 中国相声演员,被誉为“相声泰斗”,代表作:《十点钟开始》、《开粥厂》、《练气功》等。
- 马志明 - 中国相声演员,“相声泰斗”马三立之子,代表作:《纠纷》、《自食其果》、《五味俱全》等。
- 张云雷 - 中国相声演员,德云社演出八队的队长,代表作:《探清水河》、《毓贞》 、《蓝色天空》等。
- 曹云金 - 中国相声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
- 常佩业 - 中国相声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
参考文献
引用
- . [201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201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201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Yao, H.-B.; 等. . Science Rep. 6, 38656. 2016, 6: 38656. Bibcode:2016NatSR...638656Y. PMC 5141421. PMID 27924949. doi:10.1038/srep38656.
- Chih-yu Shih (Zhiyu Shi). . Psychology Press. 2002: 133 [2010-06-28]. ISBN 0-415-28372-8.
- Leslie, Donald Daniel. (PDF). The Fifty-ninth George Ernest Morrison Lecture in Ethnology: 15. 1998 [2011-12-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2-17).
- 民族问题研究会编:《回回民族间题》,21页,民族出版社,1982。
- 张注洪/王晓秋 主编《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硏究述评》,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39頁
- . 中广网. 2005-07-07 [201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3) (简体中文).
- . 福客民俗网. 2007-09-28 [2010-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8) (简体中文).
- 宋砚考释 《回回药方考释》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2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