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
足,又称腳、跤,解剖学上指陸地脊椎動物腿的末端、支撑该生物的部分。大多数双足及许多四足动物的脚有以下结构:踝关节,脚跟,足弓,脚趾。脚是人和某些脊椎动物肢体的末端接触地面的部分,是人体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在许多有脚的生物中,脚是腿末端的独立器官,由一个或多个部分或骨骼组成,通常包含爪子和趾甲。人类的脚包含足踝、足跟、足弓、足底、趾根部、足趾、趾甲等部位。[1]
[[File:
构造
脚的构造分三个部分,即前、中、后脚部。这三个分布的构造及功能都不一样。[2]
脚型
在人类进化中,脚型的产生是双足步行的功能性紧张的结果。研究证据表明,影响脚的形状和尺寸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归纳为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种族、性别、年龄等;环境因素包括:穿鞋习惯、地域和体重等。[4]
种族
人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基因因素、生活习惯的影响所造成的。成人脚型存在种族差异。相同脚长条件下,以日本为代表的蒙古人种足宽大于法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相同足弓高度条件下,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人脚长短于印度尼西亚人。[5]儿童脚型也存在种族差异,德国儿童的脚细长,而巴西儿童的前足窄,后跟宽。[6]德国儿童相对于南非儿童足弓较高。[7]
性别
男性脚长、后足长、脚宽、脚趾围、跗背围、踝间围、脚趾高度、足弓高度、踝关节高度等方面显著大于女性。按照脚长标准化后,中年男性在后足长,踝关节长度,脚趾围,踝间围,大脚趾高度,踝关节高度方面仍然显著大于女性。[8]在同等脚长情况下,男性的脚更宽,脚趾围和跗背围更大,足弓高度更高;而女性拇外翻角度显著大于男性。[9]对于儿童,在相同年龄条件下,男生脚长,脚宽,后跟宽,脚趾围,跗背围,跖趾关节高度,内侧足弓高,足背高均高于同龄女生。按照脚长标准化后,男生在脚宽,脚趾围和足背高方面仍然显著大于同龄女生,[10]而女生脚趾长度仍显著大于男生。[5]
年龄
人的脚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不断变化的。在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足型表现出很多不同的具体特征。[8]
婴儿时期,人的足平坦宽厚且非常柔软,随年龄增长,足逐渐骨化变硬,变长变宽,横弓更明显。[11]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人的足型不断发生变化,男生在 18 岁之前,足长、足宽和足高度逐渐增加;女生足长,足宽则在13岁之前逐渐增加,13岁时基本达到平台期,15岁时,足高度达到稳定状态。[5]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脚型依然是可塑的。与年轻人相比,中年人的大脚趾高度,内侧足弓高度,踝关节高度显著较高;与中年人相比,老年人脚趾围显著增大,内侧足弓高度显著降低。[8][12]
穿鞋习惯
穿鞋习惯可能影响脚型。同地区长期穿鞋者相比,习惯性裸足者五趾间距有显著性增大。[13]长期穿鞋者脚长、脚宽、足弓高度指数均显著小于长期裸足者;但是长期穿鞋者足弓弹性显著优于长期裸足者。从足弓弹性角度来讲,习惯性穿鞋有利于儿童足弓的发育。[14]也有研究认为,不合脚的鞋子会增加足部的压力,带来不适感,严重时会引起足部疾病。[15]
地域环境
地域环境会对成人脚型产生影响。对比台湾成人女性与日本成人女性脚型,台湾女性身高较高,体重较高,脚型更加宽大。日本女性足长、内侧足长和外侧足长均显著较短;后跟宽,跗背围,踝尖围均显著较小,拇外翻角度显著较大,足弓高度较高。[16]
文化
结构与功能
名称或部位 | 数量及时期 | 描述 |
---|---|---|
双足形成 | 胚胎期3-4周 | 已经胎动 |
趾分5趾 | 胚胎期第5周 | 胎儿形成过程 |
出生后足 | 左1、右1 | 肢体运动协调躯体 |
足趾 | 左5、右5 | 抓地抓物及细小动作与作工 |
双足移动学步 | 出生后9-10个月 | 站立行走负荷体重 |
拇趾承受力 | 5.4千克 | 反映站立时负重的作用力 |
食趾承受力 | 2.7千克 | 反映站立时负重的作用力 |
双足骨骼 | 共52块(全身骨骼的六分之一) | 组成足部结构 、关节的钙质等物质的代谢等调节 |
双足关节 | 共66个 | 局部各种活动 , 富有弹性等功能 |
双足韧带 | 共214条 | 使各关节易于联络活动 , 协调及缓冲压力 |
双足肌肉 | 共38条(全身肌肉的43%) | 舒张及收缩之运动功能 , 具有冲击力 |
足弓 | 纵弓高度:男性4.74厘米,女性3.13厘米 | 富有弹性 , 缓冲重力 , 减轻震荡 , 保护关节 |
双足神经 | 共有三条 : 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及胫神经。又分若干小细微纤维 | 完成感觉、运动及反射功能 |
双足动、静脉血管 | 共有50条大小血管及若干小细微毛细血管 | 动脉输送营养物质 , 静脉回收废物由机体处理 |
足部穴位及脏器敏感区点 、 经络 | 穴位66个 ( 占全身的十分之一)敏感区点72个,经络6条 | 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用途 |
双足微血管及淋巴管 | 约占全身微血管及淋巴管的7% | 与大循环之血管保持调节或平衡状态 |
浅淋巴管管径 | 0.1-0.2毫米 | 收集废物及进行免疫活动 |
深淋巴管管径 | 0.3-0.6毫米 | 收集废物及进行免疫活动 |
皮肤吸收率 | 1-2% | 14C标志氢化考的松 |
足拓掌小汗腺 | 每平方厘米约620个 | 排泄功能 |
汗液含乳酸量 | 220-370mg% | 排泄功能 |
双足体表面积 | 占全身面积的7% | 面积相对小 |
双足移动空间 | 每跷为0.5秒,二跷为一步,一步等于1秒,60步/分钟 | 行走、跳跃及奔跑等活动 |
足踢一次 | 冲击力500千克 (等于全身肌肉收缩力的万分之一 ) | 局部及全身协调运动 |
行走趾敲击地面 | 60-100次/分钟 | 缓冲压力 , 抵消地心吸引力 |
双足震动力 | 162次/分钟 | 机体与地面的物理作用 |
人一生中步行量 | 4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周) | 空间移动 |
足部趾籽骨 | 左右侧共92.6%,单侧为3.7% | 保护拓骨及关节活动功能 |
足长宽度平均值 | 长度(cm): 男右23-27.5 男左23.0-27.2 女右20.5-24.6 女左20.0-20.2
宽度(cm ): 男右8-10.4 男左8-10.4 女右7.2-9 1 女左7.4-9.3 |
与性别、职业、生活地区有关,又与制鞋、袜业有联系 |
足与躯体重心分布关系 | 至足跟部为4.9% 。至最长的趾尖部为55.1% | 负荷体重及负重物 |
血管内血流速度(均值) | 女性12.5cm/秒
男性14cm/秒 |
补充和维持足部营养、产热 |
足部动脉压 | 高于上肢的三分之一 | 维持体循环 |
足部静脉压 | 站立时比平卧位高出90mmHg | 维持体循环 |
足部皮肤温度 | 趾尖部20-22摄氏度
足掌部28摄氏度 |
局部产热散热调节代谢 |
注释
- 一种足部畸形
参考文献
-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9) (英语).
- 崔丽娜. . 西部皮革. 2011, (15): 34-37.
- 郭虹,陈晓玲. . 广西纺织科技. 2008, 37 (5): 43-45.
- 徐苗苗. . 上海体育学院硕士论文. 2018.
- Kouchi M. . Anthropological Science. 1998, 106: 161-188.
- Sacco I C, Onodera A N, Bosch K; 等. . BMC pediatrics. 2015, 15 (4): 1-6.
- Hollander K, van der Zwaard B C, de Villiers J E; 等. . 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 2016, 9 (1): 36.
- Tomassoni D, Traini E, Amenta F. . Maturitas. 2014, 79 (4): 421-427.
- Krauss I, Langbein C, Horstmann T; 等. . Ergonomics. 2011, 54 (3): 294-300.
- Delgado-Abellan L, Aguado X, Jimenez-Ormeno E; 等. . Ergonomics. 2014, 57 (5): 787-797.
- Mc Keon P O, Hertel J, Bramble D; 等. .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5, 49 (5): 290.
- Saghazadeh M, Kitano N, Okura T. . 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 2015, 8 (1): 2-9.
- Li Ping Wang Q C M, Yao Dong Gu, Yang Shu, Justin Fernandez. . Journal of Biomimetics, Biomaterial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6, 26 (2): 19-27.
- Hollander K, de Villiers J E, Sehner S; 等. .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 8079.
- Branthwaite H, Chockalingam N, Greenhalgh A. . 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 2013, 6 (1): 28.
- Lee Y C, Kouchi M, Mochimaru M; 等. . Journal of human ergology. 2015, 44 (1): 11-20.
- 张林杉. . 中国皮革. 2019, 48 (5): 61-67.
- . 人民日报. 2019-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8).
- . 新疆日报网. 2017-06-28.
- 陈仲舜. . 心理与健康. 1995, (2): 3.
- 行佳丽,萧翔鸿. . 中国性科学. 2014, 23 (1): 86-91.
- . 201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 曾繁花. .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06.
- 徐嘉生,张太生,王贞. . 双足与保健. 1995, (1):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