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魚

翻車魚學名:),又稱翻車魨曼波魚[3]頭魚,為輻鰭魚綱魨形目翻車魨科的一。分布于全世界温带热带海区,包括南海东海等海域,属于大型大洋性鱼类。其常栖息于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以及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地中海[3][4]

翻車魚
翻車魚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目: 鲀形目 Tetraodontiformes
科: 翻車魨科 Molidae
属: 翻车鲀属 Mola
种: 翻車魚 M. mola
二名法
Mola mola
Linnaeus, 1758[3][4]
異名

2017年7月24日,廣島大學東京大學澳洲梅鐸大學的國際共同研究團隊,130年來首次在新西蘭海域又發現一種新翻車魚,該魚種已經逃避分類學記錄長達近三個世紀。這種奇異的新物種已被命名為騙子翻車魚(學名:,英文:Hoodwinker Sunfish),這種魚體型巨大,可以達到3米長。

別名

地區稱海洋太陽魚、西班牙稱月魚。翻車魚的學名叫做Mola mola,意思是「磨子」。而翻車魚英文為ocean sunfish,則可能與牠會上浮側翻,在海上做日光浴的習性有關,因此又有人叫牠“太陽魚”。另外,其日文為「」,也就是現在臺灣將它定名的「曼波魚」,所以又有蜇魚或蜇魴之稱[3]

曼波魚在臺灣最初叫做翻車魚,漁民常常看見牠翻躺在水面如在作日光浴而以「翻車」的名字來形容牠,2002年花蓮漁業單位結合觀光單位為促銷翻車魚漁產,舉辦了一場「翻車魚盛宴」活動,後來之又因為「翻車」名被認為不吉利(吃了恐怕發生翻車意外),所以漁業單位再舉辦一場「為翻車魚更名、徵名」活動,由民眾票選。最後「曼波魚」這個名稱最高票當選。

臺灣

  • 蜇魚:因主食水母[3](水母稱「蜇」,「蜇」閩南語發音(thē)似「鐵」)

一名蜇魴。一名大鯾(鯿)。鯾,魴魚。海內東經:「大鯾居海中。」。「翻車」與「鯾赤」音相似。「鯾赤魚」似指「紅色翻車魚」(月魚,飛盤魚)。

  • 干貝魚:肉色雪白、肉質清嫩,饕客美其名為「干貝魚」
  • 魚過:因魚形似一般魚體斷了後尾部半截,討海人直呼為「魚橛」(hî-kue̍h,「橛」閩南語發音似「過」ㄍㄨㄟ、)
1910年捕捉到重達3,500磅的翻車魚

西班牙

Mola Mola:mola拉丁文的意思是石磨,當曼波魚躺在水面時,好像是一個石磨一樣

法國

月魚:喜歡側身躺在海面之上,在夜間發出微微光芒,於是法國人叫牠「月光魚」

美國

太陽魚:喜歡側身躺在海面之上,在白天讓陽光照耀,好像是海中的『太陽』

德國

游泳的頭:尾巴短小,卻有著圓圓扁扁的龐大身軀,以及大大的眼和嘟起的嘴,可愛的模樣像一個卡通人頭,於是德國人稱牠「游泳的頭」。

日本

曼波魚:在海中游泳時,好像在跳曼波舞一樣有趣,於是日本人稱為「曼波魚」,即「」。學界也借用中文的「翻車魚」為的宛字[5]。在日本部分地區亦被稱為「萬鯛」。

種類

有五種,分別為翻車魚、槍尾翻車魚長翻車魚等。在臺灣花蓮外海可捕得前二者。

尖尾曼波魚:Masturus lanceolatus,曼波魚的尾鰭像矛一樣尖尖的。

圓尾曼波魚:Mola mola,一般常見的曼波魚,一般體長約1.5公尺,重約數百公斤,但提倡保育的網友堅稱平均體重達一噸。

南方翻車魚(拉氏翻車魚),Mola alexandrini 1839.(Mola ramsayi 1883)

迷惑翻車魚 Mola tecta ,2017年命名。

寬尾曼波魚:Ranzania truncatus,又稱黃尾曼波魚。

產地

遍布世界所有熱帶及溫帶海洋。

特徵

比較人類的身體大小

體型外觀呈橢圓扁平狀,身型偏短而兩側肥厚,頭小、嘴小,尾鰭也退化無尾柄,很短;沒有腹鰭,但背鰭臀鰭發達,且相對較高;體側呈灰褐色、腹側則呈銀灰色,翻車魚看上去就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了一半一樣,因此其普通名稱也叫頭魚。另外翻車魚有其保護眼睛的肌肉,有著像眼瞼般閉合眼睛的保護作用。翻車魚體型巨大,看起來像是由一個大大的頭部和一條小尾巴組成的。這種魚可以長到3米長。

特性

常飄浮到水面曬太陽以提高體溫。屬大洋中、表層魚類,隨黑潮洄游靠岸,嗜食水母[3]

翻車魚主要是靠背鰭及臀鰭擺動來前進,所以游泳技術不佳且速度緩慢,很容易被定置漁網捕獲。牠生活在熱帶海洋中,身體周圍常常附著許多發光動物,它一游動,身上的發光動物便會發出亮光,遠看就像一輪明月,故又有“月亮魚”之美名。翻車魚這種頭重腳輕的體型很適宜潛水,它常常潛到深海捕捉深海魚蝦為食。「在海洋中表層生活的牠們,竟可以下潛到600公尺以下的深海,有時一天多達二十次,猜測可能去找東西吃。」[6]

根據慈濟大學張永州教授的推測,曼波魚之所以會喜歡平躺在海面上可能有三種原因:

  1. 利用太陽的熱度,殺死寄生蟲。就好像曬棉被一般。
  2. 曬太陽,能夠增加腸子蠕動,促進消化。
  3. 平躺在海面上,能夠吸引海鳥過來,啄食牠身上的寄生蟲。

研究指出,翻車魚身上至少有著50個屬的寄生蟲,讓翻車魚的身體就像個漂浮的自助餐檯﹔而這些寄生蟲除了寄生在上頭為翻車魚帶來各式各樣色彩外,也讓翻車魚皮膚變得相當粗糙會刮人。

臺灣東部海域因為有黑潮洋流經過,也成為翻車魚主要的洄游路線,原本學術界以為翻車魚和其他洄游性魚類一樣,會搭上黑潮這一班北上特快車,順著潮流省力的完成洄游之旅,沒想到一項跨國際的研究成果,跌破大家眼鏡,「水產試驗所及美國提斯博士在花東海域,把追蹤器放到五隻矛尾翻車魨的身上,結果牠們竟然逆流而下,往南方游去。」一直以來大家總認為翻車魚不擅游泳,卻選擇吃力的逆向行駛。

繁衍

翻車魚身形笨拙,常常被海洋中其他魚類吃掉。而它不致於滅絕的原因是其所具有強大的生殖力,一條雌魚一次可產三億個卵,在海洋中堪稱是最會生產的魚類。但幼魚存活率很低,所以雖然有很多卵,但最終孵化出來只有不到1%的個體可以成長到可繁殖後代的程度。

經濟利用

每年在臺灣花蓮所舉辦的曼波魚季(2006年已停辦),雖為當地的經濟帶來了收益,卻導致曼波魚的生態浩劫,數量銳減。

臺灣東部推動的曼波魚季吸引了不少觀光人潮,卻也讓許多未成年的曼波魚沒有機會長大、產卵、繁衍下一代。很多潛水愛好者會為了看曼波魚而到世界各地去潛水,如何保護曼波魚的生態與觀光發展,提倡永續發展的方式創造更好的經濟利用,發人省思。

参考来源

  1. . ICUN. [2015-11-29] (英语).
  2. Kyodo. . The Japan Times. 2015-11-19 [2015-11-29] (英语).
  3. . 臺灣魚類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5-11-29] (中文).
  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5. 普及版, デジタル大辞泉,大辞林 第三版,動植物名よみかた辞典. . コトバンク. [2017-11-10] (日语).
  6. 游離在海洋與城市之間-yam天空部落. . 2007-02-17 [2015-07-26] (中文(台灣)‎).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翻車魚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