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加溜灣社

目加溜灣社荷蘭語闽南语大武壠語西拉雅語:Backloun)是位在今臺灣臺南市善化區溪美里一帶的原住民族部落,荷蘭人將社名用羅馬拼音拼寫作「Backloun」,而漢人的文獻亦有音譯成漢字名「目茄洛灣」、「目加喇員」、「未加溜灣」、「麥加流灣」、「加溜灣」、「嘉溜灣」、「台溜灣」等形式[1],《臺海使槎錄》之〈番俗六考〉則記載該社另名「灣裏」或「灣裡」,[2][3]善化的社內遺址[註 1]被認為是目加溜灣社的遺址[5][4]:42。過去認定目加溜灣社為西拉雅族傳統四大社之一,但土田滋李壬癸等語言學者則根據音韻演變,將灣裡社所使用語言歸類為大武壠語[6][7]

慶安宮前的荷蘭古井

1625年時荷蘭人在赤崁社築城,派了40多人到此採竹卻遭到原住民的攻擊而敗走。1629年10月10日荷蘭東印度公司決定在赤崁(普羅民遮城周邊)重建房屋[註 2][8]:72,目加溜灣社與蔴豆社率眾到赤崁丟標槍與射箭[9]:33。這導致福爾摩沙議會(荷蘭語[註 3])在1629年11月決定「要用火和刀毀滅目加溜灣社」,並在該年11月23日出兵,11月底目加溜灣社投降,12月2日訂下和約[8]:72、73[9]:33

之後荷蘭人為了要教化當地居民,便在目加溜灣社東邊建學校,以新港語為標準教學,此外還建了教堂傳教。在1639年時,該社千名人口中已有361人成為基督教信徒。[1]

除了興學、建教堂外,荷蘭人還在社學前方挖了一口井,後來被土石掩埋,直到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7月因為善化慶安宮建牌樓與中山路整修才被發現,並被整理保留在慶安宮廟埕左邊,立「荷蘭古井」石碑為記。[1]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內,其中一處東西向要道稱為目加溜灣大道以為紀念。

歷年人口

根據荷治時期紀錄,1625 年目加溜灣社人口約 1,000 人;1639 年,目加溜灣社人口仍約為 1,000 人。到了 1647 年 5 月,計 158 戶,共 955 人。[10]

另見

註釋

  1. 在溪美里、什乃里一帶,分布範圍北到溪美(溪尾)聚落與善化糖廠一帶,南到嘉南大圳善化支線一帶[4]:42。東側緊鄰東勢宅中排(社內溝),往西綿延約400公尺,且越往西遺留物分布密度越低[4]:42
  2. 1626年因為火災與瘟疫等因素,導致在赤崁興建市街的計畫受挫[8]:72
  3. 又譯作臺灣議會、大員議會。

參考來源

  1. 張溪南. . 台南縣新營市: 台南縣政府. 2007年7月: 221-223頁. ISBN 978-986-00-9689-7.
  2.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9年1月10日].
  3. . 善化國中臺灣母語日成果網. [2019年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5月13日).
  4. 曾國棟、朱正宜、范勝雄、莊龍和、洪淑芬、李德河、黃建龍、翁瑞明、莊詩盈. .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2013-12. ISBN 978-986-84830-9-5.
  5. .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1年11月: 7-16頁. ISBN 978-986-03-0096-3.
  6. Tsuchida Shigeru, Yamada Yukihiro, Moriguchi Tsunekazu. . 東京: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1991年3月.
  7. 李壬癸. . 台北: 台灣本鋪:前衛出版. 2010 年. ISBN 978-957-801-635-4.
  8. 張復明. . 台南市鳳凰城文史協會. 2014-11: 頁72、73. ISBN 978-986-91301-0-3.
  9. 林秀容. . 國立臺南大學. 2007-06.
  10. 李, 瑞源. . 臺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2015: 187, 290, 33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