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航空603號班機空難

秘魯航空603號班機 是一班從邁阿密開往智利聖地亞哥阿图罗·梅里诺·贝尼特斯准将国际机场的定期航班,在1996年10月2日墜毀在秘魯利馬的太平洋海面上,機上70人全數罹難

秘魯航空603號班機空難
涉事航機在邁阿密國際機場(1996年1月8日)
概要
日期1996年10月2日
摘要維修疏失,靜壓孔(static ports)被膠帶黏住
地點 秘魯Pasamayo外的太平洋
乘客61
機組人員9
受傷0
死亡70
生還者0
機型波音757-23A
營運者秘魯航空
註冊編號N52AW
起飛地 美國邁阿密國際機場
最後地 秘魯豪尔赫·查韦斯国际机场
目的地 智利阿图罗·梅里诺·贝尼特斯准将国际机场
秘魯航空603號班機

事故

在1996年10月2日凌晨12:40分,603號班機起飛後5分鐘,機組員發現他們的儀器不對勁,飛行管理電腦也發出矛盾緊急訊號譬如方向舵比率、超速、速度太低及飛行高度太低。機組員立刻進入緊急狀態並要求返回機場。機員認為機上的飛行儀器是不可信賴的,機組員不停的收到由飛行管理電腦發出矛盾的緊急訊號,有些訊號是對而有些則否。機組員相信他們在安全的海拔高度,所以他們決定小心的下降到可以降落到機場的高度。那時是半夜,飛機在水面之上,機組員看不到任何一個參考的物體可以用來確認他們實際的海拔高度,或者是幫助他們下降。此外,雖然機組員感受到飛機正在失速,而且飛機亦發出失速警告,但是他們不能夠準確地觀察飛機的飛行速度及垂直上升速度,加上他們已對機上的多個互相矛盾的警告不信任而置之不理(可是當時失速的警告卻是正確的)。結果飛機的飛行高度正以極快的速度下降,但高度計卻沒有任何相對應的改變。雖然當時高度計指著9700英尺,但實際高度比這個更低。飛機在大約在發出緊急訊號的25分鐘,凌晨1:10分與塔台失去聯繫,1天後已經尋獲了9具遺體和飛機殘骸,證實603號班機已經墜毀,所有的61位乘客和9名機組人員都不幸罹難。

國籍乘員數組員數總計
 智利30030
 哥伦比亚101
 厄瓜多尔202
 義大利202
 墨西哥606
101
 秘魯11920
 西班牙101
 英國202
 美國404
 委內瑞拉101
总计61970

調查

秘魯交通局的航空部門著手調查此案件。调查员之一Guido Fernández Lañas,正是本失事班機的副駕駛David Fernández的叔叔。由於班機涉及美國製造,因此美國国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也派Richard Rodriguez加入調查。

這是波音757於10個月內第三次發生空難(1995年12月20日,美國航空965號班機墜毀於哥倫比亞,全機只得4人生還;同年2月6日,伯根航空301號班機多明尼加對出海域墜毀,全機189人罹難)。調查人員在聆聽過黑盒錄音,得知當時駕駛艙不斷發出互相矛盾的警告,如飛機超速同時,亦發出失速警告(理論上,一個相反的警告是不會同時發出)。導致儀器發生錯誤的原因是感測飛行速度的皮託管,其靜壓孔出了問題。其後的調查揭示原因是當時地勤工人在進行飛機清潔之後,沒有將黏貼在靜壓孔(位於飛機機身下前方)的護條除去。更甚者,當時亦沒有任何主管等人負責監管飛機清潔過程;而機長在飛行前的檢查亦沒有發現此一問題,於是,603號班機便在「儀器不能正常運作」的情況下起飛。

在機組員面對著飛機的一連串問題時,只能與塔台保持聯絡及接收來自塔台有關航班的高度。可是,塔台的雷達顯示的資訊都是來自603號班機的錯誤指示,因此,到最後603號班機的機員都對塔台的資訊存疑。雖然603號班機一度要求利馬機場方面安排飛機協助導航,可是在協助導航的飛機起飛前,603號班機已經墜毀了。

事發當日無線電通訊記錄

此通訊記錄來自事發當日秘魯航空603班機黑盒子的原始記錄 以下紀錄只顯示重要對話。

  • 00:42:12 副機師:高度計有問題。(第一個出問題的儀器)
  • 00:42:49 機師:甚麼事,沒有爬升?
  • 00:42:51 副機師:正在爬升中,但是速度?(速度計顯示不正常)
  • 00:43:06 副機師:方向舵比率。(方向舵比率警告,速度傳感器出現異常)
  • 00:44:28 機師:我們宣佈緊急狀態!
  • 00:44:31 塔台:秘魯航空603,繼續。
  • 00:44:32 副機師:我們宣佈緊急狀態,沒有基本儀器,沒有高度計,沒有速度計。

事故之後

秘魯航空將原來的航班編號更改為691號[1]。可是到了1999年,秘魯航空因墜機事故、賠償及競爭導致最終破產結業收場。

將皮託管貼住而沒有移除的工人則被依過失致死罪判刑入獄。

相關紀錄片

參見

參考文獻

  1. Volando (Aeroperú's inflight magazine), Issue 17, July-August 1997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