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海尔·科穆宁·杜卡斯

米海尔一世·科穆宁·杜卡斯希臘語拉丁化:Mikhaēl Komnēnos Doukas ),拉丁化译名科穆宁努斯·杜卡斯(Comnenus Ducas),现代文献或作“米海尔一世·安格洛斯”,但从未被他使用过[1],是伊庇鲁斯专制国的建立者及第一代统治者。其在位时间约从1205年至1214/15年间他被弑杀为止。

米海尔一世
伊庇鲁斯专制君主
阿尔巴尼亚培拉特城堡由红砖组成的米海尔一世画押
統治1205 – 1214/15
前任
繼任狄奥多罗斯·科穆宁·杜卡斯
出生1170
逝世1214年末或1215年
子嗣弗兰德斯的尤斯塔斯之妻,名字不明
狄奥多拉
君斯坦丁
玛利亚
米海尔二世·科穆宁·杜卡斯 (私生)
全名
米海尔一世·科穆宁·杜卡斯·安杰洛斯
王朝科穆宁·杜卡斯王朝
父親约翰·杜卡斯
宗教信仰正教会

米海尔一世约出生于1170年,是阿莱克修斯一世的后裔,并且是伊萨克二世·安格洛斯阿莱克修斯三世皇帝的堂弟。他于1190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被作为人质,这也是他公共生活的开始。他随后于1190年代及1200年至1201年担任过米拉萨与美拉努迪翁总督。在后来的任期中,他发动了针对阿莱克修斯三世的叛乱,但被击败并被迫流亡至塞尔柱突厥人处。在1204年由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并围困君士坦丁堡而造成的混乱中,他投靠了蒙菲拉托侯爵博尼法斯一世。不过,米海尔很快抛弃了这名十字军领袖并来到了伊庇鲁斯地区并自立为王。显然他是通过与当地权力人物的女儿或遗孀的通婚而达成这一成就的。

米海尔的主政使得伊庇鲁斯成为了希腊人在拉丁十字军下的避难所与抵抗中心。根据一些现代学者,在同一时期,米海尔或许曾领导过伯罗奔尼撒地区希腊人对十字军失败的抵抗运动,这一抵抗于孔都拉斯橄榄林战役中被击溃。而根据另外的见解,米海尔或许于1207及1209年在伯罗奔尼撒领导过反十字军运动,以免自己的领土遭到入侵并巩固自己的政权。很快,米海尔便与教宗意诺增爵三世展开了谈判并与拉丁帝国以及威尼斯共和国缔结了条约。与此同时,当他赎回了遭到废位的阿莱克修斯三世时,米海尔统治的合法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根据后世的史官记载,阿莱克修斯赐予了米海尔及其后代伊庇鲁斯世袭的统治权。

至1210年,米海尔自身已经足够安全,使得他能够对拉丁萨洛尼卡王国发动进攻。他与保加利亚人结盟,但遭到了拉丁帝国皇帝佛兰德斯的亨利的干预,米海尔很快倒向了拉丁帝国以免萨洛尼卡落入保加利亚人手中。1212年,他已经从萨洛尼卡的伦巴底贵族手中夺取了色萨利大部。同时,他的军队曾短暂地夺取了萨洛那爵士领。随后米海尔继续征战并于1213至1214年时试图从威尼斯人那里光复蒂拉吉翁和克基拉岛,但在尝试继续推进至泽塔时遭到挫败。在他睡着后,米海尔很快被暗杀了。他的继承人是其同父异母的兄弟狄奥多罗斯·科穆宁·杜卡斯

早年

米海尔是至尊者约翰·杜卡斯的私生子。[2]他的父系祖父母是君士坦丁·安杰洛斯以及狄奥多拉·科穆宁娜,阿莱克修斯一世之女。米海尔的叔叔安德洛尼卡是未来拜占庭皇帝伊萨克二世·安格洛斯阿莱克修斯三世的父亲,所以米海尔与两位皇帝是堂兄弟关系。[1][3]尽管有亲缘关系,米海尔从未使用过安杰洛斯这个姓氏,但一些现代学者会将其用在他本人和他的王朝名称上。在少数存世的本人笔迹和一些封印上显示其名字为“米海尔·杜卡斯”或“米海尔·科穆宁·杜卡斯”,显然这是为了强调米海尔自己与显赫的杜卡斯家族以及科穆宁家族的关系,而非安杰洛斯家族的灾难性统治。唯一使用“安杰洛斯”这个姓氏的中世纪文献是后来敌视米海尔的亲巴列奥略王朝史家以及伊庇鲁斯专制国在拜占庭帝国继承问题上的对手。[4][5]

米海尔的确切出生日期不明,唯一相关的信息是尼基塔斯·霍尼亚提斯的记载,其记录了米海尔于1201年尚是一个“年轻人”。[2] 希腊学者君士坦提诺斯·瓦尔索斯将他的出生日期定在约1170年。[6] 史料初次提及米海尔是在1190年2月14日,当他和其他帝国宗室一起作为人质被送到正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经过拜占庭领土的红胡子腓特烈处。[7][8] 米海尔后来于伊萨克二世在位末期担任过小亚细亚米拉萨和美拉努迪翁的总督。[9][10] 许多学者认为他曾持有“尊者(σεβαστός)”的头衔,但吕西安·斯提尔农则不这么认为,因为他并没有在其他文献中被提到使用过这个头衔。[11] 阿莱克修斯三世于1200年曾再次任命米海尔为同一省份的总督。[12] 季米特里奥斯·波列米斯在其有关杜卡斯王朝的研究中宣传他于1200年的任命是由阿莱克修斯四世下达的。[9] 但正如瓦尔索斯所称,波列米斯在此处明显犯了错误。[13] 1201年初,不知为何,米海尔发动了对皇帝的叛乱。阿莱克修斯三世于当年夏季讨伐并击败了米海尔。后者被迫逃亡至鲁姆苏丹苏莱曼沙阿二世的宫廷里请求避难。在服务苏丹期间,他曾率领土耳其人侵犯大門德雷斯河谷附近的拜占庭领土。[12][14]

14世纪早期描述十字军攻打君士坦丁堡的小画

根据参与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学者及《君士坦丁堡征服记》的作者微勒哈度因的乔弗里的记载,当君士坦丁堡被第四次十字军攻陷时,米海尔正在城内。这可能是因为他在阿莱克修斯三世退位、伊萨克二世和其子阿莱克修斯四世于1203年至1204年复辟后得以从放逐中回归的缘故。[15] 米海尔随后投靠了蒙菲拉托侯爵博尼法斯一世,后者当时获得了萨洛尼卡王国作为封地,还在瓜分罗马帝国期间获得了希腊的主宰权。1204年,当博尼法斯向西行进并就封时,米海尔也跟随前者去了。根据乔弗里的记载,博尼法斯信任米海尔,但米海尔则很快抛弃了他并去了伊庇鲁斯,并在那里自立,成为当地希腊人抵抗拉丁十字军的领袖。[14][16]

米海尔在伊庇鲁斯建立统治的过程并不明确。13世纪末写成的阿尔塔的圣狄奥多拉圣人传称,阿莱克修斯三世曾任命他为伯罗奔尼撒的总督,而米海尔来自塞纳切林家族的一个姻亲(他们两个都娶了梅利塞诺斯家族的堂亲)当时是伊庇鲁斯地区尼科波利斯的总督。当尼科波利斯的居民发动了对塞纳切林的叛乱时,他曾向米海尔求助。米海尔急行军至尼科波利斯,但塞纳切林已经被本地人杀害。随后,鉴于米海尔本人丧偶,他便娶了塞纳切林的寡妇并继承了他的职位。[15][17] 圣人传这份史料尽管由于含有多处错误而被普遍认为是不准确的,其中这一部分的记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被微勒哈度因的记载所证实,后者宣称他与当地一个巨头的女儿结婚。[15][18] 显然,米海尔从未被任命为伯罗奔尼撒的总督。但圣人传中对该半岛的描述致使现代学者怀疑他是否是在1205年夏季孔都拉斯橄榄林战役中率领伯罗奔尼撒希腊人抵抗十字军的那个米海尔。但这一普遍被接受的观点已在更多由历史学家雷蒙德-约瑟夫·勒纳茨最近的研究中受到了质疑。他认为米海尔在尚未完全建立对伊庇鲁斯的统治时离开并在伯罗奔尼撒参加战斗是极不可能的。因为如此一来,伊庇鲁斯便会向博尼法斯敞开大门。不过勒纳茨的确认为米海尔在之后几年曾率军进入伯罗奔尼撒(1207年-1209年)。[19][20]

伊庇鲁斯的统治者

以阿尔塔为基地,米海尔将其控制地域拓展到了伊庇鲁斯地区大部,包括当今阿尔巴尼亚的许多国土。他很快建设了一个北起都拉齐翁,南至纳夫帕克托斯,东邻萨洛尼卡拉丁王国,西、北与威尼斯共和国领土相交,东北与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相邻的独立政权。[21] 他与当地阿尔巴尼亚人以及弗拉赫人首长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为米海尔的军队提供了可靠的人力。[22]

历史编纂中,米海尔所建立的国度通常被称为“伊庇鲁斯专制国”,长久以来米海尔都被认为是第一个自称专制公的伊庇鲁斯统治者。根据猜测,米海尔可能是在赎回被废的阿莱克修斯三世后由后者赐予了该头衔的。[23][24] 事实上,现代研究者已经证明不仅米海尔,连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和继承者狄奥多罗斯·科穆宁·杜卡斯都未曾拥有此头衔。 而米海尔的私生子米海尔二世·科穆宁·杜卡斯于1230年代成为了第一个拥有专制公头衔的伊庇鲁斯统治者。将伊庇鲁斯政权称为“专制国”的例子最初出现在14世纪的西方文献中,而非来自拜占庭。[25][26]

与拉丁势力的和解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拉丁王国与希腊继承者国家形势图,约1210年。

伊庇鲁斯与尼西亚帝国以及其他希腊裔拜占庭帝国继承者成为了希腊人抵抗拉丁统治的中心。 [27] 米海尔的主要忧虑是拉丁十字军政权和威尼斯共和国造成的威胁。[22] 十字军划分拜占庭帝国的条约中,伊庇鲁斯被分给了威尼斯共和国。然而,尽管威尼斯于1205年占领了都拉齐翁并于1207年占领了克基拉岛,基于海权的威尼斯共和国对内陆并没有兴趣。[5][28] 为了在拉丁攻势下保全自己,米海尔展开了与教宗意诺增爵三世的协商。他暗示了将自己境内的正教会与罗马天主教合一的可能性。但双方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在1209年8月17日教宗致米海尔的一封信件中,教宗要求“罗马帝国的米海尔·科穆宁”允许天主教的都拉齐翁大主教使用其在米海尔领土内的大主教领不动产,如果米海尔真的是教宗的仆人的话。尽管如此,与教宗的谈判仍然让米海尔取得了教宗的好感,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29][28] 根据勒纳茨,米海尔似乎还曾向萨洛尼卡王国朝贡并称臣。[30]

尽管进行了外交操作,根据意诺增爵三世于1210年秋的信件来看,米海尔仍与微勒哈度因的乔弗里一世,亚该亚亲王以及它手下的男爵们展开了交锋。信件并未给出更为细节化的描述。现代研究者将这一情况与米海尔在孔都拉斯战役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更有可能地,他于1207年至1209年为了救援遭围困于科林斯卫城阿尔戈斯科林斯统治者利奥·斯古罗斯而发动的一场失败的战役相关联起来。[19][31] 传统上,数位学者,例如卡尔·霍普夫安托宁·本进一步将斯古罗斯的继承者,领导十字军反抗运动的阿尔戈斯领主狄奥多罗斯当做是米海尔的同父异母兄弟狄奥多罗斯·科穆宁·杜卡斯。然而,这一假设既没有证据,且当时狄奥多罗斯正在事奉尼西亚皇帝狄奥多尔一世[28][32]

1209年夏,当拉丁皇帝弗兰德斯的亨利平息了伦巴底男爵们在塞萨洛尼基的叛乱并将萨洛尼卡王国收入囊中后,米海尔向他派遣使节并建议结盟。亨利并怀疑米海尔是否由衷地请求结盟,但还是有条件地向伊庇鲁斯派出了大使,要求米海尔宣布自己是拉丁帝国的臣属。通过米海尔的长女与亨利皇帝长兄尤斯塔斯的联姻以及作为嫁妆的三分之一的领土,米海尔得以避免直接宣布称臣。亨利接受了他的提议,在尤斯塔斯与米海尔之女联姻后,两国签署了和约。[30][33] 终于,在1210年初,米海尔的使节,策尔尼孔主教狄奥多罗斯以及西美昂·库纳勒斯与威尼斯都拉齐翁公爵马力诺·瓦拉莱索会面并协商了一份条约。6月20日,条约以口头发誓的形式被确认。由此米海尔接受成为威尼斯的附庸,通过由威尼斯总督皮耶特罗·齐亚尼颁布的宪章,米海尔以威尼斯封臣的形式拥有其土地。米海尔给予了威尼斯人极大的贸易特权以及税款豁免,就像他们在曼努埃尔一世时期的金玺诏书中享有的特权一样。米海尔保证加快向威尼斯的谷物出口并在威尼斯船只于伊庇鲁斯海岸沉船时发动提供帮助。此外作为其臣属的象征,米海尔须每年分两期向威尼斯都拉齐翁公爵上贡42里特拉重的拜占庭金币,并每年各向圣马尔谷圣殿宗主教座堂和威尼斯总督上贡一匹织锦缎。[30][34]

赎还阿莱克修斯三世

与此同时,米海尔通过赎回在1203年遭十字军废位的皇帝阿莱克修斯三世加强了其统治的合法性。阿莱克修斯和其妻子尤福罗西妮·杜卡伊娜·卡玛特拉当时在希腊各处寻找庇护。与利奥·斯古罗斯的联姻同盟因后者在蒙菲拉托侯爵博尼法斯一世的攻势下迅速撤退而未能达成。被困在色萨利的阿莱克修斯遂遭博尼法斯俘虏。这位前皇帝起初作为俘虏待遇尚且舒适,但随后便遭博尼法斯嫌恶。或许是阿莱克修斯试图逃往米海尔的领地,抑或是他在逃亡的路上被博尼法斯的骑士们逮着了,或者博尼法斯仅仅是不信任他,因为他是一个潜在的希腊人效忠对象。阿莱克修斯和其妻子随后遭到囚禁,若非在塞萨洛尼基,根据其他来源,就应在蒙菲拉托[35][36]米海尔在得知阿莱克修斯夫妻的遭遇后将他们赎回,并在阿尔塔的港口萨拉戈拉迎接了通过水路到达的二人。[37]

米海尔对待阿莱克修斯夫妻可谓礼数周全,但阿莱克修斯并未在阿尔塔久留。这位被废黜的皇帝正满心要靠着塞尔柱苏丹凱霍斯魯一世的帮助夺取尼西亚帝国的统治权。在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后,阿莱克修斯在米海尔的同父异母兄弟君士坦丁·科穆宁·杜卡斯的陪同下驶向了小亚细亚。然而,阿莱克修斯的于1211年的门德雷斯河畔的安条克战役中完败,狄奧多爾一世·拉斯卡里斯不仅杀死了凯霍斯鲁,还俘虏了阿莱克修斯。[38]阿尔塔的圣狄奥多拉的圣人传宣称,在离开伊庇鲁斯前,阿莱克修斯赐予了米海尔及其后裔对伊庇鲁斯世袭的治权。 而14世纪阿拉贡版本的摩里亚编年史则宣称阿莱克修斯将米海尔当做其在西面的代治者。因着这些文献,一些早期学者错误地推理出“米海尔曾从阿莱克修斯那里获得了专制公的称号”。[24][39] 卢锡安·斯提尔农[40]以及瓦尔索斯将阿莱克修斯的赎还日期定为1206-1207年间。[24] 勒纳茨则认为阿莱克修斯的赎还是米海尔与拉丁势力和解的结果之一,并将其时间定在1210年,因为这一年拉丁帝国在削弱尼西亚帝国上的意图正好与米海尔赎回阿莱克修斯的愿望相契合。[41]

领土扩张

伊庇鲁斯政权在米海尔一世和狄奥多罗斯统治时期的扩张

当拉丁皇帝亨利专注于其对抗尼西亚帝国计划时,米海尔抓住了这一时机并进攻塞萨洛尼基,迎击拉丁佣兵时,他捕获了萨洛尼卡王国的统帅以及多摩科斯男爵伦巴底人阿梅·布法和他的数百名同伙。据说米海尔对他的战俘非常残忍,他杀害、鞭打了他们其中许多人,而布法、布法的告解者以及其他三名贵族被钉十字架。米海尔的军队继续推进并占领了数个拉丁人堡垒,杀死了其中的戍卫部队人员,包括神职人员。[42]亨利知道此事后大为恼怒并火速从君士坦丁堡以十二天的时间赶往塞萨洛尼基救援友军。而此时的米海尔则已经与保加利亚统治者之一斯特列兹结盟。最终,他们被亨利击败了。[43]在此次战役中,亨利有可能受到了其在亚该亚的附庸的援助,这样就能解释教宗与亚该亚男爵们通信中有关抗击米海尔的内容,而不用假设米海尔曾进军伯罗奔尼撒。[28][44]拉丁皇帝从对方同盟两者手中夺取了土地,但由于保加利亚沙皇波里尔威胁到了君士坦丁堡,他不得不缩短战役并班师回朝。亨利将塞萨洛尼基交由其兄弟尤斯塔斯以及卡策內爾恩博根的贝特霍尔德二世治理。贝特霍尔德随后成功抵御了斯特列兹以及其兄弟波里尔的另一次进攻。[43] 由于对保加利亚人进攻塞萨洛尼基感到不安,米海尔变节至拉丁人一侧并于佩拉戈尼亚击败了保加利亚人。[44][45]通常的猜测是,在这一系列纷争之中,米海尔终结了其与拉丁帝国的从属关系;历史学家菲利普·范·特里希特则指出此看法没有来源支持且这一从属关系或许一直延续到1217年米海尔的兄弟狄奥多罗斯在都拉齐翁附近俘虏了拉丁皇帝考特尼的彼得二世时。[46]

根据加拉克西迪编年史,在1210年至1214年的某个时间点,米海尔与拉丁人的萨洛纳领主托马斯一世发生了冲突。当托马斯夺取了科林斯湾加拉克西迪边上的几个岛屿后,其住民向米海尔求援。战斗由此爆发,托马斯战死,萨洛纳则被米海尔占领。然而伊庇鲁斯的在此地的统治并不长久,因为托马斯一世之子托马斯二世很快就恢复了其父的领主权。[47] 1212年,米海尔的军队进犯色萨利并蹂躏了当地的伦巴底领主们。伊庇鲁斯夺取了拉里萨,他们在那里废黜了拉丁礼大主教并恢复了当地的正教会都主教座。米海尔还夺取了卡策內爾恩博根的贝特霍尔德二世的封地韦莱斯蒂诺,直抵帕加西迪湾德米特里阿斯[48][47] 米海尔将新近取得的色萨利地区交给了自己的女婿君士坦丁·马里亚色诺斯作为世袭封地。[49]

去此不久,大约在1213年,米海尔从威尼斯手里夺取了都拉齐翁,1214年,他夺取了克基拉岛[48][50]由于亲尼西亚的拜占庭史学家通常对米海尔保持着敌意,他的成就通常也被略过。因此,有关这些成就的细节就少之又少了。[50] 根据克基拉岛民的传统,安杰洛卡斯特罗城堡是米海尔建造的。[51]米海尔之后继续向北推进至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 他占领了克鲁亚并终结了阿尔巴侬公国的独立,杀死了其领主德米特里·普洛戈尼。不过,塞尔维亚人在斯库台阻止了米海尔进一步夺取泽塔地区的尝试。[48]

逝世及遗产

克基拉岛的安杰洛卡斯特罗城堡,据信是米海尔一世建造的。

米海尔在取得成功后活得并不长久。在1214年末或1215年,他在培拉特于睡梦中遭到暗杀。杀手是他的仆人罗梅欧斯。根据历史学家约翰·V·A·法因,我们无法得知这名杀手到底是否是被雇佣去杀死米海尔的,以及,如果的确如此,是谁雇佣了他。[51][52] 由于其唯一存世的儿子是私生的且尚未成年,米海尔的位置由其异母兄弟狄奥多罗斯继承。狄奥多罗斯曾经事奉尼西亚帝国,米海尔之前已向拉斯卡里斯皇帝请求让他来伊庇鲁斯,以防自己儿子的薄弱地位产生的问题。结果也正如此,狄奥多罗斯不仅排挤了年轻的米海尔二世,且根据圣人传记载,他在其统治期间将米海尔二世及其母亲送至伯罗奔尼撒居住。[53]狄奥多罗斯是一个有力且好战的统治者,他大幅扩张了伊庇鲁斯政权并于1224年占领了塞萨洛尼基,并加冕为塞萨洛尼基皇帝,然而1230年保加利亚人在克罗克特尼察击败并俘虏了狄奥多罗斯,他的帝国也因此夭折了。这也使米海尔二世得以从伯罗奔尼撒归国并恢复其父的统治。[54]

米海尔是伊庇鲁斯专制国的奠基者,[1]他建立了科穆宁-杜卡斯王朝,该王朝将统治伊庇鲁斯至1318年,直到被意大利的奥尔西尼家族取代。科穆宁·杜卡斯家族的成员还曾经统治过色萨利,并曾一度于1224年至1246年自称塞萨洛尼基皇帝,直到尼西亚帝国占领了该城。[55]在米海尔统治期间,他似乎受到了民众的欢迎;[56]同时代的纳夫帕克托斯都主教约翰·阿波考科斯将米海尔称为“诺亚再世” ,因为他在拉丁人制造的劫难中庇护了希腊人难民。[56]而与米海尔同时代的奥赫里德大主教季米特里乌斯·霍玛提亚诺斯甚至估计,至少约半数从君士坦丁堡逃出的难民在伊庇鲁斯得到了保护,其中包括了许多元老院贵族。[57]他还接纳了更多从拉丁人统治下的伯罗奔尼撒逃亡至己下的难民。 [58]阿波考科斯赞扬米海尔重建并加固了约阿尼纳城。许多难民并安置在那里;而该城也因此为了米海尔而选择了大天使弥哈伊尔作为主保。[56][59]

家庭

米海尔妻子的具体身份不明。根据阿尔塔的圣狄奥多拉的圣人传,米海尔曾经两度结婚。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来自梅利塞诺斯家族的小姐,死亡日期不明。她的堂姐妹,很可能也姓梅利塞诺斯,嫁给了尼科波利斯总督塞纳切林。在塞纳切林遭其领民杀害后,米海尔为他报了仇,取代了他的职位,并迎娶了他的寡妇。尽管圣人传并不可靠,这一叙述一部分可以与微勒哈度因的乔弗里所记载的“伊庇鲁斯巨头之女”相佐证。[60][61]此外,米海尔的第二任妻子由于是其第一任妻子的堂姐妹,他们的婚姻被正教会和敌视米海尔的史学家视为是违反了教法的;因此米海尔二世被称为“妾” 的生母可能实际上是米海尔一世的第二任妻子。[62]

米海尔有五名子女,其中三名是出自其第一任妻子,两名出自其第二任妻子:[62]

  • 名字不详的女儿,1209年与拉丁帝国皇帝弗兰德斯的亨利的兄弟尤斯塔斯成婚。[62][63]
  • 狄奥多拉·科穆宁娜·杜凯娜,这名女儿仅仅于1216年被季米特里乌斯·霍玛提亚诺斯简短地提到过。[62][63]
  • 君士坦丁·科穆宁·杜卡斯,仅仅在1210年拉丁文的威尼斯条约中被提到过。在条约中他被指定为其父的继承人。他可能于米海尔去世前就夭折了[62][63]
  • 玛利亚·科穆宁娜·杜凯娜,与君士坦丁·马里亚色诺斯成婚。[62][63]
  • 米海尔二世·科穆宁·杜卡斯,于1230年继承伊庇鲁斯统治权的私生子,统治该国直至约1268年,他是第一个拥有专制公头衔的伊庇鲁斯统治者。[62][64]

参考来源

  1. Talbot 1991, p. 1362.
  2. Polemis 1968, p. 91.
  3. Loenertz 1973, p. 362.
  4. Polemis 1968, p. 91 (notes 8, 9), 92.
  5. Nicol 2010, p. 3.
  6. Varzos 1984, p. 669.
  7. Loenertz 1973, p. 363.
  8. Varzos 1984, p. 670.
  9. Polemis 1968, p. 92.
  10. Varzos 1984, pp. 670–671.
  11. Stiernon 1963, p. 293.
  12. Varzos 1984, p. 671.
  13. Varzos 1984, p. 673 (note 20).
  14. Loenertz 1973, p. 364.
  15. Varzos 1984, pp. 673–674.
  16. Varzos 1984, p. 673.
  17. Loenertz 1973, pp. 365–366.
  18. Loenertz 1973, p. 367.
  19. Loenertz 1973, pp. 377–381, 388–391.
  20. Fine 1994, pp. 66–67, 69–70.
  21. Varzos 1984, pp. 674, 679.
  22. Fine 1994, p. 66.
  23. Nicol 2010, p. 2.
  24. Varzos 1984, p. 676.
  25. Stiernon 1959, pp. 122–126.
  26. Fine 1994, pp. 68–69.
  27. Varzos 1984, p. 679.
  28. Fine 1994, p. 67.
  29. Varzos 1984, p. 680.
  30. Loenertz 1973, p. 375.
  31. Varzos 1984, pp. 679–680.
  32. Loenertz 1973, pp. 374, 390–391.
  33. Varzos 1984, p. 681.
  34. Varzos 1984, pp. 681–682.
  35. Loenertz 1973, pp. 370–374.
  36. Varzos 1984, pp. 674–675.
  37. Varzos 1984, p. 675.
  38. Varzos 1984, pp. 678–679.
  39. Loenertz 1973, p. 376.
  40. Stiernon 1959, p. 122.
  41. Loenertz 1973, pp. 374–376.
  42. Varzos 1984, pp. 682–683.
  43. Varzos 1984, p. 683.
  44. Loenertz 1973, p. 392.
  45. Varzos 1984, pp. 683–684.
  46. Van Tricht 2011, pp. 242–244.
  47. Varzos 1984, p. 684.
  48. Fine 1994, p. 68.
  49. Varzos 1984, pp. 684–685.
  50. Varzos 1984, pp. 685–686.
  51. Varzos 1984, p. 686.
  52. Fine 1994, pp. 68, 112.
  53. Varzos 1984, pp. 552, 553.
  54. Fine 1994, pp. 112–128.
  55. Talbot & Kazhdan 1991, pp. 716–717.
  56. Varzos 1984, p. 688.
  57. Nicol 1976, p. 11.
  58. Nicol 1976, pp. 17–19.
  59. Nicol 1976, pp. 20–21.
  60. Varzos 1984, pp. 673–674, 689.
  61. Loenertz 1973, pp. 366–367.
  62. Varzos 1984, p. 689.
  63. Polemis 1968, pp. 92–93 (note 10).
  64. Polemis 1968, pp. 92, 93–94.

参考文献

  • Fine, John Van Antwerp (1994) [1987]. The Late Medieval Balkans: A Critical Survey from the Late Twelfth Century to the Ottoman Conquest.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ISBN 0-472-08260-4.
  • Loenertz, Raymond-Joseph. [On the origins of the Despotate of Epirus and the Principality of Achaea]. Byzantion. 1973, 43: 360–394 (法语).
  • Nicol, Donald MacGillivray. . . Athens. 1976: 3–33.
  • Nicol, Donald MacGillivray.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521-13089-9.
  • Polemis, Demetrios I. .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68 [2019-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30).
  • Stiernon, Lucien. [The origins of the Despotate of Epirus. On the occasion of a recent book]. Revue des études byzantines. 1959, 17: 90–126. ISSN 0766-5598. doi:10.3406/rebyz.1959.1200 (法语).
  • Stiernon, Lucien. . Revue des études byzantines. 1963, 21: 291–296. ISSN 0766-5598 (法语).
  • Talbot, Alice-Mary. . 亚历山大·卡日丹 (编). . 牛津: 牛津大学出版社: 1362. 1991. ISBN 0-19-504652-8.
  • Talbot, Alice-Mary; Kazhdan, Alexander. . 亚历山大·卡日丹 (编). . 牛津: 牛津大学出版社: 716–717. 1991. ISBN 0-19-504652-8.
  • Van Tricht, Filip. . Leiden: Brill. 2011. ISBN 978-90-04-20323-5.
  • Varzos, Konstantinos. [The Genealogy of the Komnenoi] (PDF) B. Thessaloniki: Centre for Byzantine Studies,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 1984. OCLC 834784665 (gr).
統治者頭銜
新頭銜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伊庇鲁斯政权成立
伊庇鲁斯统治者
1205 – 1214/15
繼任者:
狄奥多罗斯·科穆宁·杜卡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