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廣播

短波廣播英語:,SW)是利用短波波段播送的广播。由於传播距离较远,因而國際廣播通常都位於短波波段,部分国家的对内广播也会使用短波频段。其具有高度戰略價值,至今仍被專家們普遍認為是大規模全球傳送的唯一最有效途徑,且安全、便宜、快捷。

一台根德牌数码显示晶体管收音机含短波(SW)頻道。
一台松下牌指针式短波廣播收音機。

短波特性

短波透過電離層反射進行遠距離傳輸。
美国之音QSL卡,图案为希腊塞萨洛尼基短波发射台的天线。

短波是無線電的一個波長範圍,其對應的頻率範圍被稱為高頻。短波的波長範圍是10米至100米,高頻的範圍則是3MHz到30MHz。[1]短波波段的電磁波除了能夠利用地波傳播外,還可通過電離層的反射進行遠距離傳輸,穿透力強,不易干擾,因而國際廣播通常都位於短波波段。[2]

短波广播使用波段

短波广播通常在3-30MHz的高频(HF)波段进行,但一般高于中波波段上限(1611kHz或1710kHz)而低于30MHz的广播都可以视为“短波广播”。根据1997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的决议,分配给短波广播电台使用的频段如下:

波段(m)频率范围(MHz)备注
1202.3-2.495又称“热带波段”
903.2-3.4
753.9-4与北美地区业余无线电80m波段重合
604.75-5.06又称“热带波段”
495.9-6.2
417.2-7.6与业余无线电40m波段重合
319.4-9.9目前电台最为集中的频段
2511.6-12.2
2213.57-13.87
1915.1-15.8
1617.48-17.9
1518.9-19.02几乎无电台使用
1321.45-21.85
1125.1-26.1主要为DRM电台使用,模拟电台几乎不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广播电台(尤其是部分“地下电台”和“海盗电台”)可能不在上述频率范围内播音,如韩国对朝鲜广播的人民之声电台就使用6600kHz播音,欧美地下电台大多不会在上述表格内规定的频率进行广播。部分国家的授时台(如中国的BPM短波授时台)也会在WRC规定的频率范围之外播出。不同时间内,不同频段的接收效果有所不同,例如19m和16m波段在午后至晚间效果较好,49m和41m波段在晚间至早晨效果较好。

调制方式

目前绝大多数短波广播电台都采用传统的類比声音广播,使用调幅(AM)方式进行调制,少数电台如AFN和一些地下电台使用单边带模式。另外,部分电台也开设了DRM(Digital Radio Mondiale)数位广播。

短波廣播技術特性

難以封鎖

美國之音報導,專家們指出,較新技術比傳統廣播更容易被干擾,因為「無線電廣播可以同時以很多不同頻率進行」。美國之音研究人員艾利奧特表示「在所有可用於進行國際廣播的媒介中,短波是最難阻斷的,這是因為短波頻率發射傳送的物理特性。」相對下,干擾電視信號,尤其是衛星電視信號比較簡單。「來自距離遠的發射機信號比距離近的發射機信號更容易傳入。電視信號的傳送距離比無線電廣播要短得多,因此干擾阻斷電視信號要容易得 多。」尤其「衛星傳送的電視信號很容易被干擾,只需要幾瓦的功率就可以辦到,而且這些信號沒有短波信號具有的那種抗擾性。」[3]

專家指出,干擾一個短波信號所需投注的資源,等同創辦一家短波電台,而且過量干擾波也會破壞極權當局自己的官方廣播[4]。過去蘇聯曾試圖進行干擾,但仍有不少國民收聽西方電台頻道。

互聯網能否取代短波

互聯網問世後,曾出現放棄短波的討論;美國之音短波廣播也曾被討論存廢,但在美國國務卿堅持下仍保留短波廣播。不過,許多專業人士認為,跟網路相比,短波廣播「快捷、安全的優點無可取代」[4]

  • 短波廣播只需發射設備,播音端、接收端都更簡便快速。但透過互聯網獲得信息,在中國大陸等網路封鎖的國家,使用者必須擁有並懂操作電腦、且能成功「翻牆」突破網路封鎖。
  • 從安全性考量,登入網路可能讓政府當局得以追查相關痕跡。但收聽透過空氣傳送的短波廣播,當局難以尋獲聽眾,媒體受眾的安全可以減少風險。
  • 極權當局技術上可以輕易全面切斷互聯網,但要阻斷短波卻不容易。
大規模全球傳送的唯一最有效途徑

記者無國界組織的亞洲專家布羅賽爾認為,無線電廣播仍然是世界各地很多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基於世界上很多人不識字或者無法使用網際網路,無線電廣播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具民主化,最受歡迎的媒體。能夠接觸到全球億萬民眾的唯一途徑就是無線電廣播。」[5]

以中國大陸為例,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統計,全中國家庭共擁有5億台收音機、4億台電視機。另根據中國電網信息中心數據,中國大陸使用網路人口約4.5億人;成年人中,未使用互聯網者約7.3億人;約2億人外出工作,沒有上網、不會操作電腦者,這些人是短波廣播愛用群[6]

参见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 [2013-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3).
  2. 短波電離層反射信道的應用
  3. . VOA美國之音. 2005-10-12 [2013-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3).
  4. 吳葆璋,前RFI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中文部主任. . 2013-07-03 [2013-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1).
  5. . VOA美國之音. 2013-10-24 [2013-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3).
  6. 呂澄男. . RTI 台灣中央廣播電台. 2011-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