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壇四巨頭

網壇四巨頭英語:),也叫“网球四大天王”,指男子網壇現役的四位球員,他們分別是羅傑·費德勒拉斐爾·納達爾諾瓦克·喬科維奇以及安迪·穆雷。在大滿貫賽事,ATP大師賽賽事,ATP世界巡迴賽總決賽以及奧運會中,四人壟斷了大部分賽事冠軍。從200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2020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总计60個大滿貫單打冠軍中,有55個为四巨头所获;從2008年起到2013年,四人長期垄断了世界排名前四名。[1][2][3][4]因此,四個人的成就經常被媒體拿來與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5][6][7]和1920年代到1930年代這兩個年代相比較。[8][9]而“四巨頭”這個概念在媒體以及各種報導網球的報章雜誌的推動下也變得越來越流行。[10][11][12]

网球四巨頭
Big Four in Tennis
網壇四巨頭
單打成績
職業戰績3733-840 (81.6%);3506-613(85.1%)(不包含四巨頭對決)
冠軍頭銜306个
大滿貫單打成績
澳網冠軍2004F, 2006F, 2007F, 2008D, 2009N, 2010F, 2011D, 2012D, 2013D, 2015D, 2016D, 2017F, 2018F, 2019D, 2020D
法網冠軍2005N, 2006N2007N, 2008N, 2009F, 2010N, 2011N, 2012N, 2013N, 2014N, 2016D, 2017N,2018N,2019N)
溫網冠軍2003F, 2004F, 2005F, 2006F, 2007F, 2008N, 2009F, 2010N, 2011D, 2012F, 2013M, 2014D, 2015D, 2016M, 2017F, 2018D, 2019D)
美網冠軍2004F, 2005F, 2006F, 2007F, 2008F, 2010N, 2011D, 2012M, 2013N, 2015D, 2017N2018D2019N
ATP年终赛冠軍2003F, 2004F, 2006F, 2007F, 2008D, 2010F, 2011F, 2012D, 2013D, 2013D, 2014D, 2015D, 2016M)
奧運獎牌紀錄
男子 網球
2016 里約單打M
2016 里約雙打N
2012 倫敦單打M
2008 北京單打N
2008 北京雙打F
2012 倫敦單打F
2012 倫敦混雙M
2008 北京單打D

費德勒自从2003年溫網奪冠以後,成績穩步上升,並在2004年澳網後登頂世界第一,開始對球王寶座長達连续四年(连续237周)的統治。納達爾職業生涯第一次参加法網即夺冠,并且连续十年里九次法网封王(实现法网四连冠與五连冠),以及红土赛事连胜81场,對红土赛事的統治堪称男子網球史上最佳,僅次於女子網球的克里斯·艾芙特紅土125連勝。費納兩人從2005年7月開始到2009年8月,盤踞ATP前兩名的位置長達211周,世界第一的位置也在相互交替。從2009年開始,隨著喬科維奇穆雷的崛起,雙人對壘的局面漸漸被打破,尤其是喬科維奇在2011年賽季的強勢表現,讓人所印象深刻。[13]在2011年的時候,納達爾曾表示過,賽事已經不再完全是费纳争霸了,而是已經進入更加多元化的“網壇四巨頭”時代。[14]

喬科維奇穆雷在费纳争霸的年代里几乎稳居第三及第四,四巨頭格局開始形成,尤其是2008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喬科維奇打破费纳垄断贏得職業生涯第一个大满贯。2011年,费纳垄断格局打破,喬科維奇一年內獨攬三個大滿貫冠軍,也一舉打破由費納壟斷的世界第一,成為新一任球王。2012年,穆雷獲得奥运会金牌及美网冠军,成為76年來第一個獲得大滿貫的英國人。这一年的网球四大满贯正好是四人分別包攬一項大滿貫冠軍。[15]

2012年溫網之後,納達爾因傷退出賽季餘下比賽,大衛·費雷爾短暫取代納達爾進入世界第四;2013年,費德勒由於無法衛冕溫網,世界排名掉到了第七的位置,也使得他從2004年登頂世界第一以來,第一次無法用前四種子地位參加2013年的美網[16]2014年,年度第一項大滿貫澳洲網球公開賽,四巨頭悉數參加,但扣掉即時積分,除了納達爾與喬科維奇,穆雷以賽會第四種子身份,費德勒以第六種子的身份參賽,而冠軍也不再由四人中的其中一人奪得,四巨頭開始受到其他球員的衝擊。[17][18][19]

自2017年起,梅利因傷開始淡出男子單打賽場,而剩下的三人費達拿、拿度和祖高域皆持續壟斷四大滿貫錦標,更分別以20、20和17次冠軍(截至2020年大满贯赛事结束)成為網球史上贏得大滿貫最多的前三人,使得網球界(包括梅利本人在內)開始以「網壇三巨頭」一詞代替四巨頭[20][21]

歷史

費德勒與納達爾

自從桑普拉斯阿加西走入職業生涯晚年并退役以後,2000年代初期的網壇是一個過渡的時期,儘管這個時候有少數的球員脫穎而出短暫登頂世界一,但並未出現像費德勒這樣強勢統治男子網壇的球員。[22]1998年17歲的費德勒開始自己的網球職業生涯,[23]完成了他的第一個ATP職業賽季。幾個賽季以後,2002年賽季末,費德勒的世界排名已經來到了世界第六的位置,這一年年終排名世界第八。2003年,費德勒奪得了溫布頓男單冠軍,[24]拿到了職業生涯第一座大滿貫冠軍,並以世界第二的年終排名結束賽季。在接下來的兩年裡,男子網壇幾乎成為了費德勒個人的獨角戲,在八個大滿貫單打冠軍中豪取五個,並在2004年到2005年之間,僅僅輸了10場比賽。[25][26]

納達爾在2002年4月的時候贏得了職業生涯第一場比賽,那一年,他僅有15歲10個月大。[27]在2004年邁阿密大師賽中,初出茅廬的納達爾就打敗了費德勒,贏得了兩人交手以來的第一場比賽。[28]2005年是納達爾爆發的一年,在紅土賽場上他連贏24場比賽,包括第一次在法網半決賽中以四盤比分擊敗費德勒,[29]以年終第二結束整個賽季的同時,費德勒連續兩年排名世界第一。

2005年到2008年及隨後的時間,費納兩人統治了整個男子網壇,兩人在此期間共拿了11座大滿貫冠軍,2006年到2008年間的法網與溫網決賽場場經典對決。2008年溫網,費納兩人奉獻了一場經典的五盤大戰,最後,以納達爾獲勝結束。納達爾拿到了職業生涯第一座溫網冠軍的同時,也阻擊了費德勒六連冠溫網的偉業。這一場比賽被眾多網球專家認為網球開放年代以來最經典的一場比賽。[30][31][32][33]從2005年到2010年,兩人均以年終排名前二的成績結束期間的賽季。

喬科維奇與穆雷

喬科維奇穆雷的生日只相差一個禮拜,[34]兩人從小就是一起對練的好朋友[35]。兩人首次大滿貫相遇發生在2005年,而喬科維奇早在2003就開始轉為職業球員,比穆雷早了兩年。兩人在2005年雙雙闖進100名內,並在2007年攜手進入世界前十。[36]然而,喬科維奇比穆雷早了一步打出成績,[37]在2007年美網首次闖進決賽,以及兩次大滿貫(法網溫網)半決賽,開始對費納壟斷發起挑戰。這一年他不僅拿到了兩個大師杯冠軍,賽季總冠軍數也達到五個,[38]以年終排名世界第三結束整個賽季。與此同時,穆雷因為傷病原因缺席了本賽季的法網溫網[39][40]攜帶著兩個冠軍頭銜並以年終排名第11的成績結束整個賽季。[41]

2008至2010:四巨頭顯現

2008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喬科維奇在四強賽中以直落三擊敗費德勒,第一次打進澳網決賽的同時,阻擊了費德勒連續第十次打進大滿貫決賽的步伐,延續了上個賽季美網闖進決賽的良好勢頭。[42]在決賽擊敗了賽會黑馬特松加,奪得職業生涯第一座大滿貫冠軍。由於澳網奪冠,使得喬科維奇本賽季可以穩坐世界第三的位置。[43]與此同時,穆雷迎來繼續上升的良機,并首次打進溫布頓八強,但最後敗于納達爾拍下。[44]同時本賽季穆雷拿到了兩個大師賽的冠軍。

費德勒和納達爾的競爭依然是賽事矚目的焦點,兩人在法網和溫網相遇,納達爾均打敗費德勒贏得冠軍。2008年8月,納達爾積分排名超過了費德勒,成為了新的世界第一,結束了費德勒連續237周世界第一的球王記錄

年度最後一項大滿貫美網,四人第一次在同一賽事中全部闖進四強。費德勒在四強戰中擊敗喬科維奇,另一邊,穆雷以3比1的比分擊敗了時任世界第一的納達爾,[45]決賽時費德勒輕鬆擊敗首次闖進大滿貫決賽的穆雷,連續第五年奪得美網冠軍,也是職業生涯第13個大滿貫頭銜。美網過後,穆雷積分排名達到世界第四,也是四巨頭第一次霸佔了前四的位置。美網過後,四人統統入圍了年終的大師盃,最後喬科維奇贏得了冠軍。[46]雖然納達爾因傷退出了大師盃的爭奪,但還是以世界第一排在四巨頭之首。

2009年,四巨頭第一次一整年霸佔了前四的位置,“四巨頭”一詞用來形容這四人的頻率也越來越高。[47]雖然費德勒和納達爾領銜四巨頭的姿態非常明顯,但喬科維奇和穆雷也在逐漸提升實力。澳洲網球公開賽,雙方再一次奉獻了一場五盤大戰,最後納達爾以3比2的比分力克費德勒,奪得第一座澳網冠軍,這也是他連續在三個大滿貫決賽中擊敗費德勒。賽後頒獎典禮期間,情緒不能自已的費德勒留下了眼淚,致頒獎詞時,費德勒說出一句“God,it's killing me”,讓在場觀眾沸騰呐喊;隨後納達爾在致辭的時候,亦擁抱了費德勒,并向其說了一句“sorry”,而賽後納達爾本人也表示,因為費德勒賽後落淚,讓自己非常有感觸,在當時竟然感受不到奪冠的喜悅。[48]隨後,納達爾依舊獨領風騷賽季初期,但6月的時候突然遭遇了傷病侵擾,[49]在賽季餘下的時間裡,費德勒的風頭又蓋過了納達爾,費德勒連奪法網與溫網冠軍,打破了桑普拉斯保持的14個大滿貫冠軍的記錄,完成了職業生涯全滿貫的同時,亦奪取個人第15座大滿貫冠軍。[50]9月份的美網,費德勒再次打進決賽,但五盤大戰不敵阿根廷新星德爾波特羅,繼2006年與2007年後,費德勒在四大滿貫再一次全部打進決賽,並且取代納達爾重返世界第一。

由於納達爾受到傷病的困擾,因此一整年的表現都不再最佳狀態。而喬科維奇與穆雷似乎遇到瓶頸,表現一般,成績無法再進一步向前,兩人在本賽季大滿貫決賽上沒有收獲一項冠軍,但值得指出的是,在ATP大師賽上的優秀表現讓兩人得以繼續排在前四的行列。而隨著穆雷在8月份排名創新高,達到職業生涯第二的位置,終止了費納這對頂尖球員長達211周對世界前二的統治,。[51]然而,隨著美網第四輪他輸給了马林·契利奇,世界第二的位置僅僅持續了短暫的一段時間。另外,喬科維奇雖然在本賽季打進第一個大滿貫四強,但遭到老對手費德勒直落三盤橫掃出局,[52]而納達爾同時在四強賽爆冷輸給了年僅20歲的阿根廷人德爾波特羅[53]至此,四人于2005年澳洲網球公開賽以來,第一次在大滿貫折戟。

2009年賽季末,四人完成了連續第二年對前四名的壟斷,只有費德勒和納達爾兩人交換了一、二名的位置。

2010年賽季,四巨頭對巡迴賽與大滿貫展現了驚人的統治力,[54]四大滿貫八個決賽席位,四人就佔據了六個,並在一整年的的很總要大賽中,總共贏得了14個冠軍。賽季伊始,費德勒打敗穆雷,贏得了澳網冠軍後,穩固了世界第一的位置;而納達爾從傷病中走出來,強勢囊括了整個紅土賽季的大師盃冠軍,[55]也奪得了本年度的法網冠軍,這也是他個人生涯的第五座法網冠軍,納達爾也重新取代費德勒再次登頂世界第一。隨後,納達爾連續擊敗貝爾迪赫與喬科維奇,奪得了溫網美網的冠軍, 完敗四巨頭其他成員的同時,也鎖定年終世界第一的位置。

美網期間,喬科維奇打敗了費德勒,使他的生涯第三次進入大滿貫決賽,但最後納達爾奪得了冠軍,完成了職業全滿貫。11月份,當年法網打進決賽的羅賓·索德林的積分排名超越了穆雷,達到世界第四,短暫瓦解了四巨頭對前四名的壟斷。然而,四巨頭全部打進了賽季末的年終總決賽的四強,決賽費德勒以三盤力克納達爾,帶領四巨頭重新回到前四的位置,喬科維奇與穆雷又一次排在了第三名和第四名的位置,兩人在本賽季均打進一次大滿貫的決賽。[56]

2011至2013:統治

2011年賽季是喬科維奇表現強勢的一年,這一年喬科維奇總共拿到了10個冠軍,包括了三個大滿貫冠軍,(是網球公開化年代以來第五個完成這一成就的人),和五個ATP世界巡迴賽1000大師賽,以及年初的41連勝,最後在法網半決賽終結在費德勒手下。全年獎金史無前例達到了12,619,803美元,在溫網奪冠以後,喬科維奇第一次問鼎世界第一的寶座,整個賽季被眾多網球專家和退役球員形容為歷史上單打球員最優秀的賽季之一,《網球雜誌》甚至將其形容為網球史上第三個最優秀的賽季,排在其前面的是費德勒2006年賽季以及羅德·拉沃的1969年賽季。[57]桑普拉斯甚至將其形容為“所有體育運動中最優秀的其中一個成就”。[58]

喬科維奇領銜四巨頭繼續強勢統治2011年賽季,[59]四人在四大滿貫半決賽中兩次成功實現會師,并包攬了整個賽季所有大師賽的冠軍。納達爾雖然排在喬科維奇之後位居世界第二,但表現也是相當出色。[60]除了贏得了法網冠軍以外,接下來的溫網美網決賽都輸給了喬科維奇。如此,一年內喬科維奇連續六次擊敗納達爾,所有的比賽均發生在決賽。

而費德勒此時出現了下滑的趨勢,從2003年以來,首次無法進入四大滿貫決賽來問鼎冠軍,法網決賽第四次輸給了納達爾之外,第七次在大滿貫決賽中敗北。同年11月,費德勒的排名掉至世界第四,這也是他自2002年以來排名首次掉出世界前三。[61]費德勒排名下降原因是受到穆雷上升的勢頭衝擊,由於其在當時10月份亞洲賽季的亮眼表現,豪取三個冠軍,令他的積分大幅上漲,但費德勒年終的狀態有所提昇,連續拿到三個比賽的冠軍,包括含金量頗重的年終總決賽冠軍,賽季結束之後,費德勒重新回到世界第三的位置。

這一年穆雷整體實力的提升非常顯著,四大滿貫均打進了準決賽,最好的成績是澳網闖進了決賽。連續第四年拿到2個ATP1000大師賽的冠軍,單個賽季五個冠軍頭銜的好成績結束全年賽季。[62]

2012年,仍然沒有其他的球員能衝破四巨頭對當今網壇的壟斷。四大滿貫被四人瓜分,喬科維奇贏得了澳網冠軍,納達爾贏得了法網冠軍,費德勒贏得了溫網冠軍,而穆雷則打敗第四度闖進決賽的喬科維奇第一次贏得了美網冠軍,這也是他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大滿貫冠軍。早前他和前世界第一倫德爾展開師徒關係合作,隨即在溫網闖進了決賽;然而溫網失利以後,穆雷在倫敦奧運會報了一箭之仇,奪得了男子單打金牌,粉碎了費德勒職業多年的金滿貫之夢。9月份打敗衛冕冠軍喬科維奇,捧得職業生涯第一座大滿貫冠軍,外界一致認為穆雷已經得到了蛻變。如此成績也讓穆雷在四巨頭的位置得到進一步鞏固。2012年以前,外界對穆雷能躋身四巨頭行列存在很多質疑, [63]因為他是四人當中唯一一個沒有大滿貫冠軍加持的頂尖球員',如今攜帶著奧運冠軍與美網冠軍,穆雷打破了無滿貫的詛咒,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外界對他的質疑。年終,穆雷世界排名重新回到世界第三,追平了賽季最好成績。[64][65]喬科維奇從溫網衛冕失利以後,世界第一的位置拱手相讓給新科冠軍費德勒,而費德勒也繼2010年6月以來再次重新登頂世界第一,刷新了由桑普拉斯保持的世界第一286周的時間,達到了有史以來男子選手世界第一在位302周的時間,[66]直到11月5日,連續奪得中國網球公開賽上海大師賽冠軍的喬科維奇,重新取代費德勒再次登上世界第一的位置,并保持到了年終,這也算喬科維奇連續兩年奪得年終第一。這一年,喬科維奇四大滿貫全部闖進了四強,并在法網及美網獲得了亞軍,雖然比瘋狂的2011賽季相比有所下降,但整個賽季表現可圈可點。他和費德勒兩人均各拿到三個大師賽的冠軍,整個賽季幾乎是兩人引領。除此之外,費德勒還拿到了奧運會銀牌,但喬科維奇則只拿到第四名。至於納達爾,雖然贏得了兩個紅土大師賽冠軍跟法網冠軍,但溫網次輪出局以後由於傷病侵襲,便退出了賽季餘下比賽,雖然團隊聲稱傷病好了之後會復出網壇,但最終還是沒有參加任何比賽,[67]并以年終第四的成績結束了2012賽季。

2013年賽季伊始,由於納達爾傷病缺席了年初第一個大滿貫澳網,但其他三巨頭依然表現強勢,三人全部闖進了半決賽。穆雷五盤大戰擊退費德勒,這也意味著四巨頭在大滿貫賽場上至少有一次互相擊敗對方,但隨後穆雷以一比三的比分不敵衛冕冠軍喬科維奇,第三次在澳網獲得亞軍的同時,喬科維奇連續三年奪得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這也是公開化年代以來第一位完成這一成就的球員,同時四個澳網冠軍也追平了阿加西與費德勒的記錄。而穆雷則是獲得大滿貫處女冠之後背靠背打進大滿貫決賽的第一人。

紅土賽季開賽,納達爾強勢回歸,包括法網奪冠在內所有八場比賽全部打進決賽,并得到其中七個冠軍。但蒙特卡洛大師賽中,喬科維奇以直落兩盤擊敗已經在此地八連冠的納達爾,第一次奪得該大師賽冠軍。至此,喬科維奇成為能夠在此三大紅土大師賽擊敗納達爾的第一人。另一邊,穆雷由於背傷缺席了法網,而費德勒在馬德里大師賽闖進決賽之後,法網八強戰敗于地主選手特松加。比較令人意外的是,兩人在溫網賽場上,納達爾首輪出局,費德勒第二輪出局。而穆雷則在決賽中三盤力克喬科維奇,第一次奪得溫布頓冠軍,職業生涯第二座大滿貫冠軍,這也是英國人自1936年后,77年來第一座溫布頓冠軍。這也讓穆雷在草地的勝利達到18場。8月份美網系列賽,而向來被稱為紅土之王的納達爾,則是出人意料之外有著非常出色的表現,他連贏羅傑斯杯辛辛那提兩座冠軍,這也是他本賽季第三座硬地大師賽冠軍,硬地勝數15-0,100%的勝率。以奪冠大熱門姿態進軍美網,而費德勒則在第四輪倒在了羅布雷多拍下,衛冕冠軍穆雷則在八強戰中不敵瑞士人瓦林卡,不僅失去巨額積分,同時也拉大了與喬科維奇和納達爾的距離,追逐年終世界第一基本無望。而納達爾更在美網決賽擊敗勁敵喬科維奇,不僅拿到職業生涯第13個大滿貫冠軍,也縮小了與世界第一的排名積分,兩者相差不到200分的差距。而喬科維奇則再一次獲得了亞軍,五次闖進美網決賽,只奪得一屆冠軍,奪冠率只有20%。美網輸給納達爾之後,喬科維奇賽季末期表現神勇,從中網開始到年終總決賽連勝22場,拿到了包括中網、上海大師賽巴黎大師賽和總決賽四個冠軍[68][69][70][71]。但由於納達爾這個賽季表現搶眼,在下半賽季毫無保分壓力的情況下,納達爾依舊取代喬科維奇世界第一的位置,生涯第三次登頂年終世界第一[72]。這一年年終排名,納達爾與喬科維奇位列世界前二,穆雷則排名第四,費德勒掉到第六,十年來第一次年終排名掉出世界前四[73]

2014至2016年:後四巨頭時期

2014年澳網,納達爾與喬科維奇分別以一號種子和二號種子參賽,穆雷為四號種子,費德勒為六號種子,這也是費德勒繼美網之後第二次無法以前四種子的身份參加大滿貫賽事。四人前四輪輕鬆過關。但到了八強,二號種子喬科維奇再次遭遇去年老對手瓦林卡,再次上演五盤大戰的爭奪,最終衛冕冠軍在決勝盤中以7比9不敵對手,總比分2比3輸給了最後的冠軍[74][75]。同一輪,焦點大戰發生在穆雷和費德勒身上,最終費德勒以總比分3比1晉級四強,這也是他連續11年晉級澳網四強。 [76]在四強的比賽中,費納兩人第33次交手,原本賽前被看做是勢均力敵的比賽,最終以納達爾一面倒的壓制取勝,以總盤數3比0橫掃第三次闖進澳網決賽。然而決賽遇到狀態極佳的瓦林卡,納達爾在第一盤的比拼中受傷,雖然在傷停之後扳回一盤,但依然不敵瓦林卡的衝擊,以總比分1比3敗北[77]。至此,從2005年法網到2014年澳網的36個大滿貫冠軍中,第二個冠軍旁落四巨頭成員之外。2014年法網,費德勒在十六強的五盤苦戰中提前出局,穆雷在自己較為不擅長的紅土賽打入四強,面對在今年紅土賽季統治力略為下滑的納達爾,卻被三盤懸殊比數橫掃出局。決賽上演老對戰組合,由納達爾對陣喬科維奇,後者再度嘗試在法網中奪魁,先勝一盤卻後繼無力,以總盤數1:3落敗,在法網面對納達爾六戰皆負。納達爾則是完成法網五連霸,以及法網九冠的驚人紀錄。2014年溫網,由於穆雷和納達爾分別在八強和十六強分別出局,溫網四強賽程的焦點,落在費德勒和喬科維奇的身上。兩人也如外界預期通過了四強賽的考驗,在決賽中會師,結果上演了自2008年費納溫網決賽以來,最精彩的一場史詩大戰,五盤高潮迭起的比賽進行了將近四個小時,最終喬科維奇略勝一籌,贏得生涯第七座大滿貫冠軍,也是溫網的第二座冠軍。此場比賽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費德勒自2012年溫網奪冠後再次闖進大滿貫決賽,使得一些在費德勒2013年表現下滑之際,認為其已經不足以列為四巨頭的質疑聲浪消失。2014年美網賽場上四巨頭的統治出現變化,納達爾因傷退出,喬科維奇於八強賽中強碰穆雷,以四盤擊敗狀態欠佳的後者,如同溫網一般,四巨頭只有費德勒和喬科維奇進入四強,但這次的結果大不同,兩個奪冠熱門卻在同一天的四強賽中相繼爆冷出局,這是自2003年美網以來首次沒有任何一名四巨頭的成員闖進大滿貫決賽。2015年開始喬科維奇創造了自己自2011年後另一個巔峰,在2015年澳網費德勒與納達爾爆冷出局後,與莫瑞在決賽交鋒,最後喬科維奇四盤擊敗莫瑞。2015年法網,喬科維奇分別在八強和四強中分別擊敗納達爾跟莫瑞,但卻在決賽中四盤不敵瓦林卡。2015年溫網,費德勒在四強直落三勝莫瑞,決賽卻不敵喬科維奇。2015年美網,納達爾與莫瑞早早遭到爆冷出局,費德勒跟喬科維奇再次在決賽碰頭,最終喬科維奇再度擊敗費德勒,寫下自己第二次一年中拿下三座大滿貫的紀錄。

2016年澳網,喬科維奇接續上一年的統治力,在四強擊敗費德勒,決賽中直落三勝莫瑞,拿下史上最多第六座澳網。2016年法網,費德勒與納達爾都因傷勢退賽,喬科維奇與莫瑞再度對決,最後喬科維奇以四盤贏莫瑞,成為公開化年代以來第一位連拿四座大滿貫的球員。2016年溫網,喬科維奇在第三輪爆冷出局,最終莫瑞贏得他第三座大滿貫。2016年里約奧運,莫瑞持續他的好狀態,贏得了第二面男單金牌,成為史上第一位能夠衛冕奧運男單金牌的選手。2016年美網,莫瑞八強遭到爆冷出局,喬科維奇則在決賽不敵瓦林卡,四巨頭的壟斷再次遭到挑戰。2017年澳網,喬科維奇與莫瑞在第一個禮拜就遭到淘汰,而甫傷癒復出的費德勒跟納達爾在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卻奇蹟般地殺入決賽,最後費德勒五盤擊敗納達爾,將自己的大滿貫紀錄推向了18座,也成為半世紀以來奪得大滿貫最年長的球員。

2017年至今:四巨頭瓦解、三巨頭時代

2017年起,由於梅利受到傷患困擾,加上成績停滯不前,未能再在大滿貫賽場上取得佳績,而其他三人則持續壟斷四大滿貫錦標,因此網壇開始出現「網壇三巨頭」之稱號取而代之。2019年,梅利宣佈停止全年職業網球活動[78],亦會從男子單打中淡出,但仍會爭取雙打奧運門票。自此,四巨頭名存實亡,網壇進入三巨頭時代。

全面統治

大滿貫與奧運會

穆雷倫敦奧運會獲得金牌瞬間

2005年法網2013年美網,四巨頭贏得了除2009年美網冠軍以外所有大滿貫冠軍,[註 1]然而從2014年起,四巨頭在大滿貫賽場上的壟斷開始受到挑戰,其中斯坦·瓦林卡曾於2014年澳網2015年法網2016年美網三度奪冠,成為從2004年起至今唯一一位能從四巨頭手中奪下2座以上大滿貫冠軍的球員。[79]

四巨頭的壟斷不僅僅表現在贏得比賽,也表現在四人在巡迴賽或大滿貫賽場上經常出現四人會師四強的局面。四人曾在四大滿貫賽場上四度成功會師四強,其中包括2008年美網2011年法網2011年美網以及2012年澳網,另外有多達15次三巨頭成功會師四強的比賽。2008年起,在四巨頭均出席的大滿貫賽事中,除了2009年法網2010年法網2017年溫網以外,四人都至少有兩人以上能夠打進四強。2011年至2012年賽季是四巨頭在四大滿貫賽表現最為強勢的兩年,分別佔據了16個四強席位中的14席與12席。

在2008年至2016年的奧運賽場上,四巨頭一共摘下了5金2銀1銅,其中包括3面男子單打金牌與2面男子雙打金牌。[80][81][82]穆雷拿到三面奧運會獎牌為四人之冠,費德勒和納達爾則分別拿到兩面,其中穆雷是史上首位擁有兩面奧運會單打金牌的球員,也是唯一一個能在同一個奧運會中拿到兩枚獎牌的人[註 2]喬科維奇是四人當中唯一一個尚未在奧運會上拿到金牌的人,僅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獲得銅牌。

自網球公開化年代以來,除了羅德·拉沃托尼·洛奇伊凡·藍道之外,只有四巨頭能在單一賽季的四大滿貫賽事中全部闖入四強。[83][84]截至2018年美網,費德勒有五次在單一賽季中全部闖進四大滿貫四強,喬科維奇有四次,納達爾與穆雷各有一次。

大滿貫單打成績匯總

四巨頭形成前期 費納時期 四巨頭統治時期 後四巨頭時期
賽季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冠軍率
大滿貫
澳網 Q1F 第三輪F 第三輪F 第四輪F 第四輪F 冠軍F 四強F 冠軍F 冠軍F 冠軍D 冠軍N 冠軍F 冠軍D 冠軍D 冠軍D 亞軍N 冠軍D 冠軍D 冠軍F 冠軍F 15 / 22
法網 第一輪F 第四輪F 八強F 第一輪F 第一輪F 第四輪F 冠軍N 冠軍N 冠軍N 冠軍N 冠軍F 冠軍N 冠軍N 冠軍N 冠軍N 冠軍N 亞軍D 冠軍D 冠軍N 冠軍N 14 / 21
溫網 第一輪F 第一輪F 八強F 第一輪F 冠軍F 冠軍F 冠軍F 冠軍F 冠軍F 冠軍N 冠軍F 冠軍N 冠軍D 冠軍F 冠軍M 冠軍D 冠軍D 冠軍M 冠軍F 冠軍D 17 / 21
美網 Q2F 第三輪F 第四輪F 第四輪F 第四輪F 冠軍F 冠軍F 冠軍F 冠軍F 冠軍F 亞軍F 冠軍N 冠軍D 冠軍M 冠軍N 四強DF 冠軍D 亞軍D 冠軍N 冠軍D 13 / 21
後四巨頭時期
賽季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203620372038冠軍率
大滿貫
澳網 冠軍D 冠軍D 15 / 22
法網 冠軍N 14 / 21
溫網 冠軍D 17 / 21
美網 冠軍N 13 / 21

奧運會成績匯總

四巨頭形成前期 費納時期 四巨頭統治時期 後四巨頭時期
賽季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金牌率
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網球比賽
男單 NH 四強F 未舉辦 第二輪F 未舉辦 金牌N 未舉辦 金牌M NH 未舉辦 金牌M 未舉辦 3 / 5
男雙 NH 未參賽 未舉辦 第二輪F 未舉辦 金牌F 未舉辦 第二輪F NH 未舉辦 金牌N 未舉辦 2 / 4
混雙 NH NH 未舉辦 NH 未舉辦 NH 未舉辦 銀牌M NH 未舉辦 八強M 未舉辦 0 / 2

ATP大師賽系列

四巨頭以強大的統治力壟斷了絕大部分ATP 1000大師賽的冠軍。截止2018年11月5日,納達爾以33個大師賽冠軍頭領先其他球員,[85]排在其後的是喬科維奇的32個[86],費德勒的27個[87]以及穆雷的14個。[88]四巨頭曾在2011年、2013、2015年三度包攬全部9個1000大師賽的冠軍,另外從2014年辛辛那提大師賽開始到2016年加拿大大師賽止,四個人更連續拿到了18個1000大師賽的冠軍。從2005年賽季開始到2018年為止,他們在126場ATP 1000大師賽場上奪下其中102個冠軍。[85][86][87][88]

大師賽成績匯總

四巨頭形成前期 費納時期 四巨頭統治時期 後四巨頭時期
賽季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冠軍率
ATP世界巡迴賽1000大師賽
印第安維爾斯 第三輪F 第二輪F 冠軍F 冠軍F 冠軍F 冠軍N 冠軍D 冠軍N 四強N 冠軍D 冠軍F 冠軍N 冠軍D 冠軍D 冠軍D 冠軍F 亞軍F 亞軍F 13 / 18
邁阿密 亞軍F 八強F 第四輪N 冠軍F 冠軍F 冠軍D 亞軍N 冠軍M 四強N 冠軍D 冠軍D 冠軍M 冠軍D 冠軍D 冠軍D 冠軍F 第二輪FD 冠軍F 12 / 18
蒙地卡羅 第二輪F 第三輪N 缺席 冠軍N 冠軍N 冠軍N 冠軍N 冠軍N 冠軍N 冠軍N 冠軍N 冠軍D 亞軍F 冠軍D 冠軍N 冠軍N 冠軍N 四強N 13 / 17
馬德里1 冠軍F 第三輪NF 冠軍F 冠軍F 第二輪MD 冠軍F 冠軍N 冠軍F 冠軍N 冠軍D 冠軍F 冠軍N 冠軍N 冠軍M 冠軍D 冠軍N 八強N 冠軍D 15 / 18
羅馬 第一輪F 亞軍F 第二輪F 冠軍N 冠軍N 冠軍N 冠軍D 冠軍N 冠軍N 冠軍D 冠軍N 冠軍N 冠軍D 冠軍D 冠軍M 亞軍D 冠軍N 冠軍N 14 / 18
加拿大 第一輪F 四強F 冠軍F 冠軍N 冠軍F 冠軍D 冠軍N 冠軍M 冠軍M 冠軍D 冠軍D 冠軍N 亞軍F 冠軍M 冠軍D 亞軍F 冠軍N 冠軍N 14 / 18
辛辛那提 第一輪F 第二輪F 第一輪FN 冠軍F 八強NM 冠軍F 冠軍M 冠軍F 冠軍F 冠軍M 冠軍F 冠軍N 冠軍F 冠軍F 亞軍M 八強N 冠軍D 四強D 11 / 18
上海2 八強F 四強F 第二輪N 冠軍N 冠軍F 亞軍F 冠軍M 亞軍N 冠軍M 冠軍M 冠軍D 冠軍D 冠軍F 冠軍D 冠軍M 冠軍F 冠軍D 八強FD 12 / 18
巴黎 八強F 八強F 缺席 第三輪D 第三輪M 亞軍N 八強NF 冠軍D 四強F 冠軍F 第三輪M 冠軍D 冠軍D 冠軍D 冠軍M 八強N 亞軍D 冠軍D 7 / 17
年終總決賽 四強F 冠軍F 冠軍F 亞軍F 冠軍F 冠軍F 冠軍D 四強F 冠軍F 冠軍F 冠軍D 冠軍D 冠軍D 冠軍D 冠軍M 四強F 亞軍D 四強F 12 / 18

12008年以前為漢堡大師賽馬德里大師賽(紅土賽場)2009年至今。
22001年以前為斯圖加特公開賽,2002年—2008年硬地場馬德里大師賽,2009年起移師上海成為上海大師賽

賽季頂尖記錄

四大滿貫,奧運會,九個ATP1000大師賽,以及年終總決賽等15個大賽成為了男子網壇的最高榮譽象徵。儘管在男子單打項目裏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球員能夠完成囊括15項賽事的冠軍的偉業,但在雙打賽場上,已經有加拿大球員丹尼爾·內斯特和美國的鮑伯·布萊恩、麥克·布萊恩兩兄弟完成了這一壯舉。四巨頭裏面有三人至少缺少15個大賽中的三個大賽,才能完成獲得15個大賽冠軍的壯舉。歷史上奪得最多冠軍的是安德烈·阿加西,他在退役之前已經拿到了15個當中的13個冠軍,他也是網球公開化年代以來第一個完成職業金滿貫的男子球員。運動畫刊甚至將這一壯舉稱之為「職業超級全滿貫」。[89]喬科維奇在2018年得到辛辛那提大師賽冠軍之後,目前只缺少奧運會金牌,便能追隨阿格西得到職業超級全滿貫。儘管納達爾已經完成了職業金滿貫,但還缺少年終賽冠軍、邁阿密以及巴黎大師賽的冠軍;費德勒儘管完成了全滿貫夢想,但還缺少一枚重量頗重的奧運會金牌,以及蒙特卡洛和羅馬兩項紅土大師賽冠軍;至於穆雷則是四人之中唯一還未在四大滿貫賽均曾奪冠的球員。

四大滿貫賽 奧運會 大師杯及1000大師賽 年終賽 完成率
澳網法網溫網美網
印第安

邁阿密

蒙卡

馬德里1

羅馬

加拿大

辛辛那提

上海2

巴黎
羅傑·費德勒 冠軍
(6)
冠軍
(1)
冠軍
(8)*
冠軍
(5)*
銀牌
(1)
冠軍
(5)*
冠軍
(4)
亞軍
(4)
冠軍
(6)
亞軍
(4)
冠軍
(2)
冠軍
(7)*
冠軍
(3)
冠軍
(1)
冠軍
(6)*
12 / 15
拉斐爾·納達爾 冠軍
(1)
冠軍
(12)*
冠軍
(2)
冠軍
(4)
金牌
(1)
冠軍
(3)
亞軍
(5)
冠軍
(11)*
冠軍
(5)*
冠軍
(9)*
冠軍
(5)
冠軍
(1)
冠軍
(1)
亞軍
(1)
亞軍
(2)
12 / 15
諾瓦克·喬科維奇 冠軍
(8)*
冠軍
(1)
冠軍
(5)
冠軍
(3)
銅牌
(1)
冠軍
(5)*
冠軍
(6)*
冠軍
(2)
冠軍
(3)
冠軍
(4)
冠軍
(4)
冠軍
(1)
冠軍
(4)*
冠軍
(5)*
冠軍
(5)
14 / 15
安迪·穆雷 亞軍
(5)*
亞軍
(1)
冠軍
(2)
冠軍
(1)
金牌
(2)*
亞軍
(1)
冠軍
(2)
四強
(3)
冠軍
(1)
冠軍
(1)
冠軍
(3)
冠軍
(2)
冠軍
(4)
冠軍
(1)
冠軍
(1)
11 / 15

12008年以前為漢堡大師賽(費德勒獲得4座冠軍,納達爾獲得1座冠軍),2009年起移師馬德里大師賽(紅土賽場)至今。
22001年以前為斯圖加特公開賽,2002年—2008年硬地場馬德里大師賽(費德勒、納達爾、穆雷各獲得1座冠軍),2009年起移師上海成為上海大師賽
*網球公開化年代以來的記錄。

四巨頭VS其他球員

2005年起至今,四巨頭總共獲得了50個大滿貫冠軍,其他獲得大滿貫冠軍的球員有馬拉特·薩芬胡安·馬丁·德爾波特羅斯坦·瓦林卡馬林·契利奇[多米尼克.蒂姆]等。從2005年的溫布頓開始到2018年美網為止,四人在大滿貫對陣其他球員的記錄為880勝84負,勝率高達91.3%。[90]截至目前為止,除了四巨頭成員之外,只有五個球員能在同一個大滿貫中連續擊敗四巨頭中的其中兩個,列表如下:

球員 (種子) 賽事 輪次 四巨頭 (種子) 勝方比分 最終成績
馬拉特·薩芬 (4) 2005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第一輪 諾瓦克·喬科維奇 6–0, 6–2, 6–1 冠軍
四強 羅傑·費德勒 (1) 5–7, 6–4, 5–7, 7–66, 9–7
若-威爾弗里德·特松加 2008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第一輪 安迪·穆雷 (9) 7–5, 6–4, 0–6, 7–65 亞軍(決賽負於喬科維奇)
四強 拉斐爾·納達爾 (2) 6–2, 6–3, 6–2
胡安·馬丁·德爾波特羅 (6) 2009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四強 拉斐爾·納達爾 (3) 6–2, 6–2, 6–2 冠軍
決賽 羅傑·費德勒 (1) 3–6, 7–65, 4–6, 7–64, 6–2
托馬什·伯蒂奇 (12) 2010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八強 羅傑·費德勒 (1) 6–4, 3–6, 6–1, 6–4 亞軍(決賽負於納達爾)
四強 諾瓦克·喬科維奇 (3) 6–3, 7–69, 6–3
斯坦·瓦林卡 (8) 2014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八強 諾瓦克·喬科維奇 (2) 2–6, 6–4, 6–2, 3–6, 9–7 冠軍
決賽 拉斐爾·納達爾 (1) 6–3, 6–2, 3–6, 6–3
斯坦·瓦林卡 (8) 201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八強 羅傑·費德勒 (2) 6–4, 6–3, 7–64 冠軍
決賽 諾瓦克·喬科維奇 (1) 4–6, 6–4, 6–3, 6–4

在四人的職業生涯中,只有18位球員在與四巨頭比賽中贏下至少一場。只有11位球員對戰四巨頭的總勝場數達到了10場或10場以上,且沒有任何一個球員在對戰四位巨頭的時候出現占優的情況。

頂級賽事冠軍頭銜:2008年至今

大滿貫1000大師賽年終總決賽奧運會總計
諾瓦克·喬科維奇 17 / 48 32 / 95 5 / 11 0 / 3 54 / 157 (34.4%)
拉斐爾·納達爾 16 / 44 26 / 86 0 / 7 1 / 2 43 / 139 (30.9%)
羅傑·費德勒 8 / 45 14 / 76 2 / 11 0 / 2 24 / 134 (17.9%)
安迪·穆雷 3 / 40 14 / 78 1 / 8 2 / 3 20 / 129 (15.5%)
總計 44 / 49[a] 86 / 108 8 / 12[b] 3 / 3[c] 141 / 172 (82.0%)

a 德爾波特羅贏得了2009年美網;瓦林卡贏得了2014年澳網,2015年法網與2016年美網;契利奇贏得了2014年美網。
b 達維登科贏得了2009年年終總決賽冠軍;迪米特洛夫贏得了2017年年終總決賽冠軍;亞歷山大·茲維列夫贏得了2018年年終總決賽冠軍;西西帕斯贏得了2019年年終總決賽冠軍。
c 喬科維奇贏得了2008年奧運會銅牌;費德勒贏得了2012年奧運會銀牌。

生涯頂級賽事冠軍頭銜

大滿貫1000大師賽年終總決賽奧運會總計
諾瓦克·喬科維奇 17 / 60 34 / 113 5 / 12 0 / 3 56 / 188 (29.8%)
拉斐爾·納達爾 19 / 58 35 / 116 0 / 9 1 / 2 55 / 185 (29.7%)
羅傑·費德勒 20 / 79 28 / 137 6 / 17 0 / 5 54 / 238 (22.7%)
安迪·穆雷 3 / 48 14 / 96 1 / 8 2 / 3 20 / 155 (12.9%)
總計 59 / 83 111 / 173 12 / 18 3 / 5 185 / 279 (66.3%)

大滿貫成績對比

2005—2010

2005年以前,喬科維奇和穆雷還未真正在大滿貫賽場上活躍,而納達爾則在2003年到2004年間打了4場比賽,最好的成績是2003年溫網第三輪和2004年澳網的第三輪。而費德勒從1999年開始征戰大滿貫,並在2003年溫網和2004年澳網溫網美網拿到了冠軍。

費納時期 統治時期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賽事澳網法網溫網美網澳網法網溫網美網澳網法網溫網美網澳網法網溫網美網澳網法網溫網美網澳網法網溫網美網
羅傑·費德勒 四強 四強N 冠軍 冠軍 冠軍 亞軍N 冠軍N 冠軍 冠軍D 亞軍N 冠軍N 冠軍D 四強D 亞軍N 亞軍N 冠軍DM 亞軍N 冠軍 冠軍 亞軍D 冠軍M 八強 八強 四強D
拉斐爾·納達爾 第四輪 冠軍F 第二輪 第三輪 缺席 冠軍DF 亞軍F 八強 八強M 冠軍DF 亞軍DF 第四輪 四強 冠軍DF 冠軍F 四強M 冠軍F 第四輪 缺席 四強 八強M 冠軍 冠軍M 冠軍D
諾瓦克·喬科維奇 第一輪 第二輪 第三輪 第三輪 第一輪 八強N 第四輪 第三輪 第四輪F 四強N 四強N 亞軍F 冠軍F 四強N 第二輪 四強F 八強 第三輪 八強 四強F 八強 八強 四強 亞軍FN
安迪·穆雷 缺席 缺席 第三輪 第二輪 第一輪 第一輪 第四輪 第四輪 第四輪N 缺席 缺席 第三輪 第三輪 第三輪 八強N 亞軍NF 第四輪 八強 四強 第四輪 亞軍NF 第四輪 四強N 第三輪

2011—2016

統治時期 後四巨頭時期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賽事澳網法網溫網美網澳網法網溫網美網澳網法網溫網美網澳網法網溫網美網澳網法網溫網美網澳網法網溫網美網
羅傑·費德勒 四強D 亞軍DN 八強 四強D 四強N 四強D 冠軍DM 八強 四強M 八強 第二輪 第四輪 四強N 第四輪 亞軍D 四強 第三輪 八強 亞軍MD 亞軍D 四強D 缺席 四強 缺席
拉斐爾·納達爾 八強 冠軍MF 亞軍MD 亞軍MD 亞軍FD 冠軍D 第二輪 缺席 缺席 冠軍D 第一輪 冠軍D 亞軍F 冠軍D 第四輪 缺席 八強 八強D 第二輪 第三輪 第一輪 第三輪 缺席 第四輪
諾瓦克·喬科維奇 冠軍FM 四強F 冠軍N 冠軍FN 冠軍MN 亞軍FN 四強F 亞軍M 冠軍M 四強N 亞軍M 亞軍N 八強 亞軍N 冠軍F 四強M 冠軍M 亞軍NM 冠軍F 冠軍F 冠軍FM 冠軍M 第三輪 亞軍
安迪·穆雷 亞軍D 四強N 四強N 四強N 四強D 八強 亞軍F 冠軍D 亞軍FD 缺席 冠軍D 八強 八強F 四強N 八強 八強D 亞軍D 四強D 四強F 第四輪 亞軍D 亞軍D 冠軍 八強

2017至今

後四巨頭時期
2017 2018 2019 2020
賽事澳網法網溫網美網澳網法網溫網美網澳網法網溫網美網澳網法網溫網美網
羅傑·費德勒 冠軍N 缺席 冠軍 八強 冠軍 缺席 八強 第四輪 第四輪 四強N 亞軍ND 八強 四強D
拉斐爾·納達爾 亞軍F 冠軍 第四輪 冠軍 八強 冠軍 四強D 四強 亞軍D 冠軍F 四強F 冠軍 八強
諾瓦克·喬科維奇 第二輪 八強 八強 缺席 第四輪 八強 冠軍N 冠軍 冠軍N 四強 冠軍F 第四輪 冠軍F
安迪·穆雷 第四輪 四強 八強 缺席 缺席 缺席 缺席 第二輪 第一輪 缺席 缺席 缺席 缺席

D 指該球員在本此比賽遇到喬科維奇。
F指該球員在本次比賽遇到費德勒。
M指該球員在本次比賽遇到穆雷。
N指該球員在本次比賽遇到納達爾。

世界排名

從2008年9月8日到2013年1月28日,四巨頭幾乎牢牢佔據世界前四的位置,期間只有胡安·馬丁·德爾波特羅(3周)和羅賓·索德林(13周)曾短暫擠下穆雷闖進前四。然而隨著納達爾因傷缺席了2012年美網與2013年澳網,世界第四的位置被大衛·費雷爾取代之後,這段長達四年多的壟斷也因而終止。隨後費德勒也因為背傷影響成績而跌出了世界前四,使大衛·費雷爾得以在2013年法網後維持在世界前四直至年終。[註 3]

四人都曾經登上世界第一,並自2004年2月起壟斷世界第一至今。費德勒在2004年拿到澳網冠軍後首次登上球王寶座,隨後蟬聯世界第一長達史上最長的237周;納達爾則在連續三年年終排名第二後,靠著2008年夏季奧運會奪得金牌一舉超越費德勒,首次登頂成為新任球王。[99]喬科維奇在贏得2011年溫網冠軍登頂世界第一以前,已經連續被費納壓在身後,當了四年年終世界第三。直到2011年賽季,喬科維奇全面爆發,連奪五項大師賽以及三項大滿貫冠軍,從而將世界第一的位置保持到2012年溫網之後。喬科維奇溫網衛冕失利,費德勒奪得了其職業生涯第七個溫布頓冠軍,追平了桑普拉斯的紀錄的同時,也取代了喬科維奇的位置再一次奪回了世界第一,并將球王寶座時間拉長至302周,成為了網球公開化年代以來世界第一在位時間最長的男子球員。[100]美網之後,喬科維奇連奪上海大師賽、中國公開賽以及年終總決賽冠軍之後,再次奪回了世界第一的頭銜。2013年賽季,喬科維奇在澳網完成三連冠的成就之後,世界第一位置看似無人可撼動,但隨著納達爾強勢回歸,在連奪各項紅土、硬地等大師賽與大滿貫冠軍之後,排名積分已經非常接近喬科維奇,儘管接下來的比賽喬科維奇表現亮眼,在美網後連奪中國公開賽上海大師賽巴黎大師賽以及年終總決賽冠軍,仍將世界第一的位置交棒給納達爾。2014年賽季,喬科維奇雖然在澳網八強止步,但之後奪得印第安維爾斯、邁阿密、羅馬與溫網冠軍,又一次奪回了世界第一的頭銜。2016年賽季,穆雷連續闖進澳網、法網與溫網決賽,並贏得生涯第二座溫網冠軍後,又接連贏得了奧運金牌以及上海大師賽巴黎大師賽冠軍,出色的表現也使他成功在巴黎大師賽後取代喬科維奇成為新任球王。

截止到2013年9月8日,四巨頭在Top4位置的表現:

  • 從2005年7月25日起,前兩名的位置被費納兩人壟斷至2010年8月,歷經將近5年的時間。
  • 從2007年8月13日起,前三名的位置被費納喬三人壟斷至2010年,中間歷經近3年的時間(穆雷在短暫時間曾經衝進第2名)。
  • 從2008年9月8日到2013年1月28日,除了中間16周的時間有別的球員闖進前四,剩餘的時間前四名的位置被四人牢牢佔據。

年終排名

四巨頭形成前期 統治時期 後四巨頭時期
年終排名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羅傑·費德勒 2 1 1 1 1 2 1 2 3 2 6 2 3 16 2 3 3
拉斐爾·納達爾 49 51 2 2 2 1 2 1 2 4 1 3 5 9 1 2 1
諾瓦克·喬科維奇 679 186 78 16 3 3 3 3 1 1 2 1 1 2 12 1 2
安迪·穆雷 540 411 63 17 11 4 4 4 4 3 4 6 2 1 16 240 126

地位認可

其他頂尖球員,包括大衛·費雷爾托馬什·伯蒂奇特松加、以及安迪·羅迪克等球員曾經均表示過四巨頭對球壇的統治讓他們在面對四人的時候都有很大的挑戰。[101][102][103]費雷爾曾經說過:

很多已經退役的球員,包括比約恩·博格安德烈·阿加西皮特·桑普拉斯戈蘭·伊萬尼塞維奇等在這個觀點中也表達了他們的個人想法。 [104][105][106][107][108]201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比賽期間,11屆大滿貫冠軍得主比約恩·博格表示:

「三巨頭」

有些網球評論員,甚至於穆雷本身[109]都曾把現今男子網壇形容為“三巨頭”或是“三國鼎立”的局面[110],認為以穆雷的實力更應該排在其他三巨頭之後[111][112],但又優於第二梯度的球員的位置。穆雷對戰其他三巨頭的成績是較不理想的29勝56敗。從2008年9月到2013年1月,穆雷是四巨頭裏面唯一一個曾經掉出世界前四的球員。但從2008年到2013年之間,穆雷拿到了九個大師賽的冠軍,2011年到2012年連續五個大滿貫四強,2012年倫敦奧運會金牌得主,2012年到2013年四次進入大滿貫決賽,最後成功摘得2012年美網及2013年溫網冠軍。媒體及評論員認為,以這樣的斐然成績并名列世界第二的成績,已足以讓穆雷成為四巨頭的一份子。[113][114] 之後在2016年澳網、法網得到亞軍,拿下溫網冠軍、奧運金牌和年終賽冠軍,終於成功在2016年登上世界第一,才讓許多人認同莫瑞為四巨頭之一。[115]

「五巨頭」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現今男子網壇應該被視為「五巨頭」的局面,曾被提名作為四巨頭之外的第五人選包括胡安·馬丁·德爾波特羅[116]馬林·契利奇[117]斯坦·瓦林卡[118],其中瓦林卡更是除了四巨頭以外的現役球員中唯一能贏得一座以上大滿貫冠軍的球員,分別在2014年澳網先後擊敗喬科維奇與納達爾、2015年法網先後擊敗費德勒與喬科維奇、2016年美網擊敗喬科維奇,與穆雷同樣擁有三座大滿貫冠軍。然而,瓦林卡本身不認為自己的成績足以與四巨頭相提並論,並表示四巨頭「遠遠領先」他。[119][120]

比較穆雷與上述曾被提名的三人的生涯成績如下:

大滿貫冠軍1000大師賽冠軍500賽冠軍250賽冠軍年終總決賽冠軍奧運會勝–負最高排名
安迪·穆雷 3 14 9 16 1 金牌(2) 662–189 (77.8%) 1
斯坦·瓦林卡 3 1 3 9 0 第二輪(1) 481–277 (63.5%) 3
胡安·馬丁·德爾波特羅 1 1 9 11 0 銀牌(1) 427–167 (71.9%) 3
馬林·契利奇 1 1 2 14 0 第三輪(1) 473–246 (65.8%) 3

黃金時期

很多人認為當下四巨頭很好地闡釋了男子網壇為何處於“黃金時期”,因為從2010年起,四人所奉獻的比賽無論從深度、競技體育、球賽質量來說都是任何時候無法比擬的,甚至包括非常有名的網壇前輩格拉芙約翰·麥肯羅。很多人將這一時期四巨頭的表現與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四巨頭」:比約恩·博格吉米·康諾斯約翰·麥肯羅以及伊萬·倫德爾相提並論。 [121][122][123][124]

與此同時,同為被外界認為是四巨頭成員的喬科維奇與費德勒卻表達不同的觀點,喬科維奇認可了四巨頭的表現配得上“黃金時期”,而費德勒則持懷疑的態度。

把四巨頭在大滿貫及巡迴賽上奪得的冠軍總數與上文提到的「博格/康諾斯/麥肯羅/倫德爾」和「艾德伯格/貝克/桑普拉斯/阿加西」兩組頂尖球員做一個對比,我們更能夠在微觀對比中將事情的本質看透。下面表格中,三組選手的數據顯示,無論在大滿貫或大師賽系列的冠軍數量上,四巨頭都已經大幅超越了兩組其他年代球員的數量。

大滿貫大師賽系列年終總決賽統計
羅傑·費德勒 + 拉斐爾·納達爾 + 諾瓦克·喬科維奇 + 安迪·穆雷 59 111 12 182
比約恩·博格 + 吉米·康諾斯 + 約翰·麥肯羅 + 伊萬·倫德爾 34 73 11 118
斯特凡·艾德伯格 + 鮑里斯·貝克 + 安德烈·阿加西 + 皮特·桑普拉斯 34 46 10 90

四人風格對比

費德勒

费德勒早年[126]是一位以發球上網型[127]為主的球員,早年的成績並不太突出。直至在2001年溫網第四輪中,一鳴驚人地击败前球王桑普拉斯令大眾關注。2003年溫網中更以發球上網打法首奪男單錦標。

由於他具有良好的底線相持、預判、接發球、截擊、切球上網等獨特的打法技術,以及協調性、平衡感、搶七能力和高心理素質等等特性,在2003年大師盃前夕,他決心改以底線進攻型打法直至現在,奠定他在男子網球壇霸主地位[128]

費達拿為現今全面型球員的代表,也是被公認為能適合任何場地、任何比賽節奏、任何類型球手的球員[129],不管發球上網還是底線抽球皆有一流的水準,所以他在草地、硬地擁有超然的成績,因而創造溫網和美網的男單五連冠紀錄;他在紅土球場亦有一流的水準,故因此拿到一屆法網冠軍及連四屆法網的亞軍,及多個ATP紅土賽事的男單冠軍。

納達爾

納達爾是一名防禦型底線型球員,他擅于利用強而有力的上旋球、快速移動的腳步和堅強的意志力,持續來回壓迫對手,迫使對方失誤[130]。他在場上眾所皆知的運動能力和速度,也讓他的防禦能力相當強大[131],常能在防守中反击給對手,打出制勝球。他还精於放小球。这种建立在他渾重的旋转击球之上的近网球,能迫使對手移出場外,因此經常能成功得分[132],另外由於紅土球場的特性,可以施展滑步來救球[133],基於以上性質,因此他能在法國公開賽,創造十年內奪下九座冠軍的紀錄。雖然他是一位底線型球員,仍被許多評論員(包括約翰·麥肯羅)認為是優秀的截擊者,所以他能在溫布頓草地上五度闖入決賽,並拿下兩屆冠軍。2009年后,不少观察家认为他的上網技術更加精進了。

喬科維奇

喬科維奇是較偏重於底線攻擊打法的球員,在他的生涯早期具有攻擊性的[134],他最大的優勢是他的抽球、發球和防守能力。他是一貫的運用雙手握拍,為他較常運用的反手抽球[135]。他有相當快的球速,他的發球是他的一種主要武器,藉此贏得了許多輕鬆的分數,他的一發是典型的平擊球,但他的二發偏向於常運用切球。他發球前有一致的節奏,隱蔽性很高的反拍下旋小球。然而,他過度使用小球時也容易造成非受迫性失誤[136]

穆雷

一般認為,穆雷是傳統的底線防守型球員[137],底線來回抽球不但具有攻擊力且失誤少,對來球的預判和反應能力相當高。能通過球的速度在攻防之間實現自由轉換,因此往往能在底線防守位置附近擊出制勝分。另外,他也是被公認為在巡迴賽場上,雙手反拍的代表人物之一,強勁抽球極具爆發力 [138]

相較於其他三位四巨頭,穆雷在底線防禦型球員通常較擅長的紅土球場的成績較不突出,在紅土球場上的戰績也不如於硬地、草地球場般出色。

比較

四巨頭在早期的打球風格上,以傳統分類劃分,費德勒一人是偏發球上網、全面打法型球員,另外三位則可以歸類到偏底線型一方。特別是納達爾在底線的快速移動能力,讓他在球場上的防守處於天衣無縫的境界,但也因此換來膝蓋經常受傷的結果。而喬科維奇以強大的身體柔韌度同樣在防守方面做的相當出色。與喬科維奇同時期出道的穆雷,防守能力和球風和喬科維奇都頗為相似,因此在比賽中往往有多拍的回合,兩人在底線的纏鬥讓比賽變得較為單一,精彩的程度比起費納稍遜一籌。費納兩人的比賽之所以精彩,是因為費德勒全面型的進攻性打法以及隨時上網截擊,和納達爾底線型奔跑,上旋球的壓制形成鮮明的對比(且納達爾亦會運用上網截擊的策略及成功率高),在整場比賽中不會有大量的多拍回合,雙方互有壓制與各項技術的展現,因此相較而言,費納的比賽更加有觀賞性[139]

隨著後期四人的風格開始成熟并尋求轉變,費德勒依舊時有發球上網,喬科維奇更具備攻防合一;而近幾年來納達爾除了壟斷法網之外,在澳網溫網美網均斬獲至少一個冠軍頭銜,也漸漸擺脫了只會打紅土的稱號。最近幾年由於傷病退出多站比賽,修養期間納達爾改善了發球環節,讓自己變得更具進攻性,復出之後攜帶硬地賽事15連勝強勢奪得美網冠軍。而喬科維奇也逐漸向全面型選手靠攏,之前一直為人所詬病的網前技術和高壓扣球,在中網上海都有看到改善的表現,於中網期間,喬科維奇也搭檔斯坦·瓦夫林卡打雙打,意圖改善自己的網前技術。

四人之間的關係

四巨頭來自四個不同的國家,職業早期除了喬科維奇和穆雷因為經常在一起訓練而成為好朋友。費德勒和納達爾因為2004年第一次交鋒以來成為纏鬥多年的競爭對手,雙方一開始談不上有什麽友誼接觸,但兩人在職業賽場上的惺惺相惜一直為媒體、網球專家和球迷津津樂道,雙方後產生深厚友誼。由於在職業賽場的越漸激烈的競爭與廝殺,當事人及他們的家人經常在媒體面前談到各自與其他四巨頭成員的關係,媒體與網壇人士亦對四巨頭間的關係也多有不同解讀。

喬科維奇

2012年,喬科維奇在打進美網四強之後,面對媒體的追問,塞爾維亞人直言四人之間沒法成為朋友,[140]現階段他只能將他們視為可敬的對手,彼此之間互相欣賞,互相尊重,未來退役的時候也許可以相聚取樂,但目前他們是對手。

無獨有偶,喬科維奇的家人尤其他爸爸曾經多次在媒體面前炮轟四巨頭其他三位成員,人前人後做法兩面,直接批評納達爾如果是納達爾贏球,那麼兩人就是好朋友,如果是喬科維奇贏球,那麼兩人就不再是朋友,直言對方這根本不是體育精神。2008年,喬科維奇奪得大滿貫首冠之後,由於喬是在四強賽中將費德勒打敗,他的媽媽隨即對媒體發表了“國王已死,新王當立”的論斷,隨即遭來費德勒的不滿。[141]幾年之後,喬恩再次在媒體面前批評費德勒,認為他作為職業球員地位當之無愧,但在做人面前缺乏情商,喬恩說當時費德勒攻擊了諾瓦克,認為他是將來的繼承人,因而以各種方式羞辱喬科維奇。[141]

喬恩此番言論隨即遭到各家球迷的不滿,包含喬科維奇的球迷也認為,喬恩此舉一得罪就得罪三家,完全無視他的兒子多年在網壇建立起來的情誼與體育社交。針對此,喬科維奇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因為父親這樣的言論表示抱歉,但也同時闡明這是他父親自己的意見,他沒有權利對此負責。[142]

納達爾

針對喬科維奇爸爸的言論,納達爾也毫不示弱,直接嗆喬恩,“如果他(喬恩)認為喬科維奇跟我是什麽樣的關係,不如直接去問問他兒子。”,並強調他和喬科維奇一直以來都是好朋友,認為他應該先問問他兒子的意見。[143]

費納兩人的關係不管怎麼樣都一直被球迷和媒體津津樂道。在早期兩人對壘的年代,納達爾受費德勒壓著一直未能登頂世界第一,直到2008年奧運會之後,納達爾取代費德勒成為新的世界第一,在當年美網的媒體發佈會中,在當時記者問到他與費德勒之間的關係,納達爾回應,他們之間也許只是普通關係,認為自己的好朋友是五歲開始就認識,並住在馬略卡島的人。由於他們在賽場的激烈競爭,某些媒體也直接解讀為兩人的關係確實只是一般。[144]

後期,由於兩人的競爭有第三人插足,雙方的競爭沒有像之前那麼激烈,同時隨著兩人年齡等增加及傷病不斷,兩人的交手也越來越少,雙方的友誼卻比過往還認為更親近;不過納達爾亦開始轉變態度,但也曾經在2012年澳網期間公開批評過費德勒對於球員的福利默不作聲、事不關己。但隨後他又公開向費德勒道歉,不應該當著多人的面前不留情面給費德勒,應該在更衣室裏解決更妥當,也獲得費德勒的大方諒解。[145][146]

費德勒

而費德勒在面對媒體提問關於納達爾這個老對手的時候,檯面上都強調他跟納達爾之間是好朋友。[147][148]談到之前納達爾因為球員利益的問題,納達爾批評他默不作聲,費德勒也大方回應爭議,並向納達爾喊話沒有必要道歉。[149][150]

穆雷

2007年到2010年之間,費納兩人壟斷網壇,喬科維奇世界第三維持四年,而穆雷則一直位居第四位。2009年穆雷曾經一度超越喬科維奇來到世界第三的位置,期間喬科維奇公開批評ATP的排名系統不公正。隨後穆雷予以反擊,認為喬科維奇只是在沒事找事,並肯定自己這一段時間以來的表現確實要比喬科維奇好,世界第三當之無愧。[151]

隨著兩人沿著不同的職業軌跡發展,尤其喬科維奇2011年奪得三大滿貫冠軍,並登頂世界第一,喬科維奇與穆雷兩人的關係再次出現微妙的變化。喬科維奇打破費納壟斷並艱難登頂世界第一,開始往超一流選手靠攏,而穆雷多年來在大滿貫的表現差強人意,開始于其他三人有了差距。媒體也一直認為穆雷在四巨頭的位置明顯墊底,也認為穆雷在四巨頭徒有虛名。[152]兩人在談到彼此之間的關係時,步調一致認為兩人的關係已經大不如前。[153][154]

對戰總匯

四巨頭中兩兩之間的對決被認為是網球史上最偉大的對決之一。[155][156][157][158]在四人彼此之間,他們總共奉獻了227場比賽,其中69場來自大滿貫賽場,69場大滿貫對決中有32場決賽,30場準決賽,比任何其他四人一組的球員還要多。

H2H總紀錄

以下表格數據截止至2020年2月2日。

納達爾 喬科維奇 費德勒 穆雷全部 勝出率 %
諾瓦克·喬科維奇 29–26 27–23 25–11 81–60 57.4%
拉斐爾·納達爾 26–29 24–16 17–7 67–52 56.3%
羅傑·費德勒 16–24 23–27 14–11 53–62 46.1%
安迪·穆雷 7–17 11–25 11–14 29–56 34.1%

大滿貫H2H紀錄

納達爾 喬科維奇 費德勒 穆雷全部 勝出率 %
拉斐爾·納達爾 9–6 10–4 7–2 26–12 68.4%
諾瓦克·喬科維奇 6–9 10–6 8–2 24–17 58.5%
羅傑·費德勒 4–10 6–10 5–1 15–21 41.7%
安迪·穆雷 2–7 2–8 1–5 5–20 20.0%

費德勒VS納達爾

費德勒和納達爾的對戰被譽為是網壇最經典的對決之一。[159][160][161]雙方曾在2005年7月到2010年1月長期佔據Top2的位置,中間僅穆雷曾短暫於2009年8月17至同年9月13日之間擠下納達爾成為世界第二。[162]兩人是唯一一對連續四年位居Top2的球員。從2004年2月起,費德勒展開了他連續237周世界第一的職業生涯,而比費德勒年輕五歲的納達爾則從2005年7月起直到2008年8月超越費德勒成為新任球王為止,創下連續160周排名世界第二的紀錄。[163]

截止目前,納達爾以23比15的戰績勝於費德勒,在38場比賽中有15場發生在納達爾最擅長的紅土場上。[164]在室外硬地中,納達爾以8比6領先對手,紅土場地更是來到懸殊的13比2;而在草地球場和室內硬地,則是費德勒優於納達爾,草地球場戰績為2比1,室內硬地則為5比1。[164]由於巡迴賽的籤表是按照種子排位排序,因此高達24場的比賽發生在決賽,其中九次大滿貫決賽是公開化年代以來的最高紀錄。[164]從2006年到2008年,他們連續三年在法網和溫網的決賽相遇,其中納達爾贏得全部法網的比賽,三次溫網則拿到了一次。另外在2009年的澳網決賽和2011年的法網決賽,兩場比賽均被納達爾贏得。[164]九場大滿貫決賽中有四場打到了五盤才分出勝負(分別是2007年、2008年的溫網、2009年的澳網與2017年的澳網)。[165][166][167]38場比賽中有13場打到了決勝盤才分出勝負。另外,他們還在19場大師賽決賽中相遇(僅次於納達爾對戰喬科維奇的27場),其中兩人在2006年羅馬大師賽決賽長達5小時5分鐘的鏖戰更創下大師賽史上第二長的決賽時長。[164]

喬科維奇VS費德勒

喬科維奇與費德勒的對戰高達47次,喬科維奇以25比22的戰績勝於費德勒,對戰次數排在網球公開化年代以來第二名。[168]喬科維奇在室內硬地以6比4領先,草地球場則以2比1領先;兩人在室外硬地與紅土球場分別以13比13、4比4戰績持平。雙方的對戰是大滿貫歷史上最激烈的競爭,兩人在大滿貫賽場上相遇了15次,其中包括10場準決賽與4場決賽。[168]喬科維奇是唯一一個除了納達爾與德爾波特羅之外能在大滿貫賽場上戰勝費德勒兩次以上的球員,也是除了納達爾和穆雷之外唯一一個對陣費德勒勝賽數達到兩位數的球員。[168]喬科維奇是現役三名球員其中一名(另外兩位分別為納達爾和特松加)能在大滿貫賽場上直落三盤打敗費德勒的球員(分別是2008年澳網,2011年澳網和2012年法網),而且是唯一一名球員能在三次大滿貫中完成這一壯舉的人。另外,47場比賽中有18場打到決勝盤才分出勝負。[168]

喬科維奇VS納達爾

喬科維奇與納達爾兩人的對戰高達54次,排在網球公開化年代以來第一位,[169]喬科維奇以28—26的戰績領先於納達爾,其中納達爾在紅土球場17比7領先喬科維奇,但硬地球場上則是喬科維奇占優,分別在室內硬地與室外硬地以4比2、15比5領先納達爾;草地球場兩人以2比2持平。ATP世界巡迴賽官網把雙方的對戰列為過去10年來第3大對戰。喬科維奇是唯一在對陣納達爾能贏下20場比賽以上的球員,也是迄今唯一能兩度七連勝納達爾的人。雙方曾在2011年3月到2013年4月連續11場比賽在決賽相遇。2011年溫布頓錦標賽,喬科維奇以3比1的比分首度在大滿貫賽場上打敗納達爾,成為繼費德勒以後第二個能在大滿貫擊敗納達爾的球員。同年9月,喬科維奇再次以3比1的比分在美網決賽打敗納達爾,拿到了本賽季第三個大滿貫冠軍、職業生涯第四個大滿貫冠軍,成為繼費德勒以後第二個能在不同的大滿貫賽場上擊敗納達爾的人。2012年澳網決賽,喬科維奇在長達5小時53分鐘的五盤大戰後擊敗納達爾,成為第一個能七連勝納達爾的球員,納達爾則成為第一個連續在三個大滿貫決賽輸球的球員,而這場比賽也使兩人締造了大滿貫史上最長的決賽時長。[169][170]2012年蒙地卡羅大師賽,納達爾擊敗喬科維奇,結束對戰七連敗,並在接下來的羅馬大師賽與法國網球公開賽等紅土場地決賽上接連復仇成功。[169]2012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喬科維奇首次闖進法網決賽,但決賽以1比3不敵六屆賽會冠軍納達爾,無緣完成跨年度全滿貫的偉業。而納達爾則創造了歷史,贏得了第七個法網冠軍,成為史上第一人。兩人連續四大滿貫會師決賽,是網球史上的第一次,而在四次大滿貫會師決賽,則是繼威廉姆斯姐妹以來的第二組球員。2013年蒙地卡羅大師賽,喬科維奇終止了對納達爾的三連敗,首次在此地奪冠,也終止了納達爾自2005年起在蒙地卡羅大師賽的八連霸與46連勝。[169]201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喬科維奇在八強賽以直落三首度在法網擊敗納達爾,終止了納達爾自2010年起在法網的39連勝,成為繼羅賓·索德靈後第二位能在法網擊敗納達爾的球員,同時也成為迄今唯一在四大滿貫賽均曾擊敗納達爾的球員。[169][171]

喬科維奇VS穆雷

穆雷於2013年溫網決賽中擊敗喬科維奇。

喬科維奇與穆雷一共相遇36次,喬科維奇以25比11大幅領先穆雷。其中紅土球場5比1領先,室內硬地3比1領先,室外硬地16比8領先,而草地球場則是穆雷以2比0領先喬科維奇。[172]在過往的對戰生涯中,兩人曾七次在大滿貫決賽對決,喬科維奇在2011、2013、2015與2016年四次澳網均獲得勝利,另外2016年法網決賽的勝利也使喬科維奇完成了職業全滿貫;穆雷則贏得2012年美網和2013年溫網。兩人在大師賽決賽亦對戰了10場,分別拿下了5座冠軍。[172]兩人打出了許多經典的比賽,諸如2012年時長超過五個小時的澳網準決賽、2012年倫敦奧運會準決賽等,2011年羅馬大師賽和2012年上海大師賽更分別被ATP評選為2011年與2012年的最佳對決。[173][174]隨著納達爾不斷傷退,費德勒已過了職業巔峰期,兩人也正迎來職業生涯的關鍵時期,因此外界將兩人視為未來五年內網壇最有競爭力的一對對手。[175]但隨著納達爾在2013年強勢復出,一年內奪得包括兩個大滿貫在內的10個冠軍,納達爾的競爭力不但沒有下滑,反而擠下喬科維奇,第三次重返世界第一。喬科維奇2013年的表現可圈可點,四大滿貫一個冠軍兩個亞軍一個四強,穩定的表現讓他在年末取得了22連勝,並拿到7個冠軍,2013年的主要競爭主導者仍然是喬科維奇和納達爾[176][177][178][179]

費德勒VS穆雷

2010年羅傑斯杯:穆雷 (左) 和費德勒 (右)

截止目前,費德勒和穆雷在兩人的職業對戰生涯中一共相遇了25次,費德勒以14比11領先。[180]費德勒在室內硬地以5比1領先,草地球場以2比1領先;穆雷則在室外硬地佔優勢,以9比7領先。兩人從未在紅土場上相遇。[180]費德勒贏得了兩人對戰的第一戰,然而從2006年起,費德勒在總戰績上開始落後于穆雷;[180]在決賽方面,費德勒以5比3領先,其中包含2008年美網、2010年澳網和2012年溫網三次大滿貫決賽,費德勒三戰全勝。[180]而在大師賽賽場上,穆雷以6比3領先,且兩次決賽均由穆雷獲勝。兩人在年終總決賽曾有五次交手,穆雷僅在2008年奪下第一戰勝利,[181]而費德勒則接連贏得了2009年、2010年、2012年與2014年的四場比賽。2012年溫網輸球以後,穆雷隨即在倫敦奧運會上報了一箭之仇,粉碎了對手的職業金滿貫之夢,拿到了職業生涯第一面奧運會單打金牌。[180][182]2013年澳網,雙方再一次在準決賽相遇,兩人五盤大戰,最後穆雷以3比2的比分首次在大滿貫賽場擊敗費德勒,並第三次闖進了澳網的決賽。然而在此次落敗後,費德勒接連贏得包含2014年澳網、2015年溫網在內的五場比賽,重新在對戰組合中取得優勢。近年來由於兩人先後因傷勢困擾造成表現下滑,雙方在2015年辛辛那提大師賽準決賽後,至今已逾三年無對戰紀錄。[180]

穆雷VS納達爾

截止目前,穆雷和納達爾打了24場比賽,納達爾以17比7大幅領先穆雷。納達爾在紅土球場7比2,草地球場3比0,室內硬地3比1領先穆雷;雙方在室外硬地則以4比4持平。[183]兩人在大滿貫曾有九次交手,其中包含六次準決賽與兩次半準決賽,納達爾以7比2(溫布頓3比0,法網2比0,澳網1比1以及美網1比1)的戰績勝於穆雷。[183]兩人是四巨頭中唯一尚未在大滿貫決賽交手的對戰組合。在ATP巡迴賽場的決賽中,穆雷3比1領先對手,納達爾贏得了2009年印第安維爾斯大師賽的冠軍,而穆雷則贏得了同年的鹿特丹公開賽、2011年日本公開賽以及2015年馬德里大師賽的冠軍。[184][185][186][187]2011年,從法網到美網,穆雷連續在三項大滿貫四強賽場上敗于納達爾拍下。[188]

比較巧合的是,從2008年澳洲網球公開賽2012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的賽場中,雙方的19次比賽中有16次被賽會安排在同一個半區,意味著他們可能在八強戰或四強戰中提前遭遇對手。由於2012年,納達爾減少了參賽次數,因此雙方在2012年賽季沒有交手,而本來在邁阿密大師賽的四強戰中,雙方有一次交手的機會,但隨著納達爾因傷退賽而落空。[189]2015年馬德里大師賽決賽,穆雷以直落二首次在紅土球場擊敗納達爾,終止紅土對戰的六連敗並奪下個人首座紅土大師賽冠軍。2016年馬德里大師賽兩人又於四強交手,穆雷再度以直落二擊敗納達爾晉級決賽,在紅土球場上逐漸能與納達爾抗衡。[183]

與其他球員的H2H記錄

以下表格整理了在職業賽場中截至2020年2月2日,對戰四巨頭至少各贏得一場比賽的18名球員與四巨頭之間的H2H戰績,[註 4]以及3位對戰其中三巨頭至少各贏得一場比賽且總勝數達到10場的球員H2H戰績。 [190]

球員 (最高排名) 費德勒 納達爾 喬科維奇 穆雷總計 勝率 %
多米尼克·蒂姆 (4) 5–2 5–9 4–7 2–2 16–20 44.4%
大衛·納爾班迪安 (3) 8–11 2–5 1–4 2–5 13–25 34.2%
阿諾·克萊門特 (10) 3–8 1–3 1–3 2–1 7–15 31.8%
萊頓·休伊特(1) 9–18 4–7 1–6 0–1 14–31 31.1%
尼克·基里奥斯 (13) 1–6 3–5 2–0 1–5 7–16 30.4%
马里奥·安契奇 (7) 1–6 1–4 1–3 3–2 6–15 28.6%
尼古萊·達維登科(3) 2–19 6–5 2–6 4–6 14–36 28.0%
胡安·馬丁·德爾波特羅 (3) 7–18 6–11 4–16 3–7 20–52 27.8%
費爾南多·岡薩雷斯 (5) 1–12 3–7 2–1 2–1 8–21 27.6%
安迪·羅迪克 (1) 3–21 3–7 5–4 3–8 14–40 25.9%
若-威爾弗里德·特松加 (5) 6–12 4–10 6–17 2–14 18–53 25.4%
伊萬·柳比西奇 (3) 3–13 2–7 2–7 3–4 10–31 24.4%
斯坦·瓦林卡 (3) 3–23 3–19 6–19 8–12 20–73 21.5%
托馬什·伯蒂奇 (4) 6–20 4–20 3–25 6–11 19–76 20.0%
大衛·費雷爾 (3) 0–17 6–26 5–16 6–14 17–73 18.9%
費爾南多·貝爾達斯科 (7) 0–7 3–17 4–11 3–13 10–48 17.2%
錦織圭(4) 3–8 2–11 2–16 2–9 9–44 17.0%
羅賓·索德林(4) 1–16 2–6 1–6 2–3 6–31 16.2%
馬林·契利奇 (3) 1–9 2–7 2–17 3–12 8–45 15.1%
格里戈爾·迪米特洛夫 (3) 1–7 1–12 1–9 3–8 6–36 14.3%
吉爾·西蒙 (6) 2–7 1–8 1–11 2–16 6–42 12.5%

註:顏色標誌為已退役球員。

主要對戰

四巨頭之間奉獻的150幾場的對決中,有很多場非常有名的對決。2008年溫布頓錦標賽決賽是被眾網球專家、網壇名宿和球迷奉為經典的一場大戰,[191][192][193][194]201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則成為公開化年代以來比賽時間最長的大滿貫決賽。喬科維奇在2010年和2011年的兩屆美網四強戰中連續救賽點逆轉擊敗費德勒。 [195][196]而費德勒也不遑多讓,在2011年法網半決賽,以3比1的比分擊敗了喬科維奇,終結了對手從年初澳網以來瘋狂的41連勝。[197]2012年澳網的半決賽,4小時50分鐘的五盤拉鋸戰,也被外界視為穆雷因此收穫了信心能與其他三巨頭抗衡。[198]另外,對於四巨頭來說,2012年四大滿貫都充滿了特殊的意義。年初的澳網決賽成爲了公開化年代以來用時最長的大滿貫決賽。法網見證了納達爾的七冠王,創造了新的歷史記錄。但對喬科維奇來說卻顯得相當遺憾,法網決賽敗於納達爾,讓他無法成為繼1969年羅德·拉沃之後第一位連奪四大滿貫的球員。[199]而溫布頓則見證了費德勒在此地贏得了第7冠,追平了桑普拉斯的記錄,也見證了自1938年來再一次有英國本土選手闖進該大賽的決賽。[200] 2012年美網決賽則平了賽會的最長用時,也見證了之前四巨頭中,唯一一個沒有大滿貫冠軍的穆雷奪得了其個人職業生涯的第一冠,也是自1938年以來唯一一個贏得大滿貫冠軍的英國人。[201]也是唯一一個背靠背連拿奧運冠軍和美網的人。

2007年溫網決賽

「200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男子單打決賽」,在世界第一的費德勒和世界第二的納達爾之間展開,這是雙方第四次大滿貫決賽交手。也是繼2006年溫網之後,雙方又一次對決。本場比賽,費德勒將衝擊成為繼比約恩·博格之後第一位在溫布頓五連冠的球員;而納達爾則希望成為繼博格在1980年之後第一位背靠背奪得法網和溫網的球員。

最終,費德勒在經過3小時45分鐘的五盤大戰之後,擊敗納達爾,繼博格之後,成為另一位連奪五屆溫布頓冠軍的球員。而當天博格也在1981年輸掉決賽之後第一次重回舊地,見證了這一幕的誕生,并在場表示:「希望能見證費德勒追平自己的記錄,連續第五次奪冠,對我來說沒有比這個時候回來此地更合適的了。」[202]這場比賽也僅僅是21世紀以來第三場打滿五盤的大滿貫決賽,也是溫布頓誕生以來第一次引入鷹眼技術。[203]但是賽前費納雙方對於溫網委員會的這一做法均表示反對。[204][205]

2008年溫網決賽

費德勒在第三盤中發球

「200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男子單打決賽」,再一次在世界第一的費德勒和世界第二的納達爾兩人上演,這是雙方職業生涯第六次大滿貫決賽相遇,兩人從白天戰至夜黑,經過4小時48分鐘的五盤鏖戰,[206]納達爾終於終止在此地對對手的三連敗,拿到了職業生涯第一座溫布頓冠軍,也終止了對手在此地連續了六年的統治。[207]

這是兩人在八次大滿貫決賽中用時最長的一場,用時4小時48分鐘,由於中途下雨不斷,比賽不斷地中止又繼續,進行到當地時間21點15分才正式結束。比賽從下午14點35分開始,斷斷續續進行了七個多小時的時間,這也是最後一場因為下雨而不斷推遲的比賽。[208]因為此,溫布頓官方委員會為中心球場加蓋了頂棚,使得日後的中心場的比賽再不會因為比賽而被迫拖延。[209]

2009年澳網決賽

「2009年澳洲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決賽」,繼續發生在費納兩人身上,但納達爾變成了世界第一,而費德勒是世界第二。這是雙方第七次在大滿貫決賽相遇,也是納達爾繼2008年法網和2008年溫網之後連續第三次擊敗費德勒。另外,這是納達爾第一次在硬地球場擊敗這位老對手,費德勒在硬地球場已經已經連贏九個冠軍,到此站之前還沒有輸過。通過4小時19分鐘的五盤大戰,納達爾擊敗費德勒,拿到了職業生涯第一個硬地球場的大滿貫冠軍,至此,納達爾在賽場上已經斬獲了六個大滿貫冠軍。[210]

比賽進行到墨爾本時間午夜才結束,納達爾也成為澳網史上第一個獲得冠軍的西班牙人,這場比賽也被媒體形容為澳網史上最精彩的對決之一。[211]由於費德勒最後獲得亞軍,無法追平由桑普拉斯所保持的14個大滿貫冠軍的記錄,也無法打破由阿加西所保持的四個澳網冠軍的記錄(最後在2010年完成),因此頒獎典禮的眼淚,被媒體人解讀為錯失這樣良好的機會而淚灑頒獎禮。[212][213][214]於此同時,納達爾也創造了自己的記錄,四次大滿貫三次奪魁,第一次在硬地球場拿到冠軍。納達爾也一舉成為成為公開化年代以來連續奪得三項不同場地的大滿貫冠軍的第一人。這場也標誌著費納兩人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納達爾先後在不同場地擊敗費德勒,尤其法網對費德勒的連續阻擊,使得費德勒的全滿貫整整推遲了五年的時間才完成。[註 5]如此,納達爾極也有可能比費德勒更早完成職業金滿貫的夢想,事實證明確實如此。[註 6]

費德勒在比賽之所以處於下風,跟2008年溫網一樣,和過低的一發得分率不無關係,整場比賽雙方的一發得分率為51% 對 64%,在破發率上,費德勒僅有31%,低於納達爾的43%。然而,雙方最後的總得分,比之前的溫網決賽更為接近,即使費德勒最後輸了比賽,但總得分還是以174高了納達爾的173一分,[215]只是在關鍵分的把握上,費德勒處於下風。

2010年美網決賽

「2010年美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決賽」,由首次闖進美網決賽的世界第一納達爾對陣第二次闖進美網決賽的世界第三喬科維奇。這是雙方首次在大滿貫決賽中交手,也是第五次大滿貫賽場相遇。[註 7]本場比賽是納達爾第一次美網決賽,前兩屆均倒在四強戰中出局。而喬科維奇在08年奪得澳網冠軍之後,時隔兩年多再次闖進大滿貫決賽。但兩人在半決賽的比賽遭遇呈現兩極,納達爾以直落三盤輕鬆擊敗俄羅斯單反選手米哈伊爾·尤日尼[216]於此同時喬科維奇卻在先輸兩盤的情況下,在決勝盤先後連救七個賽點,3比2逆轉費德勒。由此,費納兩人在法拉盛的首次交鋒也隨之落空。[217]

2011年法網四強賽

「201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比賽準決賽」,在世界第二的喬科維奇和世界第三的費德勒兩人展開。費德勒在這場比賽擊退了近30年來第一位最長的一次連勝的球員喬科維奇,也是喬科維奇五個多月以來的首場失敗。[218]四強之前喬科維奇已經在43場比賽中連勝了41場,[註 8]也是他職業生涯以來種子排位高於費德勒。法網之前已經連勝了三場 費德勒,但最終還是以1比3的比分輸給了對手,41連勝的記錄戛然而止的同時,也成為他2011年賽季唯一一個沒有闖進決賽的大滿貫。[註 9] 最後費德勒與同為打進決賽的納達爾爭冠,也是第八次在大滿貫相遇。最終,納達爾第五次在法網擊敗了費德勒,同時也追平了比約恩·博格的法網六冠的記錄。[219]

2012年澳網決賽

「201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決賽」,發生在世界第一的喬科維奇和世界第二的納達爾身上,是兩人第四次在大滿貫決賽上相遇,也是喬科維奇連續第三次打敗納達爾。雙方經過五盤鏖戰,時間達到了空前的5小時53分鐘,[220][221]成為公開化年代以來用時最長的大滿貫決賽。最後頒獎典禮時候,兩人因為體力透支過分勞累而無法站著領獎,因此主辦方為他們在頒獎現場準備了椅子。[222]

2012年法網決賽

喬科維奇與納達爾

「2012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決賽」,再次發生在世界前二的喬科維奇和納達爾身上,是兩人連續第四次大滿貫決賽的交手,職業生涯第五次爭冠。這場比賽對雙方來說意義都非常重大,喬科維奇將衝擊成為由羅德·拉沃在1969年完成賽季全滿貫之後,第二個連續奪得四大滿貫冠軍的第一人;而納達爾則希望超越男子球員前輩比約恩·博格的六冠記錄,追平女子球員克里斯·艾芙特的七冠記錄。[223]

比賽由於下雨關係用了兩天的時間才完成,雙方打了四盤。第一天納達爾贏得了前兩盤,喬科維奇在第三盤扳回一程,第四盤的比賽在2比1領先的情況下,天空開始飄起了雨。[224]外界認為這一狀況對喬科維奇來說非常不利,因為喬科維奇在經過前兩盤低迷,第三盤狀態開始提升連贏了八局之後,下雨的局勢對其來說是不利的。第二天,比賽繼續,經過休整的雙方再次開展比賽,最終喬科維奇在納達爾的冠軍點中以一記雙誤交出了發球局,也送走了年度全滿貫的記錄。最終,納達爾如願以償拿到法網第七冠,追平了艾弗特的記錄。[225][226]

2012年溫網決賽

「2012年溫布頓錦標賽男子單打決賽」,在世界第三的費德勒和世界第四的穆雷兩人展開,這是雙方第三次在大滿貫決賽相遇,費德勒三戰全勝。這也是第一次德納兩人連續霸佔四大滿貫決賽之後,有別的成員進入的一場決賽。納達爾在次輪爆冷出局,而喬科維奇則在準決賽中1比3不敵費德勒。決賽費德勒3比1擊敗穆雷,奪得職業生涯第17個大滿貫冠軍,同時也是第七次在溫布頓奪冠,追平了桑普拉斯的七冠記錄。不僅如此,他也取代了喬科維奇,重新回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227]而穆雷則是自1938年以來第一個闖進溫布頓決賽的本土選手,力爭在1936年弗雷德·佩里之後,第一位奪得大滿貫冠軍的英國球員。[228][229]

2012年美網決賽

「201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決賽」,由世界第二的喬科維奇和世界第三的穆雷領銜,這是雙方第二次在大滿貫決賽交手,也是穆雷繼溫網之後背靠背再次闖進大滿貫的決賽。雖然穆雷在先贏兩盤的情況下遭到喬科維奇的反撲,但決勝盤力挽狂瀾,最終以6比2,總比分3比2的比分擊敗喬科維奇,奪得了職業生涯第一個大滿貫冠軍。比賽進行了4小時54分鐘,追平了美網史上決賽的用時記錄。[註 10]

本場比賽的第一盤比以往的比賽用時都要長,其中包括一場用時最長的搶七局,雙方打到小分12比10,用時24分鐘,最後激戰了87分鐘才被穆雷攻下。兩人最長一次對攻達到54拍,而搶七局中又有兩次超過30拍以上的拉鋸戰,穆雷前後用了六個局點才將第一盤的比賽拿下,最終整場比賽打了五盤才結束。賽後穆雷表示,在喬科維奇贏得第三盤和第四盤之後,球員休息時間途中,穆雷上完廁所之後讓他更加專注在比賽上面。[230]

2013年澳網決賽

「201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決賽」,在世界第一的喬科維奇和世界第三的穆雷上演。闖進決賽的穆雷成為公開化年代以來首奪大滿貫冠軍之後,背靠背闖入下一個大滿貫決賽的第一人。[231]這也是雙方第三次在大滿貫決賽相遇,最終喬科維奇四盤力克穆雷,奪得了職業生涯第六座大滿貫冠軍,同時也成為公開化年代以來第一個完成澳網三連冠的球員,追平了阿加西和費德勒保持的澳網四冠記錄。[232]

與去年的美網決賽一樣,穆雷在首盤通過搶七局贏得第一盤,但喬科維奇同樣通過搶七贏得第二盤。比賽進行到2小時52分鐘後,第三盤第八局,喬科維奇打破場上僵局,獲得了破發點並成功破發,並將此優勢保持到盤末,以6比3贏得了第三盤。第四盤,喬科維奇乘勝追擊,用6比2的比分拿下,總比分3比1打敗對手,再次問鼎墨爾本。也追平了鮑里斯·貝克斯特凡·艾德伯格六座大滿貫冠軍的記錄。穆雷則第三度獲得亞軍。[233][234]

2013年法網四強賽

「2013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準決賽」,本場比賽被外界認為是決賽的提前上演。喬科維奇在蒙特卡洛擊敗對手之後,再次在四強賽遭遇七屆賽會冠軍納達爾。經過七個月的傷退,納達爾本賽季在紅土場上全面開花,八次闖進決賽六次奪得冠軍,法網冠軍也是勢在必得。而喬科維奇對這場比賽也相當看重,因為準決賽打敗納達爾,則晉級決賽有有機會首度奪得法網冠軍,完成職業全滿貫。[235]並以此榮譽來追思剛過世的啓蒙老師。[236]

最終,比賽打了4小時37分鐘,長盤決勝盤納達爾以9比7贏下第五盤,總比分以3比2擊退喬科維奇。網球專家認為,這場比賽和2012年的澳網決賽如出一轍。當時,納達爾頂住壓力在第四盤的時候化解的喬科維奇的賽末點,並拿下第四盤把比賽拖進決勝盤。決勝盤納達爾率先破發對手,並以4比2領先的比分進入自己的發球局。然而卻被喬科維奇回破並將比分扳平至4比4,最終喬科維奇第五盤以7比5逆轉納達爾奪冠。本場比賽喬科維奇在第四盤化解了對手的賽末點,將比賽拖進決勝盤,不過在第五盤4比2領先的時候,不能保持自己的領先優勢,在一次網前擊球的時候,失去重心整個身體接觸到球網,被主裁罰去一分並最終交出發球局,也改變了整場比賽的最終走向。最後7比8落後的情況下,自己非保不可的發球局遭到對方破發,再次止步四強,無緣決賽。[237]

納達爾決賽對手是大衛·費雷爾,是繼2010年托馬什·伯蒂奇之後另外一個非四巨頭的球員進入大滿貫決賽。最後納達爾成功第二度連續四年奪得法網冠軍,成為第一個在大滿貫中奪得八次冠軍的男子球員。[238]

2013年溫網決賽

「201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賽男子單打決賽」,在世界前二的喬科維奇和穆雷之間進行,這也是雙方第四次在大滿貫決賽交手。頭號種子決賽頻頻失誤,失準的發揮加上穆雷穩定的表現和強有力的進攻,最終比賽進行了3小時9分鐘,二號種子以直落三盤的比分擊敗頭號種子,也是穆雷在對陣四巨頭的比賽中,贏得最漂亮的一場。[239][240]至此,穆雷拿到了職業生涯第二座大滿貫冠軍,圓了英國人自1936年以來的溫布頓冠軍夢,[241]同時也打平了與喬科維奇大滿貫的決賽勝數,雙方的大滿貫決賽戰績為2–2。

2013年美網決賽

「201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決賽」,是世界第一的喬科維奇與在美網重回世界第二的納達爾的第六次大滿貫決賽交手,之前五次喬科維奇以3–2領先。納達爾延續了美網系列賽中的好狀態,決賽以四盤力克喬科維奇,第二度奪得美網冠軍的同時,也拿到了職業生涯第13座大滿貫冠軍,排在了公開化年代以來費德勒和桑普拉斯之後,位居第三位。[242]而喬科維奇則第四度獲得美網亞軍。雖然喬科維奇在美網的戰績是四大滿貫之首,連續七年闖進賽會四強,但五次進入決賽,卻僅有一次成功奪得冠軍,相比同為硬地的澳網四度闖進決賽四度封王100%的勝率,美網的表現可以說是差強人意。

相關條目

註釋

  1. 2009年美網由德爾波特羅奪得。
  2. 除了單打金牌,還有一枚跟勞拉·羅布森搭檔混雙的銀牌。
  3. [91][92][93][94][95][96][97][98]
  4. 四巨頭之間彼此的戰績參見“H2H總紀錄”一節。
  5. 2009年法網擊敗索德林首次問鼎法網的同時也完成了職業生涯的全滿貫。
  6. 2008年奧運會拿到金牌,2010年首次問鼎美網,完成了職業金滿貫,費德勒只有全滿貫。
  7. 一次八強,三次四強,全部由納達爾獲勝。
  8. 之前最後一場敗戰發生在2010年ATP世界巡迴賽總決賽中,敗於費德勒。
  9. 澳網、溫網、美網均奪得冠軍。
  10. 上一次發生在1988年倫德爾與維蘭德之間的決賽。

參考資料

  1. "Golden era of tennis".The Independent. 1 December 2010.(英文)
  2. "Andre's back". 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9.Australian Open. 25 January 2012.(英文)
  3. "Rod Laver's Top 10 From The Present". Herald Sun. Retrieved 26 January 2012.(英文)
  4. "Novak Djokovic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layers of all time says Pat Cas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Metro. 25 October 2011.(英文)
  5. "WNYC-FM interview with Tennis Magazine". 存檔,存档日期2011-08-26.Retrieved February 4, 2013.(英文)
  6. "article in the The Oregoni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February 4, 2013.(英文)
  7. Tignor, Stephen (2011). High High Strung: Bjorn Borg, John McEnroe, and the Last Days of Tennis's Golden Age. HarperCollins.
  8. "Inspired By A Golden Era". Retrieved March 13, 2013.(英文)
  9. "Grand Slam Tennis". 存檔,存档日期2012-06-28. Retrieved March 13, 2013.(英文)
  10. "Preview: Tennis 'Big Four' set to battle for U.S. Open tit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UK Reuters. 9 September 2011.(英文)
  11. "Can Anyone Upset The Big Four?". 存檔,存档日期2015-04-04. NBC Sports. 19 June 2011.(英文)
  12. "Big four to slug it out for US Op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Hurriyet Daily News. 28 September 2011.(英文)
  13. "Men's Tennis Big Four – Is the Party almost ov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leacher Report. 1 February 2013.(英文)
  14. "Men's Tennis: The Big One, Big Two, Big Three or Big Four?". ATP World Tour. 26 February 2011.(英文)
  15. "Men's Tennis Big Four – Is the Party almost ov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leacher Report. 1 February 2013.(英文)
  16. 费德勒排名10年来首次无缘前4 小德穆雷前两位網易體育 2013-07-08
  17. 澳网综述:男网挑战四天王,女网均势群芳斗艳。騰訊體育 2014年1月26日 (简体中文)
  18. 十年大满贯仅四个旁落,瓦林卡加入挑战英雄组。騰訊體育 2014年1月26日 (简体中文)
  19. 男网格局:瓦林卡打破垄断,两超多强正在成型。騰訊體育 2014年1月26日 (简体中文)
  20. . ESPN.com. 4 September 2019 [3 May 2020].
  21. . CNN. [3 May 2020].
  22. "2000–2009 The Decade in Tennis". Essential Tennis. 存檔,存档日期2013-09-22.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英文)
  23. "Roger's Results 1998". 存檔,存档日期2013-09-27. Roger Federer Official Website. Retrieved 2009-06-07.(英文)
  24. "2003: Roger Federer Wins First Grand Slam at Wimbled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leacher Report. 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英文)
  25. Roger Federer Playing Activity 20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ATP 2014-3-7 (英文)
  26. Roger Federer Playing Activity 20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ATP 2014-3-7 (英文)
  27. "Wimbledon 2006: The Duel".Tignor, Stephen (20 June 2006). Tennis Magazine. Retrieved 8 November 2008.(英文)
  28. "No. 1 seed Federer upset by Spanish teenager". USA Today. Retrieved 5 February 2013.(英文)
  29. "2005: Rafael Nadal Wins Roland Garros, Begins New Era in Clay Court Tenn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Bleacher Report. 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英文)
  30. Jenkins, Bruce (7 July 2008). "The Greatest Match Ever".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Retrieved 2009-02-14.(英文)
  31. Alleyne, Richard (7 July 2008). "Wimbledon 2008: John McEnroe hails Rafael Nadal victory as greatest final ev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Retrieved 2009-02-14.(英文)
  32. Wertheim, Jon (9 July 2008). "Without a doubt, it's the greate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ennis Mailbag (SI.com). Retrieved 2009-02-14.(英文)
  33. Tignor, Steve (8 July 2008). "W: Report Card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oncrete Elbow. Tennis.com. Retrieved 2009-02-14.(英文)
  34. In Murray and Djokovic, history beckons for the boys who grew up to be champions.Daily Mail. Retrieved 5 February 2013.(英文)
  35. Mitchell, Kevin. "The friendship and rivalry of Andy Murray and Novak Djokovic".The Guardian. Retrieved 5 February 2013.(英文)
  36. Mitchell, Kevin. "The friendship and rivalry of Andy Murray and Novak Djokovic".The Guardian. Retrieved 5 February 2013.(英文)
  37. "Djokovic rubs salt into Murray's wound". The Guardian. Retrieved 5 February 2013.(英文)
  38. "Novak Djokovic Q&A". BBC Sport. Retrieved 5 February 2013.(英文)
  39. "Murray out of the French Open". The Guardian. Retrieved 15 February 2013.(英文)
  40. "Injured Murray out of Wimbledon". BBC Sport. Retrieved 15 February 2013.(英文)
  41. Kirwin, Kate. "Masterly Murray triumphs in St Petersburg". Daily Mail. Retrieved 5 February 2013.(英文)
  42. Djokovic upsets Federer in straight sets ABC New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文)
  43. Newman, Paul. "Djokovic keeps up Murray gap". Daily Telegraph. Retrieved 22 February 2013.(英文)
  44. Brutal Nadal sweeps aside MurrayBBC SPORT(Tennis )(英文)
  45. Tennis: Andy Murray beats Rafael Nadal to reach US Open final Sport guardian.co.uk(英文)
  46. Tennis Masters Cup: Novak Djokovic beats Nikolay Davydenko; Juan Martin del Potro beats Jo-Wilfried Tsonga Sport,guardian.co.uk(英文)
  47. "Rusedski on the 'big four' of men's tennis". BBC Sport. Retrieved 22 February 2013.(英文)
  48. 纳达尔:看到罗杰哭泣无法享受胜利 希望囊获全满贯 新浪体育 2009年2月3日
  49. Rafael Nadal's Wimbledon withdrawal leaves door open for Andy Murray Sport guardian.co.uk(英文)
  50. WIMBLEDON 2009: Swiss legend Federer beats Roddick in five set classic to win a record 15th Grand Slam Mail Online(英文)
  51. Andy Murray beats Juan Martin del Potro to win Rogers CupSport guardian.co.uk(英文)
  52. Roger Federer enters sixth consecutive US Open final defeating Novak Djokovic TennisNewsOnline.com(英文)
  53. Juan Martín del Potro crushes Rafael Nadal to meet Roger Federer in final Sport The Guardian(英文)
  54. Clegg, Jonathan. "We Are the Champion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trieved 25 March 2013.(英文)
  55. Lazenberg, Gregory. "Rafael Nadal: Why This Clay Court Season Might Not Be As Easy As the Last O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leacher Report. Retrieved 25 March 2013.(英文)
  56. "2010 Players of the Year". ATP World Tour. Retrieved 25 March 2013.(英文)
  57. Stephen Tignor (6 December 2011). "The 10 Greatest Men's Seasons: No. 3, Djokovic's 2011". TENNIS.com.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USA: Miller Sports Group LLC. Retrieved 8 December 2011.(英文)
  58. Hal Habib (21 September 2011). "After putting on 'couch potato' weight in retirement, Pete Sampras is fit again and playing competitive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Palm Beach Post.(英文)
  59. ""Big Four" set to battle for U.S. Open title". Reuters. Retrieved 9 July 2013.(英文)
  60. "Djokovic's 2011 season: the greatest of all time?". RTE. Retrieved 9 July 2013.(英文)
  61. "Andy Murray to leap-frog Roger Federer in world rankings after beating David Ferrer to win Shanghai". Daily Telegraph. Retrieved 9 July 2013.(英文)
  62. "Murray kicks off 2012 against Kukushk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ESPN. Retrieved 9 July 2013.(英文)
  63. 小德:四巨頭将男网带入黄金时代 穆雷是重要组成部分 新浪體育 2012年8月15日
  64. "Andy Murray finally cemented in tennis ‘Big Four’". Ones to Watch.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3-07-10Retrieved 9 July 2013. (英文)
  65. "Andy Murray's US Open win, press review: 'The Big Three is the Big Four'". The Guardian. 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 (英文)
  66. "TOP ACHIEVEMENTS OF 2012: ROGER FEDERER TOPPLES SAMPRAS RECORD". 存檔,存档日期2012-12-26.Bettor.com. Retrieved 9 July 2013. (英文)
  67. "Nadal: I wasn't ready to play in 2012 Wimbledon". Agence France-Presse. Retrieved 9 July 2013. (英文)
  68. 小德终结纳达尔硬地不败,中网19连胜成就四冠王。 新浪體育 2013年10月6日(简体中文)
  69. 小德连夺中网+大师赛冠军,签名再秀一颗红心爱中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體壇週報 2013年10月14日(简体中文)
  70. 小德巴黎阻费雷尔卫冕,大师赛200胜夺生涯40冠。網易體育 3013年11月4日 (简体中文)
  71. 总决赛小德力克纳达尔,携22连胜卫冕第三度称霸。新浪體育 2013年11月12日 (简体中文)
  72. 纳达尔第3次登顶年终No.1宝座,创造巡回赛一纪录。新浪體育 2013年11月7日 (简体中文)
  73. Emirates ATP.rankings 2013-12-30ATP Rankings 查閱於2014年2月12日
  74. 德約無奈夢碎澳網四連冠,沒關係重頭再來。 騰訊體育2014年1月22日(简体中文)
  75. “五盤大師”敗走麥城,小德鐵人形像被顛覆。 騰訊體育2014年1月22日(简体中文)
  76. 費德勒四盤復仇穆雷,連續十一年躋身澳網四強騰訊體育2014年1月22日(简体中文)
  77. 瓦林卡創21年來大滿貫奇蹟,第36次征程有點甜。 騰訊體育2014年1月27日(简体中文)
  78. . 10 January 2019 [3 May 2020] NYTimes.com.
  79. "Membership in Big Four not of huge interest for Wawrinka". Reuters Sports News. 12 September 2012. (英文)
  80. "Andy Murray wins men's singles Olympics tennis gold". BBC Sport. 5 August 2012. (英文)
  81. "Nadal beats Gonzalez to take Gold". BBC Sport. 17 August 2008.(英文)
  82. "Djokovic beats Blake for Bronze". BBC Sport. 16 August 2008.(英文)
  83. "Andy Murray Reaches US Open Semi Finals". Yahoo News UK. 9 September 2011. Retrieved 26 January 2012. (英文)
  84. "Murray's semi streak and Pele's hat-trick of World Cups". 26 September 2011. Retrieved 29 January 2013. (英文)
  85. ATP官網 查閱於2018年9月14日(英文)
  86. ATP官網 查閱於2018年9月14日(英文)
  87. ATP官網 查閱於2018年9月14日(英文)
  88. ATP官網 查閱於2018年9月14日(英文)
  89. "Top 10 Men's Tennis Players of All Ti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ports Illustrated. Retrieved 21 July 2012.](英文)
  90. "By The Numbers: Dominance of "The Big Four". World Tennis Magazine. 23 January 2012. (英文)
  91. . ATP World Tour. 2012-01-28 [201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8).
  92. . ATP World Tour. 2012-01-25.
  93. . ATP World Tour. 2012-01-25.
  94. . ATP World Tour. 2012-01-25 [201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8).
  95. . ATP World Tour. 2012-01-25 [201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96. . ATP World Tour. 2013-02-24.
  97. . ATP World Tour. 2013-02-24.
  98. . ATP World Tour. 2013-02-24.
  99. "Rafael Nadal takes over from Roger Federer as World No. 1".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3. (英文)
  100. "Roger Federer moves past Pete Sampras rankings record". BBC Sport.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3. (英文)
  101. "Tsonga unsure how to end 'big four' dominance". ABC. 24 January 2013. (英文)
  102. "David Ferrer reluctant to claim 'Big Four' stat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NDTV Sports. 20 January 2013.(英文)
  103. "By The Numbers: Dominance Of The 'Big Four'". World Tennis Magazine. 23 January 2012.(英文)
  104. "Andre's back". 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9.Australian Open. 25 January 2013.(英文)
  105. "Australian Open 2013: Federer, Nadal, Djokovic, Murray – this is golden era of men's tennis, says Andre Agassi". Telegraph. 25 January 2012.(英文)
  106. Wimbledon: Pete Sampras' take on the big four ESPN (英文)
  107. "Bridging Gap to 'Big Four' Proving Too Tough for Rest". Reuters. 25 January 2013.(英文)
  108. "Wimbledon 2011: Andy Murray is playing in the golden age of tennis for the men's game, says Bjorn Borg". Telegraph. 16 June 2011. (英文)
  109. "Murray: Not there yet with Big 3". Tennis.com. 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 (英文)
  110. Roger Federer, Rafael Nadal, Novak Djokovic: A Trivalry in Men's Tenn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By Marcus Chin(Correspondent) on July 4, 2011(英文)
  111. "Is the Dominance of the Big Three Good for Tennis?: Fan's Thoughts". Yahoo! Sport. 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 (英文)
  112. "When will anyone, besides Big 3, win a major?". USA Today. 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英文)
  113. "Andy Murray's US Open win, press review: 'The Big Three is the Big Four'". The Guardian. 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 (英文)
  114. "Andy Murray's grand slam victory gives 'Big Four' extra strength in fight for more prize money". Daily Telegraph. Retrieved 31 January 2013. (英文)
  115. "Andy Murray beat Novak Djokovic and clinched No. 1 in true Big-4 style". Tennis.com. Retrieved 20 November 2016. (英文)
  116. The Era of "Fab Five" Is Upon UsBy Ronger Fengerer on September 17, 2009(英文)
  117. New Big 5: Is Marin Čilić the real deal? By Marc Berman on 9 September 2014(英文)
  118. French Open champion Stan Wawrinka can make 'Big Four' the new 'Big Five', says Barry CowanSky Sports. 11 June 2015(英文)
  119. There's no 'Big Five', says WawrinkaSport24.com. 13 September 2016(英文)
  120. Stan Wawrinka deserves to be in 'big five' - Novak DjokovicBBC Sport. 12 September 2016(英文)
  121. "The golden era of tennis is upon us and ain’t it grand?". FirstPost. 14 September 2011. (英文)
  122. "Nadal, Djokovic and Federer built a golden era of men's tennis". Sports Illustrated. 11 June 2012. (英文)
  123. "John McEnroe on tennis' golden era and best of all time". TampaBay. 9 November 2012. (英文)
  124. "Golden Era of Men’s Tennis?". 存檔,存档日期2013-02-07. TheEpochTimes. 31 January 2013. (英文)
  125. "Federer: Big Four maybe not best ever". Tennis.com. 26 August 2012. (英文)
  126. Charles Lin. . 2010-07-11 [201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3) (英语).
  127. Stephen Bierley. . The Guardian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Limited 2010). 2003-07-08 [2010-11-19] (英语).
  128. 乾隆來. . 2012年7月15日: 台灣. 2012年7月15日: 56與58頁. ISBN 9771027611005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中文(繁體)‎).
  129. 乾隆來. . 2012年7月15日: 台灣. 2012年7月15日: 55至56頁. ISBN 9771027611005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中文(繁體)‎).
  130. . ESPN. 2008-07-03 [2009-01-30] (英语).
  131. Cooper, Jeff. . [201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7) (英语).
  132. . Tennis Magazine. 2008-03-27 [201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6) (英语).
  133. . 蘋果日報. 2007-04-30 [2011-03-17] (中文(繁體)‎).
  134. . [2009-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1).
  135. Cooper, Jeff. . [2008-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6).
  136. . [2008-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9).
  137. . Murray missing aggression from game. Report:Sports.espn.go.com. 2009-08-30.Retrieved 2013-07-10.(英文)
  138. The Andy Murray Backhand". 存檔,存档日期2013-12-03.Retrieved 13 July 2013.(英文)
  139. 特评:德穆之争还难比费纳争霸 网坛依旧四分天下2013年1月27日 新浪体育 (中文)
  140. 网坛四巨头没法成朋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網易體育 2012年9月10日(中文)
  141. 网坛四巨头,友谊只是竞争的修饰 網易體育 2013年7月31日(中文)
  142. 小德回应父亲抨击费纳:很抱歉,但我不对他负责。網易體育 2013年8月5日(中文)
  143. 纳达尔回应小德父亲:两人关系友好 他应问儿子意见。網易體育 2013年7月31日(中文)
  144. 纳达尔引领网坛新时尚。称和费德勒关系仅算一般搜狐體育援引東方體育日報報導 2008年9月2日 (中文)
  145. 纳达尔后悔公开指责费德勒,称本应在更衣室解决。人民網 2012年1月18日(中文)
  146. 纳达尔公开批评费德勒,抱怨赛程太密集身体疲惫。人民網 2012年1月17日(中文)
  147. 费德勒谈重夺No.1一先决条件,回应与纳达尔不和传闻。新浪體育 2012年4月27日 (中文)
  148. 费德勒:和纳达尔关系亲密,希望他身体状况好转。搜狐體育 2012年9月2日
  149. 费德勒:纳达尔无需道歉,两人关系将如从前一般亲密。新浪體育 2012年5月8日 (中文)
  150. 费德勒回应纳达尔抨击:拉法能有自己的观点是好事。新浪體育 2012年1月6日 (中文)
  151. 穆雷回应德约科维奇抨击,英国天才支持排名系统。搜狐體育 2009年5月15日 (中文)
  152. Roger Federer, Rafael Nadal, Novak Djokovic: A Trivalry in Men's Tenn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By Marcus Chin(Correspondent) on July 4, 2011(英文)
  153. 穆雷盼复制奥运胜利,坦言与小德关系已不如从前。網易體育 2013年7月6日 (中文)
  154. 小德:不愿再谈启蒙教练话题,证与穆雷关系不如从前。新浪體育 2013年7月7日 (中文)
  155. "Rivalries of The Decade". Archived 2013-06-21 at WebCiteATP World Tour. 18 December 2009. (英文)
  156. "Greatest rivalry of the 21st centu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ESPN. February 3, 2009. (英文)
  157. "Federer-Rafa still the best rivalry". ESPN. 7 November 2010. (英文)
  158. "Rivalries reach new heights". 存檔,存档日期2013-01-27.Australian Open. 25 January 2013. (英文)
  159. "Federer-Nadal rivalry as good as it gets".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3-04-26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Associated Press). 7 July 2008.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9. (英文)
  160. Flanagan, Martin (12 July 2008). "Federer v Nadal as good as sport ge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he Age (Melbourne).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9.(英文)
  161. Bodo, Peter (30 January 2009). "Rival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Peter Bodo's Tennisworld. Tennis.com.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9 (英文)
  162. Jago, Richard (15 August 2009). "Murray reaches world No.2". The Observer (London). Retrieved 16 August 2010.(英文)
  163. "It's official: Nadal will pass Federer for No. 1". NBC Sports. Associated Press. 1 August 2008.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9. (英文)
  164. "FedEx ATP Reliability Index". Retrieved 1 April 2012. (英文)
  165. 2007 Wimbledon Championship final match factsATP官網 查閱於2014年3月5日 (英文)
  166. 2008 Wimbledon Championship final match factsATP官網 查閱於2014年3月5日 (英文)
  167. 2009 Australian Open final match factsATP官網 查閱於2014年3月5日 (英文)
  168. 費德勒與喬科維奇H2H一覽 ATP官網 查閱於2018年9月10日 (英文)
  169. ATP官網H2H數據 存檔,存档日期2011-08-19.查閱於2014年1月18日(英文)
  170. 2012年澳網決賽數據ATP官網 查閱於2014年3月5日 (英文)
  171. "Djokovic Ends Nadal's 39-Match French Open Win Streak In Straight Sets". Hartford Courant. 3 June 2015. (英文)
  172. FedEx ATP Head 2 Head Novak Djokovic VS Andy Murray 存檔,存档日期2014-08-29.ATP官網 查閱於2014年3月5日 (英文)
  173. "The 2 Best ATP World Tour Matches of 2011". ATP. Retrieved 5 February 2013. (英文)
  174. "Best ATP World Tour Matches of the Year – Nos. 1–2". ATP. Retrieved 5 February 2013. (英文)
  175. "Djokovic-Murray move away from pack". 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9.Eurosport. Retrieved 1 February 2013. (英文)
  176. 小德年末22连胜狂揽4000分,成新一代室内赛之王。新浪體育 2013年11月12日(简体中文)
  177. 小德纳达尔几乎垄断大赛冠军,或正式联手统治网坛。新浪體育 2013年11月12日(简体中文)
  178. 纳达尔完美赛季收获10冠4亚,温网总决赛留两遗憾。新浪體育 2013年11月12日(简体中文)
  179. 颁奖-纳达尔小德惺惺相惜互祝贺,动情致谢球迷支持。新浪體育 2013年11月12日(简体中文)
  180. FedEx ATP Head 2 Head Roger Federer VS Andy Murr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TP官網 查閱於2014年3月5日(英文)
  181. Bierley, Steve (14 November 2008). "Murray beats Federer in 3 sets". The Guardian (UK). Retrieved 27 April 2010.(英文)
  182. 2012 Olympic tennis men's single final's match factsATP官網 查閱於2014年3月5日
  183. "Nadal v Murray Head to Hea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ATP官方網站。 Retrieved 6 August 2012. ](英文)
  184. "Nadal blows Murray away in fin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BBC Sport. 22 March 2009.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2. (英文)
  185. "Murray beats Nadal to take title". BBC Sport. 15 February 20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2. (英文)
  186. "Andy Murray defeats Rafael Nadal in Japan Open final". BBC Sport. 9 October 2011.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2. (英文)
  187. "Andy Murray beats Rafael Nadal to win Madrid Masters final". BBC Sport. 10 May 2015. Retrieved 19 September 2018. (英文)
  188. "US Open 2011: Andy Murray loses to Rafael Nadal in semis". BBC Sport. 12 September 2011. (英文)
  189. "Andy Murray to play Djokovic in Miami final after Nadal withdraws". BBC Sport. 1 April 2012.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2. (英文)
  190. "Fedex ATP Head 2 Head". 存檔,存档日期2013-04-01.ATP World Tour. 10 April 2013. (英文)
  191. Jenkins, Bruce (7 July 2008). "The Greatest Match Ever".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Retrieved 2009-02-14.(英文)
  192. Alleyne, Richard (7 July 2008). "Wimbledon 2008: John McEnroe hails Rafael Nadal victory as greatest final ev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Retrieved 2009-02-14.(英文)
  193. Wertheim, Jon (9 July 2008). "Without a doubt, it's the greate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ennis Mailbag (SI.com). Retrieved 2009-02-14.(英文)
  194. Tignor, Steve (8 July 2008). "W: Report Card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oncrete Elbow. Tennis.com. Retrieved 2009-02-14.(英文)
  195. "Djokovic Snatches Monumental Victory from Federer". TennisNow.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英文)
  196. "Novak Djokovic beats Roger Federer in US Open semis". BBC Sport.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 (英文)
  197. "French Open: Roger Federer ends Novak Djokovic run to reach final". BBC Sport.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 (英文)
  198. "Australian Open – Murray: Djokovic semi-final made me believe". 存檔,存档日期2013-01-15.Eurosport.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 (英文)
  199. "Rafael Nadal beats Novak Djokovic to win seventh French Open". Archived 2013-06-21 at WebCite BBC Sport.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 (英文)
  200. "Wimbledon 2012: brave Andy Murray succumbs to brilliance of Roger Federer in men's final". Telegraph.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 (英文)
  201. "Andy Murray wins US Open after beating Novak Djokovic". BBC Sport. Retrieved 27 February 2013. (英文)
  202. Hodgkinson, Mark (2007-06-12). "Borg sees Federer as a kindred spirit". The Telegraph. Retrieved 2013-06-09.(英文)
  203. 温网引进鹰眼大获成功,主办方称今后将继续使用(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網易體育 2007年7月10日(简体中文)
  204. 温网将引进鹰眼技术,费德勒纳达尔齐反对。ESPN Star 2007年4月27日(简体中文)
  205. 温网确认引进鹰眼技术,费德勒纳达尔心存抵触。騰訊體育 2007年4月25日(简体中文)
  206. 08温网决赛足可媲美莎翁戏剧,温布尔登背叛费德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體壇週報 2008年12月27日(简体中文)
  207. 费天王止步温网五连冠,双料王成就网坛新"纳豆"。搜狐體育 2008年7月8日(简体中文)
  208. 纳达尔自传:难忘08年温网决赛,贯彻战术很关键。搜狐體育 2012年11月8日(简体中文)
  209. 顽固温网加盖顶棚避雨,到底谁负责开启顶棚按钮?新浪體育 2009年6月22日(简体中文)
  210. 史诗战II费德勒冲14冠失利,纳达尔首次澳网折桂。新浪體育 2009年2月1日(简体中文)
  211. "Australian Open 2012". Retrieved February 21, 2013. (英文)
  212. 纳达尔5盘粉碎费德勒14冠梦 首次硬地大满贯封王 網易體育 schleck 2009-02-01 (简体中文)
  213. 09澳网错过追平纪录机遇 费德勒陷谷底泪洒墨尔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體壇週報 张奔斗 2009-07-07 18(简体中文)
  214. 澳网男单综述:全能战神纳达尔,费德勒泪水之重。新浪體育 2009年2月3日(简体中文)
  215. "Australian Open 2009 match statistics". Retrieved February 21, 2013. (英文)
  216. U.S. Open Tennis 2010: Rafael Nadal Dominates Mikhail Youzhny, Advances to Fin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Bleacher Report(英文)
  217. Novak Djokovic stuns Roger Federer in US Open semi-final Sport guardian.co.uk ](英文)
  218. 法网费德勒终结小德41连胜,决赛再演费纳决。騰訊體育 2011年6月4日(简体中文)
  219. 纳达尔救盘点重创费德勒,第6次法网捧杯守住No.1。新浪體育 2011年6月6日(简体中文)
  220. 新浪圖片:小德捧冠軍獎杯與計時器合影。新浪網 2012年1月29日(简体中文)
  221. "Longest Men's Singles Championship Final". ESPN Sports. 30 January. (英文)
  222. 頒獎典禮現場:12分鐘50秒開始。優酷網 查閱與2014年2月16日(英文)
  223. French Open 2012: History beckons Rafael Nadal and Novak Djokovic in Roland Garros The Telegraph (英文)
  224. "French Open: Nadal & Djokovic final suspended because of rain". bbc.co.uk. 2012-06-10. (英文)
  225. "Rafael Nadal claims 7th French title" ESPN. 11 June 2012. Retrieved 11 June 2012. (英文)
  226. "Nadal Wins Seventh French Open Title". New York Times. 11 June 2012. Retrieved 11 June 2012.(英文)
  227. 费德勒摧毁穆雷封王梦,第7度温网折桂重返No.1。新浪體育 2012年7月9日(简体中文)
  228. 费德勒夺冠重回世界第一,穆雷无福消受全英国的热情。新浪體育 2012年7月10日(简体中文)
  229. 男单综述:费德勒7冠迈向更伟大,穆雷总是很受伤。新浪體育 2012年7月10日(简体中文)
  230. "Andy Murray won the US Open by giving himself a tennis pep talk while having a pee" The Sun(英文)
  231. "Australian Open Men's Final Open Thread: Novak Djokovic v Andy Murray". tennis-x.com. Retrieved 26 January 2013.(英文)
  232. Walton, Darren. "Novak Djokovic creates Australian Open history by winning third straight title at Melbourne Park". News.com.au. Retrieved 27 January 2013. (英文)
  233. 小德后发制人鏖战胜穆雷,澳网3连冠大满贯第6冠。新浪体育 2013年1月27日(简体中文)
  234. 小德超费德勒独享一纪录,冠军让NO.1宝座更加稳固。新浪體育 2013年1月27日(简体中文)
  235. "Novak Djokovic sets next goal: French Open breakthrough". Retrieved 2013-09-02.(英文)
  236. "Nadal outlasts Djokovic in French Open semifinal, 9-7 in fifth". AP. 2013-06-07. Retrieved 2013-06-10.(英文)
  237. "The Heroic and the Human". Tennis Magazine. 2013-06-07. Retrieved 2013-06-10.(英文)
  238. "Nadal sweeps Ferrer to win eighth Roland Garros title". AP. 2013-06-09. Retrieved 2013-09-02.(英文)
  239. 丘吉尔“助攻”穆雷圆全英格兰人梦。新浪體育 2013年7月8日(简体中文)
  240. 穆雷浪费3赛点仍完胜小德,英国人77年首夺温网。新浪體育 2013年7月8日(简体中文)
  241. 英媒:穆雷终结了77年的伤痛,这场胜利值得等待。新浪體育 2013年7月8日(简体中文)
  242. US Open: Rafael Nadal beats Novak Djokovic in four-set final to win his second Open title. ABC Grandstand Sport, 10 September 2013(英文)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