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寶可夢 心金·魂銀
《精靈寶可夢 心金》(日语:,英语:)和《精靈寶可夢 魂銀》(日语:,英语:)是精靈寶可夢系列第四世代的電子角色扮演遊戲,為1999年的遊戲《精靈寶可夢 金·銀》的重製版,由Game Freak開發,精靈寶可夢公司發行,在任天堂DS平台上運行。遊戲於2009年9月12日於日本開賣,並在2010年3月起於其他地區發行。
精靈寶可夢 心金·魂銀 | |
---|---|
类型 | 角色扮演 |
平台 | 任天堂DS |
开发商 | Game Freak |
发行商 | 精靈寶可夢公司、任天堂 |
总监 | 森本茂樹 |
制作人 | 增田順一、 |
编剧 | 富澤昭仁、 |
美术 | 海野隆雄 |
音乐 | 一之瀨剛、 |
系列 | 《寶可夢》 |
模式 | 單人、多人 |
发行日 |
|
《精靈寶可夢 心金》和《精靈寶可夢 魂銀》的故事背景是寶可夢世界裡的城都地區,玩家的目標是透過蒐集該地區裡各種被稱為寶可夢的虛構生物,並擊敗其他的寶可夢,藉此成為最優秀的寶可夢訓練家。遊戲總監森本茂樹表示遊戲的目標兼顧新舊世代的玩家,這兩款遊戲銷量絕佳且獲得諸多好評,截至2014年3月,兩款遊戲合計銷量達到1272萬份,是第八暢銷的任天堂DS遊戲。[4]
遊戲機制
《精靈寶可夢 心金》和《精靈寶可夢 魂銀》是具有冒險元素的角色扮演遊戲,遊戲機制維持著與該系列作品的主系列遊戲相同的基調,採用第三人稱鳥瞰視角,與地圖、戰鬥畫面與目錄選單三項主要畫面,其中玩家可在目錄選單中調整隊伍的安排、檢視背包中的道具、改變遊戲設定、檢視寶可夢圖鑑或存檔。玩家會在遊戲開始時獲得一個寶可夢,並使用精靈球捕獲更多的寶可夢[5]。當玩家隨機遭遇到野生的寶可夢,或與遊戲中的非玩家角色(NPC)展開戰鬥時,螢幕就會跳轉至回合制的戰鬥畫面。在戰鬥中,玩家可以命令寶可夢使用招式對戰、使用道具、替換寶可夢或逃跑(但非玩家角色的對戰不能逃跑)。每隻寶可夢都有各自的生命值,當一隻寶可夢的生命值降到零時時就失去戰鬥能力。而當玩家的寶可夢擊敗對方的寶可夢時可獲得經驗值,累積一定的經驗值即可提升等級,多數寶可夢會在達到一個特定等級或滿足某些特定條件時進化。[5]
遊戲情節
《心金》和《魂銀》的故事舞台與《精靈寶可夢 金》、《精靈寶可夢 銀》相同,發生在精靈寶可夢世界的關都地區和城都地區,居住在城都地區若葉鎮的主角是一個年輕的寶可夢訓練家,會從空木博士的研究所獲得初學者寶可夢和圖鑑,並開始他的冒險。遊戲的目標是讓主角在城都地區和關都地區四處蒐集寶可夢,擊敗各地的道館館主,蒐集徽章並挑戰聯盟,在擊敗了聯盟的四天王及冠軍後,玩家可以在白銀山的山頂與赤紅對決。玩家會與宿敵小銀多次交戰,也會與犯罪組織火箭隊對抗,火箭隊過去曾經被《精靈寶可夢 火紅·葉綠》的主角擊敗並一度潰散,首領阪木也不知去向,火箭隊的殘黨試圖透過佔領廣播電台,發出訊息聯絡阪木。
遊戲除了重製《精靈寶可夢 金·銀》,也結合了《精靈寶可夢 水晶》的情節,例如劇情著重於描寫其中一個傳說寶可夢水君,也有對戰開拓區、夥伴公園等設施。
開發
《心金》和《魂銀》是在距離《金》和《銀》發布後十年,即在2009年發布。遊戲總監森本茂樹表示「我在製作重製版時始終牢記必須尊重十年前那些玩過《金》和《銀》的玩家,我相信玩家都還會記得遊戲裡的內容,例如可能會想像『我記得這個訓練家很強』、『我記得我在這裡做這件事時會發生某件事』,而我必須尊重這些感受。」[11]不過森本也知道他必須讓遊戲充滿新鮮感[11]。在遊戲中,位於關都地區玉虹市的Game Freak總監表示團隊盡力打造一款遊戲,除了吸引有著美好回憶的玩家,且不是讓玩家把同一件事做兩次,也讓玩家的努力得到回報。[12]因此《心金》和《魂銀》有著許多《金》和《銀》沒有的功能,這其中有部分功能來自於先前的《鑽石》、《珍珠》和《白金》[11]。森本茂樹在提及原作和重製版的區別時表示,《心金》和《魂銀》故事的主題之一是訓練家和寶可夢之間的聯繫,而我們認為「心金」和「魂銀」這兩個標題很適合表達這個主題。[11]
銷售
最早在2009年5月時就有關於《金》、《銀》重製的流言傳出,在當時的電視節目《寶可夢☆星期天》中,任天堂表示將於下一次節目宣布獨家消息,1UP.com的克里斯·皮格納從過去重製《紅》、《綠》的先例,以及節目背景懸掛的金色、銀色迪斯可球推測任天堂將重製《金》和《銀》[13]。數日後,任天堂正式宣布將重製《金》、《銀》,公布新遊戲的名稱是《心金》和《魂銀》,並公布新的官方標誌,但並沒有透露太多細節[14]。這兩款遊戲在《金》和《銀》於日本發行十周年時,也就是2009年9月12日於任天堂DS發售[15]。
在2009的寶可夢世界錦標賽上,任天堂表示《心金》和《魂銀》預定於1月到3月左右於北美發行,澳洲在4月發行,而歐洲在5月或6月發行,發言人表示,在錦標賽上公布這些消息,可以讓訊息直接傳達給那些有著寶可夢之心和魂的廣大愛好者[16]。任天堂在英文網站消息的文字中嵌入了新作標題,透露出遊戲中不但有更優異的聲光效果,可透過DS的觸控螢幕進行互動,還有諸多的驚喜[17]。自2010年2月27日起至3月13日,電子遊戲發行商GameStop舉辦了促銷活動,開放《鑽石》《珍珠》或《白金》的玩家透過遊戲功能免費取得寶可夢基拉祈[18],也可以使用Wi-Fi下載到「皮卡丘色皮丘」,如果把這隻皮丘帶進《心金》或《魂銀》遊戲裡的桐樹林,可以獲得「刺刺耳皮丘」。[19]
評價
專業評價
评价 | ||||||||||||||||||||||||||||||||||
---|---|---|---|---|---|---|---|---|---|---|---|---|---|---|---|---|---|---|---|---|---|---|---|---|---|---|---|---|---|---|---|---|---|---|
|
自重製消息公布伊始,便有不少愛好者在網路上發布了相關評論。IGN的編輯傑克·德弗利斯認為,重製版的目的在於使遊戲與《鑽石》、《珍珠》連線,進而使得玩家可以取得在那兩款遊戲中無法獲得的舊寶可夢,他也對新遊戲是否能扛得起舊作的光環抱持著懷疑。他表示「我認為《金》和《銀》非常傑出,因為它引入許多新功能,和系列作其他作品相比,《金》和《銀》是全系列裡,有著相較於前一作品以來最大的躍進」。他指出那些新功能包括更優秀的色彩效果、時鐘功能、寶可夢培育系統和「寶可夢齒輪」功能[34]。德弗利斯在數個月後遊玩了遊戲,並追加評論「儘管這一切都很熟悉和公式化,但我仍然喜歡我的體驗。」[7]
遊戲獲得了很優異的評價,在Metacritic上的總得分是87分,名列前二十大最佳DS遊戲之一[35],日本遊戲雜誌《Fami通》綜合了四名評論家的分數,給遊戲打出37分(滿分40分),四人之中有三人給出9分,另一人給出滿分。評論提到遊戲有著《金》和《銀》的高品質,不過並沒有非常驚奇的地方[26]。《任天堂力量》也給遊戲打出了最高分,不過也批評遊戲中的寶可夢的動畫沒有改善,也認為該遊戲的重玩價值不是太高[36]。《官方任天堂雜誌》認為這款作品是最出色的《寶可夢》遊戲[32]。《Game Informer》的安妮特·岡薩雷斯評論:「雖然在先前作品中一再出現的寶可夢經典套路在《心金》中一樣發揮得很好,但我還是希望有一個新的《寶可夢》遊戲可以打破這個公式,開創出新領域。」[27]
IGN的克雷格·哈里斯認為,遊戲的標題就好像填空遊戲,讓人對《寶可夢》新遊戲的期待更具耐心[31],《Destructoid》表示,這款遊戲本質上是多年前的那款舊作,但它仍然設法展現出新穎的魅力,新增的功能也加強了遊戲體驗[37]。《1UP.com》的賈斯汀·海瓦爾德表示:「《心金》和《魂銀》輕而易舉地成為迄今為止最優秀的《寶可夢》遊戲」[24]。VideoGamer.com的評論家傑明·史密斯指出《心金》和《魂銀》堪稱完美,並認為《寶可夢》已經無法再更進一步了[33]。Eurogamer的凱薩·麥當勞指出《心金》和《魂銀》繼承了過去所有《寶可夢》遊戲的優點,並改進了寶可夢的設計和戰鬥系統,他在滿分10分中給該遊戲打了9分[25]。GamePro的麥金利·諾貝爾認為這款遊戲對於新玩家和舊玩家而言都是完美的體驗[28]。GameZone的克里夫·貝克霍恩三世認為這兩款遊戲世全系列的巔峰之作[30]。負評方面,GameSpot的納森·梅尼爾認為遊戲缺乏創新[29],GamesRadar認為這兩款遊戲之所以成功,只是因為它們重製了過去的傑作。
註釋
- 荷蘭和法蘭德斯是在2010年4月2日發行
參考來源
- . Nintendo Canada. 2009-12-14 [2009-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5).
- . Nintendo of Australia. 2010-01-22 [201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3).
- .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2010-01-12 [201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5).
- . Nintendo. 2014-03-31 [2015-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9).
- Harris, Craig. . IGN. 2010-03-12 [2010-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2).
- Gifford, Kevin. . 1UP.com. 2009-06-17 [200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0).
- DeVries, Jack. . IGN. 2009-12-04 [2009-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 Scullion, Chris. .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2010-02-03 [201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0).
- Piekarski, Perry. . Bingegamer. 2010-03-19 [201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6).
- Anoop Gantayat. . IGN. January 13, 2010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0).
- . Nintendo. [2010-03-14].
- Game Freak. .
President of Game Freak: What do you think? I am the President here. We are remaking an old game, but this is quite a challenge. Old fans would not want us to mess with their good memories... but there is no point in just redoing the same thing, right? We are working toward something that brings back memories, yet is also completely new! I've been in this business for 20 years now, but creating a game is always a rewarding challenge!
- Pigna, Kris. . 1UP.com. 2009-05-03 [200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 Tanaka, John. . IGN. 2009-05-07 [2009-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 Noble, McKinley. . Computerworld. 2009-05-08 [2009-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 Harris, Golin. . Business Wire. 2009-08-14 [2009-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 . The Pokémon Company. [2009-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7).
- Argueta, Dany. . Neoseeker. February 22, 2010 [March 6,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 Lucario. . Aussie-nintendo. March 5,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2, 2013).
- . GameRankings. [201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 GameRankings. [2010-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 Metacritic.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 Metacritic.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Justin Haywald. . 1UP.com. 2010-03-16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Keza MacDonald. . Eurogamer. 6 April 2010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Gifford, Kevin. . 1UP.com. 2009-09-01 [200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Annette Gonzalez. . Game Informer. March 15, 2010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McKinley Noble. . GamePro. March 16, 2010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4).
- Nathan Meunier. . Apr 13, 2010 [2019-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3).
- Cliff Bakehorn III. . GameZone. 2010-04-10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4).
- Harris, Craig. . IGN. 2010-03-12 [201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Chris Scullion. .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24 Mar 2010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Jamin Smith. . VideoGamer.com. 2010-03-19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DeVries, Jack. . IGN. 2009-05-08 [2009-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 . Metacritic. [2010-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 Nintendo Power Apr 2010, p.84
- Sterling, Jim. . Destructoid. 2010-03-14 [2010-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 Gantayat, Anoop. . IGN. 2009-09-14 [2009-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 (PDF). Nintendo. 2009-10-29 [2009-12-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4-15).
- Gantayat, Anoop. . IGN. 2009-12-18 [December 2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 . 2010-04-07 [201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 Reilly, Jim. . 2010-04-16 [201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 . GameSpot: 1. 2010-03-31 [201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3).
- Thomas East. .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29 Jul 2010 [201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 . Nintendo Co., Ltd. [2019-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1).
外部連結
- 官方网站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