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
科學革命(英語:),指近世歷史上,現代科學在歐洲萌芽的這段時期。在那段時期中,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包括人體解剖學)與化學等學科皆出現突破性的進步,這些知識改變了人類對於自然的眼界及心態[1][2][3][4][5]。科學革命發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結尾之時,開始了科學進步的歷程,這個歷程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末。科學革命的衝擊,造成啟蒙運動的出現,影響了歐洲社會。
科学史 |
---|
背景
|
依文化分類
|
|
|
科學革命的開始日期,史學家仍有爭議。但1543年尼古拉斯·哥白尼出版的《天体运行论》通常被認為是科學革命的起點。從1543年,一直到1632年伽利略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這段時間,常被認為是科學革命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復興了古希臘與羅馬時期的舊有科學知識,被稱為是科學復興()。在伽利略之後,則是現代科學的興起,艾薩克·牛頓在1687年發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後,通常被認為標誌著科學革命的完成。[註 1]
概論
科学革命基於對中世纪古希腊研究的基础之上,並以罗马/拜占庭科学和中世纪伊斯兰科学加以阐述和进一步发展。一些學者認為傳統基督教與科學的發展有一定程度上的聯繫。[6]
將科學發展稱為革命,這類用語起源於18世紀。如亚历克西斯·克劳德·克莱罗在1747年,稱艾薩克·牛頓的理論,造成了一個革命。這個形容詞也曾被使用於描敍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命名氧氣的成就上。19世紀時,威廉·休厄爾首次提出,歐洲在15世紀及16世紀的變化,主要來自於科學本身(或是科學方法)的變革。在20世紀時,史學家亞歷山大·夸黑首次提出科學革命這個名詞,並建立了完整的論述。
尽管科学革命的具体时间仍有争议,科学史的萌芽可能开始於14世纪,也有歷史學者认为化学和生物学的革命开始於18、19世纪。[7] 但公认的是,在16至17世纪之间,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数学、醫學以及化學的思想都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中世紀的觀點轉變為現代科學的基礎,不论是在各个独立的学科内,更是在对整个宇宙的认知中。
進程
16-17世紀
近代科學最主要的進步發生在天文學領域,哥白尼接受了一些古代哲學家的觀點,認為太陽而非地球是宇宙中心。伽利略使用當時新發明的望遠鏡,以經驗支持哥白尼。
科學早期階段最傑出的人物是牛頓,他在光學、流體力學、數學方面的工作都具有開創性,除此之外,他還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9] 人們開始把牛頓的物理學分析法應用於整個人類社會。
宇宙中物質的每個粒子都對其他每個粒子有引力;引力與兩個粒子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它們的質量成正比。
——牛頓
18-19世紀
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與科學革命之間相互影響,1769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為工業革命提供了相對無限的動力。[10]如果沒有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完全有可能在紡織品生產加速後逐漸消失,就如同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那樣。
19世紀前期化學受紡織業迅速發展的影響成為當時進步最大的一門科學。安東尼·拉瓦錫提出物質守恆定律:在一系列化學反應中,儘管物質的形態可能發生變化,但它的數量不會變。
達爾文在19世紀發現人類本身的進化規律,其學說雖然在後來研究的基礎上得到了詳細的修改,但其要點實際上已為當時所有科學家所接受。但是在某些領域,特別是在教士中間,存在著激烈的反對意見。達爾文主義廢黜了人類在地球歷史上的中心地位。後來,達爾文的學說被應用到社會舞台上,被稱作社會達爾文主義。[11][8]
意義
- 科學革命使科學成為西方社會日益重要的一部分,它創造了全新的工業、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及思維方式。
- 科學革命從技術上讓歐洲建立世界霸權成為可能,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霸權的性質和作用。在藝術、宗教或哲學方面東西方民族做出了相似的貢獻,但在科學和技術方面,則只有西方掌握了自然界的種種規則,並利用其促進人類物質世界的進步。[8]
科学的发展
十六至十九世纪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家包括:
- 尼古拉斯·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質疑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說」,史稱「哥白尼革命」。
- 安德烈·维赛留斯,1543年出版了《人体构造》,解释了血液在人体内循环的过程,还从解剖尸体组装了第一副人类骨架。
- 威廉·吉尔伯特,1600年出版了《论磁石》是物理学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磁学的科学专著。
- 第谷·布拉赫,对16世纪末期所认知的星体进行了详细并且准确的观测,为开普勒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
- 弗兰西斯·培根,企图通过分析和确定科学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应用方式,给予新科学运动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發明「歸納法」,出版《新工具》一書
- 伽利略·伽利莱,改进了望远镜,并对金星和木星的卫星进行了准确的观测,於1610年发表观测结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推翻了被奉为圭臬的亚里斯多德的力学体系并建立了近代力学。
- 约翰内斯·开普勒,1609年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1618年发现了第三条定律,就是后来被称为“开普勒定律”的行星三大定律,说明了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理论。
- 威廉·哈维,通过解剖等手段展示了血液的循环。
- 勒奈·笛卡尔,是演绎推理的先驱,1637年出版了《方法论》。
- 安东·范·列文霍克,建造了高清晰度的单显微镜,研究了毛细管循环和肌肉纤维。他观察了血球、精子与细菌,并绘出了它们的形象。於1683年发现了细菌。
- 艾萨克·牛顿,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裡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
註釋
- 也有觀點認為1871年達爾文的《人類的起源》標誌科學革命的結束。
參考文獻
- Galileo Galilei, Two New Sciences, trans. Stillman Drake, (Madison: Univ. of Wisconsin Pr., 1974), pp 217, 225, 296–7.
- Fernando Espinoza. . Physics Education. 2005, 40 (2): 141. doi:10.1088/0031-9120/40/2/002.
- Ernest A. Moody. .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51, 12 (2): 163–193. JSTOR 2707514. doi:10.2307/2707514.
- Marshall Clagett, The Science of Mechanics in the Middle Ages, (Madison, Univ. of Wisconsin Pr., 1961), pp. 218–19, 252–5, 346, 409–16, 547, 576–8, 673–82; Anneliese Maier, "Galileo and the Scholastic Theory of Impetus," pp. 103–123 in On the Threshold of Exact Science: Selected Writings of Anneliese Maier on Late Medieval Natural Philosophy, (Philadelphia: Univ. of Pennsylvania Pr., 1982).
-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Encarta. 20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PDF).
- Herbert Butterfield, The Origins of Modern Science, 1300-1800.
- Stavrianos, Leften Stavros.; 吴象婴. . Di 2 ban. Beijing: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480. ISBN 9787301109489. OCLC 244443638.
- J M Steele, University of Toronto, (review online from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4-01. of N Guicciardini's "Reading the Principia: The Debate on Newton’s Mathematical Methods for Natural Philosophy from 1687 to 1736" (Cambridge UP, 1999), a book which also states (summary before title page) that the "Principia"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 机械的发展. 天翼阅读. [2014-03-08] (中文).
- "Descent of Man, chapter 6 ISBN 978-1-57392-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