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鹤亭

聂鹤亭1905年10月3日-1971年3月13日),安徽阜阳聂老村彭庄(今属阜南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聂鹤亭
个人资料
出生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5日
 大清安徽省阜阳县聂老村彭庄
逝世1971年3月13日(1971歲-03歲-13)(65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 中国共产党
宗教信仰共产主义

聂鹤亭1926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同年加入中共。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共东江特委教导营营长,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五团副团长,三十三团团长,师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军团作战科科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参谋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参谋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松江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参谋长,哈尔滨卫戍司令员兼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辽北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工程兵副司令员。

生平

早年经历

聂鹤亭毕业于皖江师范专科学校,曾参加学生运动。1926年春,聂鹤亭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排长,参加北伐战争。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10月,被派遣回安庆从事地下活动。11月组织武装暴动,响应北伐军。1927年春回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出征河南。

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

1927年8月,聂鹤亭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排长、连长,后随起义军南下作战[2]。起义受挫后辗转到上海,不久被派往广州。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总指挥部参谋。起义失败后,随部队转移到东江。1928年,担任中共东江特委教导营营长,后被派回安徽从事中共秘密工作。1929年秋,被中共中央派到江西,任红四军军部参谋[3]

1930年,任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副团长。1931年春,任第十一师三十三团团长,后调任第三十二团团长、十一师参谋长,红十二军三十五师参谋长。1932年,任红四军参谋长[4]。1933年,调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红五军团第十三师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1934年10月,聂鹤亭参加长征,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5]。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第一科科长。1936年5月,任西方野战军司令部参谋长兼第一科科长,参与组织西征战役。6月9日,聂率西方野战军出击三边,攻占定边、临地、曲子、环县等地,为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创造了条件。此后,他又担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参加山城堡战役[6]。1937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兼任四大队大队长。

抗日战争期间

1937年7月,聂鹤亭任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局局长。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7]。1938年初调任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高级参谋,后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冬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八路军冀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39年8月,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参与百团大战和晋察冀边区1941年秋季反扫荡作战[8]。1942年春,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9]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

1945年12月,聂鹤亭到东北,接替卢冬生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司令员[10]。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占领哈尔滨,聂鹤亭兼任哈尔滨卫戍司令部司令员和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同年6月,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参谋长。1947年8月,任辽吉军区司令员。1948年7月,改任辽北军区司令员。在辽沈战役中,参与指挥部队围困长春、攻克沈阳,后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4月,聂鹤亭率部随第四野战军南下,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副参谋长,参加渡江战役[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但聂鹤亭在处理个人生活问题上屡有失当,又犯有不服从组织分配的错误。罗荣桓曾经亲自找他谈话,批评了他的严重错误。但在评定他的军衔时,罗荣桓还是主张授予他中将军衔[12]。1956年1月25日,聂鹤亭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扩大会中,聂鹤亭对林彪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表示不满。他说:“在井冈山时期,我和林彪在一个连队。那时,连队分大排、小排,我是大排排长,林是小排排长。连长不在时,我可以代替连长。林彪这个人心术不正,在东北时,他只管作战,整天在房子里,麻烦的事都推给别人。军队工作有罗政委和谭政刘亚楼,地方工作有等。但功劳都记在他名下,缺点错误都是别人的。他老婆整天不工作,拨弄是非,和二毛子男女混在一起。当时在哈尔滨,我们有些高级干部找二毛子姑娘结婚,我也找了一个,却遭到林彪的不公正处理。我至今有意见!”[13]1961年4月,任工程兵副司令员。1971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

参考来源

  1. 王健英. .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8年11月: 362. ISBN 7-5065-0446-4.
  2. 星火燎原编辑部. .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7: 409. ISBN 7-5065-5031-8.
  3.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03-09].
  4.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 (编). .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5: 542. ISBN 7-5065-2383-3.
  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16: 265. ISBN 978-7-5065-7288-0.
  6. 杜选凌; 聂林; 陆瑢. . 合肥晚报. 2016-09-05 [2016-10-30].
  7. 张明金; 赵功德.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6: 99. ISBN 978-7-5033-1940-2.
  8. 何理等编写.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372. ISBN 7-208-00171-5.
  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03. ISBN 7-208-05733-8.
  10. 张明金; 刘立勤. .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0: 361. ISBN 978-7-5033-2252-5.
  1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编委会. .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476. ISBN 978-7-5065-5401-5.
  12. 《罗荣桓传》编写组. .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092-051-6.
  13. 吴欣峰. . 炎黄春秋. 2004, (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