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幡
來由
《華嚴經十回向品》載:「菩薩施上妙幢幡,回向云:願一切眾生,常以寶繒[2],書寫正法,護持諸佛菩薩法藏。」
《佛說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卷十一:「普廣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四輩男女。若臨終時若已過命。是其亡日我今亦勸。造作黃幡懸著剎上。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破碎都盡至成微塵。風吹幡塵其福無量。幡一轉時轉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燈四十九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見。緣此福德拔彼眾生悉得休息。」[3]
漢傳佛教
經幡係作為供養佛菩薩的莊嚴具,上書經文或佛號,用以象徵佛菩薩之威德。
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教示應為病人皈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懸五色續命神幡、燃燈供佛、放諸生命等善行為病人祈福。
藏傳佛教
佛教傳入藏地後,经幡(藏语:དར་ལྕོག་,威利:dar lcog)與當地原始宗教習合,發展出名為「風馬旗」的經幡,藏語稱為隆達或龍達(藏语:རླུང་རྟ་,威利:rlung rta),「隆」是藏語的「風」,「達」是藏語的「馬」[4],故漢譯為「風馬」、「風馬旗」,其幡布上繪有馱運佛法僧三寶的馬,意思是藉由風的力量如同馬匹載運經文送到各地利益眾生。又稱為嘛呢旗、祈禱幡等。經幡的形狀有方形和矩形。仔細觀察圖案,你會看到一匹馬背著中間的許願寶石,頂部是太陽和月亮畫,四個角落裡有龍,鷹,虎,獅等四種動物。
風馬旗一串橫向展開五面幡布,每面分別為藍、白、紅、緣、黃等色。上有六字真言等經咒,常懸掛在寺院、敖包、聖地、嘛呢堆等處,當牧民們路過這些地方,都會下馬致意,右繞經幡。
經幡也有作為直立式以旗桿插地[5]或固定。亦有將經咒印在紙上,隨風施放。
藏曆中「飛幡日」不適宜懸掛、施放風馬旗,故在掛放風馬時,會避開這一天。
參考資料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经幡 |
-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大正藏第 19 冊 No. 0971 ):若有男子女人。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置樓臺。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族姓男女。於前幢等或時遙見。或與相近其影映身。或復風吹陀羅尼等。幢上輕塵落在身者。天帝彼諸眾生所有罪業。應墮惡趣地獄餓鬼傍生。琰摩王界阿蘇羅身。眾惡之苦皆悉不受。亦復不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有情一切諸佛之所授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繒,《說文解字》:「繒,帛也」,古時對絲織品之統稱
- .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9).
- .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9).
- .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