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Taipei Municipal RenAi Junior High School)簡稱仁愛國中,鄰近誠品書店、仁愛圓環、台新金控大樓、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太平洋崇光百貨敦南店。是位於臺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30號,是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一所公立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地址
 中華民國臺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30號
其它名称Taipei Municipal RenAi Junior High School
类型公立國中
创办日期1962年8月
学区 中華民國
臺北市大安區
校長曾文龍
职员人数23
教師人數185
年级三年學制
学生人数2280
校训誠正毅恆
学校网址http://www.jajh.tp.edu.tw/

校史

該校前身為台北市立仁愛初級中學,由時任市府教育局督學之賴晚鐘先生於民國五十二年三月,奉命籌備成立,校舍暫借敦化北路市立體育場內,旋被任命為首任校長,翌年遷往仁愛路現址。當時東區尚未被開發,建校舍於綠野疇中,時聞鳥鳴蟲唧,間亦有蛇鼠逡巡,頗具鄉野景象,經由師生合作,艱苦經營,漸入坦途。民國五十七年改為國民中學,同年開辦閉路電視教學,聲寶公司捐贈電視機七十多台,自製教材,早晚實施各科電視教學,學生學習意願大增,因之教學成績斐然。當時外交教育兩部指定為外國元首及僑胞來台時,訪問參觀之學校,一時聲名遠播,校譽日隆,班級也增至一百一十班。此時市區東移,商業蓬勃發展,建築商每以仁愛學區為廣告,作促銷號召,越區就讀學生,超過半數,學生戶籍遷移,在兩三年前即已辦妥,市議員遠見雜誌均作過調查,鄰近小學均以本校為第一志願,而遠至南部北上就讀國中、國小,亦有家長慕名而來。[1]

時間
民國51年奉准籌校,原名臺北市立仁愛初級中學。
民國52年正式成立,首任校長賴晚鐘先生,招收新生607名。
民國57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改制為臺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民國58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改制為臺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
民國64年藍自傑校長繼任為第二任校長。
民國69年秦汝炎校長繼任為第三任校長。
民國70年奉教育局指定為臺北市視聽教育示範學校。
民國71年奉教部指定為臺北市自然學科資源教學實驗學校。
民國74年成立音樂教育實驗班。
民國77年林金練校長繼任為第四任校長。
民國83年蔡添順校長繼任為第五任校長。
民國84年葉見登校長繼任為第七任校長。
民國91年何碧燕校長繼任為第七任校長。
民國95年余國珍校長繼任為第八任校長。
民國101年林美娟校長繼任為第九任校長。
民國107年曾文龍校長繼任為第十任校長。

組織架構

本校各單位職掌(預算員額數如下):

  • 教務處(86人):負責課程教學、學籍管理、實驗研究與教學設備等業務及其有關事項業務。
  • 學生事務處(85人): 負責學生活動生活輔導、生活教育衛生保健體育活動業務及其有關事項[業務]]。
  • 總務處(14人): 辦理校內公物維修管理校舍財產管理環境綠美化、公文檔案管理業務及其有關事項業務
  • 輔導室(8人): 負責學生學習及生涯發展輔導、特殊教育等業務及其有關事項業務
  • 會計室(2人): 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等事項業務
  • 人事室(3人): 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業務

校徽

  • 「國中」採「對稱」的設計形式,象徵以「中庸」之道為出發的教育理念。
  • 圓弧形綠色飽滿的麥穗:麥穗代表「成長與茁壯」,綠色代表豐收富足的教育成果,圓弧形在「造形結構」上則有圓融慈愛、和平,即「仁愛」的意涵。
  • 整體意義--在仁愛國中的教育環境下培育的幼苗擁有慈愛之心、株株成長茁壯、個個成功的教育信念。[2]

歷任校長

民國107年8月1日至今 曾文龍校長繼任為第十任校長。

民國107年2月1日至107年7月31日 莊豐兆教務主任擔任代理校長。

民國101年至107年1月31日 林美娟校長繼任為第九任校長。

民國95年 余國珍任為第八任校長。

民國91年 何碧燕校長繼任為第七任校長。

民國84年 葉見登校長繼任為第六任校長。

民國83年 蔡添順繼任為第五任校長。

民國77年 林金練校長繼任為第四任校長。

民國69年 秦史皇校長繼任為第三任校長。

民國64年 藍自傑校長繼任為第二任校長。

民國51年 台北市立仁愛初級中學正式成立, 首任校長賴晚鐘先生

校歌

仁愛,仁愛,這是青年的大家庭,

我們是時代的精英,三民主義的少年兵。

在這裡,充實學識,砥礪德行。我們要抬頭 挺胸 齊步

革新 動員 戰鬥!

繼往開來,修齊治平

仁愛,仁愛,這是青年的大家庭

我們是時代的精英,三民主義的少年兵。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仁愛國中校史。
  2. . 台北市立仁愛國中. [2014-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