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美人洞救援行動

睡美人洞救援行動,為2018年6月末到7月初在泰國北部清萊府靠近緬甸國界「睡美人洞」(泰語英語:,或譯「探鑾」)的洞窟救援行動。起因是該年6月23日,清莱府的少年足球队「野豬隊」(Moo Pa)12名少年和教練,因睡美人洞遭暴雨灌入而受困洞內。

睡美人洞救援行動
在洞穴入口的救援人員和設備
日期2018年6月23日 (2018-06-23) – 2018年7月10日 (2018-07-10)
地点 泰國清萊府睡美人洞
坐标20°22′21″N 99°51′03″E
起因強烈季風造成的暴雨淹沒山洞
结果九日後12位少年和其教練被證實存活[1],12位少年及教練成功被營救[2]
死亡2名潜水员[3][4]
睡美人洞
睡美人洞的位置

為尋找失蹤的13人,在兩個星期內,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名志願者投入救援,其中不乏軍警人員、潛水專家、醫療人員、工程公司、救難團隊等,來到救援工作中協助或提供援助。除了泰國政府傾力投入,同緬甸寮國派出大量搜救人员前往救援,還有美国(含軍方)、英国澳洲加拿大歐盟諸國、俄羅斯以色列、中国、日本印度東協諸國等,共二十多國的團隊並肩合作,及非政府組織的公益團體,都有派人到現場協助救援。全員在7月8-10日之間被全部救出。

但有一名38歲自願參加行動的退伍士官長沙曼·庫南(泰語)在7月5日深夜的運送物資進洞後回程時,因自身氣瓶氧量不足而昏迷。被同行者帶上岸急救後,6日清晨2點宣告不治。

洞外周邊2018年11月成為新的國家公園保護區和觀光景點,但洞內在2019年2月19日起被封閉清理積存之救援工具與雜物等[5],至同年10月27日清理完成後試運行,至同年11月1日早上重新開放觀光[6],開放時間為上午8時半至下午4時半,並限制分批入洞,每批入洞人數不超過30人,而每天入洞人數被限制不超過2000人[7]

被困人員

被困(失蹤)人员共计13人,其中12名为泰国少年足球隊「野豬隊」队员,年齡在11岁至16歲之间,第13人是教練。

姓名 年齡 介紹
1 Chanin Vibulrungruang 11
2 Panumas Sangdee 13
3 Duganpet Promtep 13 足球隊隊長[8]
4 Somepong Jaiwong 13
5 Mongkol Booneiam
(或Mongkol Boonpiam)
13 綽號馬克(Mark),於第一波救援行動脫困,是首位獲救人員。[9]
6 Nattawut Takamrong 14 於第一波救援行動脫困[10]
7 Ekarat Wongsukchan 14
8 Adul Sam-on
(或Ardoon Sam-aon)
14 受過良好的教育,會講泰文、緬甸文、中文、英文。他是本次受困人員中,唯一會講英語的人。當受困者在洞穴內裡英籍救難人員發現時,只有他能用英語跟救難人員溝通。[11]
無國籍人士,在緬甸邊境出生,從小被美賽恩典教會(Mae Sai Grace Church )養育,成績優異(GPA達3.94分)[12],他在獲救後取得公民身分。[13]
9 Prajak Sutham 15 於第一波救援行動脫困[9]
10 Pipat Pho 15 於第一波救援行動脫困[10]
11 Pornchai Kamluang
(或Ponchai Khamluang)
16 無國籍人士,獲救後取得公民身分。[13]
12 Peerapat Sompiangjai 17 此人是足球隊進入洞穴探險的關鍵,原因是為了給他生日驚喜。而足球隊在洞內受困的9天,是靠著他的慶生蛋糕和零食補充熱量。[11]
13 Ekapol Chantawong
(查塔汪)
25 足球隊助理教練,2013年加入足球隊,在那之前當過八年和尚。在受困期間,他跟少年分享自己的食物,並帶領少年靜坐、冥想、採集洞內清水等求生技巧。他於第三波救援行動脫困。[11]
無國籍人士,獲救後取得公民身分。[13]

救援過程

失蹤階段

6月23日,12名足球隊少年在泰緬邊界的清萊省美塞(Mae Sai)的體育場練球。結束後,少年為了給同伴慶生驚喜,計畫到睡美人洞探險。因為本次計畫在洞裡待比較久,他們吃完午餐後才出發,帶著蛋糕和零食到睡美人洞探險。未料當天卻適逢泰國雨季,一行人因暴雨灌入洞內,逃到高處避難,並與前來尋找他們的教練一同困於洞中。[14]當晚,有家長發現孩子未照預訂時間返家,便向警方通報協尋。之後,森林公園的巡邏人員在洞窟入口處,發現球隊遺留的11輛單車和一輛機車及運動背包。約當晚10點,家長向警方通報13人集體失蹤。[15][16]

6月24日凌晨1點左右,暹羅和清萊醫院的救援隊展開搜救行動,並在洞內約四公里的距離發現12雙涼鞋,研判全員可能因洞內水位上漲,困於洞穴深處。當時泰國警方因欠缺潛水搜救裝備,未能更深入洞穴探索,故泰國政府在24日晚間指派海軍海豹部隊支援,由軍隊接手救援。[15]

6月28日,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美國空軍特種部隊抵達現場,成員包括第353特別行動組,第320特種戰術中隊及第31救援中隊。同時地面也增加搜救犬和志願小組協助。[15]

6月29日,泰國總理帕拉育·詹歐查視察救援現場。現場約840名士兵、90名特種部隊成員、4架直升機、開挖機和救災設備投入搜救行動。[17]

6月29日,有3名搜救人員受輕傷,研判係因供應照明和抽水機電力的電線漏電。[18]

尋獲失蹤人員

7月2日,受困第9天,英籍洞穴救援人員尋獲少年足球隊和教練,全員倖存。[19][20]

後續救援工作

7月5日,受困第13天。泰國《民族報》報導,救援行動方案分三階段[21]

  • 第一階段:海軍潛水和搜救專家攜帶食物和救生包進入,陪伴受困師生,並對該地點進行結構調查。
  • 第二階段:醫師和其他專家進入,提供醫療協助。
  • 第三階段:提供食物,給予少年潛水訓練,並持續抽水以防洞穴水位上漲。

7月6日,受困第14天,前泰國海軍精英海豹部隊成員沙曼·庫南殉職,他在佈置潛水逃生路線時,因氧氣不足溺斃洞內。[22]此時的救援行動,因受困者欠缺潛水離開洞穴的體力,以填充洞內氧氣(洞內氧氣已跌至15%)和佈置逃生路線為主。[23]

7月8日,受困第16天,第一波救援行動,耗時11小時,有四位少年脫困。本次行動計有50名外國潛水員、40名泰國潛水員參與救援任務。[24][25]

泰國軍方決定在8日發動救援的關鍵,係因依據天氣預報,之後會有三四天的豪雨,洞穴恐因豪雨積水錯失最佳時機,且當日洞穴水位有下降,部分路段較易於行走。[26]至於在洞穴中需要潛水的路段,以一名救援潛水員攜帶一名孩子的方式進行。救援潛水員讓孩子穿上帶有浮力的背心,後背有可供潛水員拉住孩子背心的繩子,全程依照孩子的體重注射適量的鎮定劑,讓孩子保持睡著狀態,並在五段水坑中間的氣室進行補打。氣瓶背在孩子的胸口,並將孩子的雙手固定於其大腿兩側,以避免中途清醒緊張,可能產生揮扯。[27]

7月9日,受困第17天,第二波救援行动,耗時9小時,有四位少年脫困。[28][29]

7月10日,受困第18天,第三波救援行動,僅耗時7小時,剩餘四位少年及教練平安脫困[30][27],為本次救援行動劃下句點。

脫困後的健康狀況

在7月8日至9日(受困第16-17天)脫困的八名少年,沒有任何人發燒。他們一出洞就立即戴上太陽眼镜保護眼睛,因為他們的眼睛無法承受外部光線的刺激。部分少年出現低溫的情形,甚至有一位少年送醫時,心跳頻率偏低。泰國衛生部秘書指出,少年出洞後,就立即提供速食品和能量凝膠,之後也有給予易於消化的食物。[31]

少年離洞後就立即被送到醫院隔離七天,因為他們長期待在洞裡,洞中環境濕冷、昏暗、不通風,期間也沒什麼進食,因此必須觀察他們是否有感染洞穴相關的疾病,例如是否有被寄生於蝙蝠排泄物的菌類感染,以及觀察皮膚的擦傷和割傷的復原狀況。此外,有兩名少年肺部疑似出現感染症狀,院方已施打抗生素。[31]

在確保少年不會傳染疾病前,他們只能隔著玻璃跟親屬會面,或親屬會面時須穿防護衣,且距離須隔兩公尺。[32]

為了確保少年的心理健康,醫生囑咐家長,脫困後當月不應讓少年再接受媒體採訪,以免觸發創傷經驗。[33]

救援方

本次救援行動受到全世界的矚目,亦展現出人溺己溺的救援無國界精神,除泰國本身傾力投入外,還有美國(含軍方)及英國澳洲寮國緬甸等20多國,及非政府組織的公益團體,也派人前往現場協助救援。[34][20]

本次救援任務動員人力超過上千人,其中有三人因救援行動扮演關鍵地位以及兩人遇難,被媒體封為救援功臣:[35]

  • 英籍洞穴救援人員史丹頓(Richard Stanton)和沃蘭登(John Volanthen),兩人分別是56歲和47歲,隸屬「南部與中部威爾斯洞穴搜救小隊」。他們聯同第三名英方專家哈珀(Robert Harper),代表「英國洞穴救援協會」來到清萊投入救援任務。他們在失蹤人員受困第9天,找到當事人的受困位置,使救援行動獲得突破性的躍進。 [36][37]
  • 澳洲麻醉科醫生哈里斯(Richard Harris),53歲。哈里斯因具有豐富的洞穴潛水經驗(30年資歷),他收到英國潛水組織的求助後,立即拋下假期,自願投入救援行動,潛水進入洞穴為受困人員進行診斷,並為救援策略中給予医学建議,是受困人員得以全員獲救的關鍵。原本泰國政府認為應該讓強壯的孩子先離開,但哈里斯入洞診斷少年的健康狀況後,研判體況虛弱者的狀況已不能再拖延,否則會喪命,他建議先讓最虛弱的少年離開。最後,官員採納其意見,讓最虛弱的少年脫困。[35]而當少年脫困後,醫生立即接獲父親病逝的噩耗。[38]
  • 前泰國海軍精英海豹部隊成員沙曼·庫南,38歲。他是本次救援行動中第一位犧牲的救難人員。薩瑪恩的工作是將氧氣瓶布置在13名師生可能出洞的路徑上,但他在回到洞口的途中,因氧氣不足,在距離洞口1.5公里處昏迷。夥伴發現他在水中昏迷,曾試圖為他的心臟加壓急救,但未成功,薩瑪恩最後不幸喪生。[22]事後,泰王頒下諭令,追封軍階至少校,並頒授大十字騎士章(一等)白象勳章,表揚他捨己救人。[39]
  • 參與救援的其中一名泰國海軍精英海豹部隊員、士官貝魯特·帕克巴拉(泰語),因行動而血液受感染,一直接受治療但情況惡化,2019年12月27日中午有家屬於其facebook發佈該位士官已過世與當天舉行葬體的消息,泰國海軍在當天晚上在其facebook專頁上證實其死訊,但沒有透露具體離世的日期。[40][41]

救援困難原因分析

水位升高與潛水能見度降低

在受困期間,泰國正值雨季,連日暴雨使洞內水位節節升高,每小時能上升15公分,甚至洞穴有些地方深達五公尺的積水。也因著豪雨不斷灌入洞內,造成洞內泥水污濁,增加潛水員救援難度。即使泰國政府調來大型泵浦和水管抽水,但水管常被泥巴、石頭、樹葉之類的雜物堵塞,且抽水速度也比不過降雨速度。[42][18]

鄰近農夫也遭抽水活動影響,農田被作為供救難單位排放污水之用,導致上百位農夫的農田與作物泡湯,影響遍及2.2平方公里的稻田。[43]

洞穴地形複雜

睡美人洞穴全長10多公里,為泰國第四長的洞穴,全世界最難導航的洞穴之一,因擁有崎嶇、狹窄的通道,至今仍無人能走完全程。[43] 面對複雜的洞穴地形,英國潛水專家指出:「這個洞穴的構造不是太複雜,但是很長,通道大小不一,因為下雨而增加了救援難度。」[18]

潛水脫困難度高

雖然受困師生的受困地點距離洞穴入口僅4公里,但因下雨帶來積水,並非每一段都能步行。其中2.5公里需潛水或游泳。然而,除泰國連日暴雨使水中能見度混濁外,加上地形崎嶇,部分區域狹窄,連氧氣瓶都無法攜帶。或有些區域深達10多公尺。當專業潛水員單趟都必須花上6小時(往返11-12小時),更何況不諳水性、才剛開始學習潛水的泰國師生。再者,師生已在洞中受困數日,有體力不佳的狀況,或心理承擔力有限,都對長時間潛水來說是個挑戰。若初學者在潛水過程中有一時驚慌或失誤,恐釀成悲劇。[44][45][46][47]

鑽洞脫困不可行

救援隊曾嘗試從洞穴上方挖洞,希望製造一條直通受困地點的逃生路線,不過此計畫被評估不可行,因速度太慢,蓋好新的路線需要時間,還得出動大型裝備來打破石塊。且挖之前,必須先調查確認位置,方能正確鑽洞。更何況,在挖洞過程中,洞穴有崩塌風險。[47][48][45]

相關人員究責

泰教練陷入起訴疑雲

自從「野豬足球隊」受困的消息引起社會關注後,亦興起一波相關人員究責的檢討聲浪。原因是足球隊員都是未成年人,而教練查塔汪(Ekapol Chanthawong)作為成年人,居然帶領未成年人進入山洞探險。他作為隊上唯一的成年人,在雨季冒然帶領少年進入洞穴,顯為輕率之舉,甚至因此耗費龐大社會資源,驚動泰國社會。不過對於這項傳聞,泰國檢警拒絕評論,僅表示會審視本案。[49]

對於教練將被起訴的疑雲,另有泰國媒體與網友指出,當時是足球隊員獨自先入洞探險,但因他們失蹤了,教練在家長的請託下入洞尋人,卻一同受困。因此教練對於少年受困並無責任,他反倒是幫助少年們得以活命的功臣。但此說並未獲得證實,實際上教練確實是帶頭進入洞穴者。在受困期間,教練有安撫少年情緒,教導少年正確的求生知識(例如打坐躺臥減少能量消耗、禁飲髒水、採集洞內滲透清水),還將自己的食物分給學生,才讓全員得以存活至救援大隊的前來。[50][51]

脫困後續發展

2018年7月24日,在清萊美塞縣的「巨蠍寺」(Wat Phra That Doi Wao),11名少年和教練舉辦公開剃度儀式。因短期出家是泰國傳統習俗,他們希望能在短期出家期間,為歷劫歸來之重生祈福,並報答救援的恩情,全員預計於8月4日出關。惟有一少年因為是基督徒,未一同出家。[52]

2018年8月8日,泰國教練查塔汪與足球隊三名少年正式取得泰国公民身分。三名少年分別是Mongkol Boonpiam(綽號馬可、第一位獲救少年)、Ardoon Sam-aon(唯一會講英文者,被英國救難人員尋獲時做為受困者代表與救難人員溝通)和Ponchai Khamluang。[13]隨著救援行動受到國際社會關注,教練與少年無國籍的問題亦浮上檯面。無國籍的原因是「野豬隊」成員來自美塞縣(Mae Sai),該縣是泰國清萊府(Chiang Rai)的最北端,處於國境邊緣與緬甸接壤,那裡有許多逃離緬甸軍政府的居民。少年得到公民身分後,獲得離開清萊的遷徙自由、投票權、工作權、服公職權,以及自由買賣土地的權利。[53][54]

2019年6月24日,脫困後一年,搜救人員(Vernon)仍活在洞穴搜救的陰影中。[55]

流行文化

  • 奇蹟救援》(The Cave):2019年泰國電影。
  • 《闖進山洞的泰國少年》,香港兒童文學作家關麗珊著作。
  • 2020年1月21日《靈命日糧》文章《逐步後退》,對應的聖經故事是《舊約聖經︰撒母記下》大衛王與拔示巴同房,謀殺烏利亞一事。

参考资料

  1. , 2018-07-02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5)
  2. “Thai cave rescue: All 12 boys, soccer coach freed from cave - CN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NN. 10-07-2018.
  3. 蘋果日報國際中心. . 2018-7-6 [2018-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4. . [2019-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5. . 泰国头条新闻. 2019-02-15 [2019-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2).
  6. . 泰國國家公園公共關係部. 2019-10-31.
  7. . 泰国世界日报. 2019-10-31 [2019-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2).
  8. BBC. . 2018-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9. The New York Times. . 2018-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8).
  10. lex Diaz, Alex Matthews, James Cox, Neal Baker, Jacob Dirnhuber & Mark Hodge. . The Sun. 2018-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2).
  11. . BBC. 2018-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12. Sheena McKenzie & Patrick Sarnsamak. . CNN. 2018-7-11 [2018-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0).
  13. Jessie Yeung. . CNN. 2018-8-9 [2018-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14. 洪翠蓮. . 新頭殼. 2018-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0).
  15. 轉角國際. . 聯合報. 2018-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16. 聯合報. . 2018-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17. 中央社. . 2018-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18. 黃凱熙. . 大紀元. 2018-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19. 施旖婕. . 蘋果日報. 2018-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20. BBC. . 2018-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2).
  21. 蘋果日報國際中心. . 2018-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22. 蘋果日報. . 2018-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23. 蘋果日報. . 2018-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24. 桂家齊. . 蘋果日報. 2018-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25. Mattha Busby, Kate Lyons. . The Guardain. 2018-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8).
  26. 桂家齊. . 蘋果日報. 2018-7-8.
  27. 風傳媒. . 2018-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0).
  28. CNN. . 2018-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29. Euan McKirdy, Steve George & Judith Vonberg. . CNN. 2018-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9).
  30. BBC. . 201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31. Michelle Roberts. . BBC. 2018-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0).
  32. BBC. . 2018-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0).
  33. Patrick Sarnsamak, Sheena McKenzie. . CNN. 2018-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34. 徐簡. . 大紀元. 2018-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35. 蘋果日報. . 2018-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36. 韓政燕. . 蘋果日報. 2018-7-4.
  37. BBC. . 2018-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5).
  38. Steve George, James Griffiths. . CNN. 2018-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39. 陳舒秦. . 中國時報. 2018-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6).
  40. . Royal Thai Navy. 2019-12-27.
  41. . 新加坡聯合早報. 2019-12-27.
  42. 曹國維. . 聯合報. 2018-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43. 蘋果日報國際中心. . 2018-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44. 蘋果日報. . 2018-7-6.
  45. 錢玉紘. . 東森新聞. 2018-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46. 桂家齊. . 2018-7-4.
  47. 蘋果日報. . 2018-7-4.
  48. 吳巧曦. . 2018-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49. 施旖婕. . 蘋果日報. 2018-7-5.
  50. 張中宜. . TVBS News. 2018-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51. 廖綉玉. . 風傳媒. 2018-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52.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 2018-7-25.
  53. Guardian. . 2018-8-8 [2018-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英语).
  54. 陳鈺臻. . 風傳媒. 2018-8-10 [2018-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0) (中文(台灣)‎).
  55. Matthew Price & Seren Jones. . BBC NEWS. 2019-6-23 [201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3).

相關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