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

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英語:),簡稱大直高中,前身為大直國中,設立於1963年,是1990年代臺北市由國民中學升格成高級中學的學校之一。

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
地址
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
 中華民國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420號

 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
经纬度25.07886°N 121.543375°E / 25.07886; 121.543375
其它名称Taipei Municipal Dazhi Senior High School
类型市立完全中學
创办日期1963年 臺北市立大直初級中學
1968年 臺北市立大直國民中學
1998年 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
学区 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中山區
校長李世文
年级六年學制
学生人数高中部1,068人、國中部772人
高中部30班
國中部27班
校园面积34,478平方公尺
校训新高中,小大學 / 大鵬展翅,直上雲霄
電話號碼02-2533-4017
学校网址http://www.dcsh.tp.edu.tw

簡史

  • 1932年日本政府為訓練臺灣人參加日本海軍,在現址西南角鄰接基隆河處興建倉庫型建築,設立水兵訓練所。
  • 1963年國民政府將台灣省訓練團原址,改設立為台北市立大直初級中學,招收國民學校畢業之學生。
  • 1968年8月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前,維持男女兼招的辦學模式,而後改制為台北市立大直國民中學,改為專收男生,當年也曾為台北市南區初中聯考的明星學校。同年,並於大直地區成立北安國民中學,自此,大直國中便專招國小畢業之男學生,而北安國中則專招女生,此現象大致維持到1991年才兼收女生,在2004年以前,大直高中大部分的女廁,甚至還有以前男校時代遺留之小便斗。
  • 1997年8月,余霖校長成立大直高級中學籌備處,更於1998年正式升格成大直高級中學,國高中兼收,成為一所完全中學

校風及特色

特色簡介

大直高中以「新高中、小大學」自詡,所開辦的課程較傳統高中多元。除鼓勵普通班學生參與類似資優班專題研究,亦有如學術餐會、科學週、八年級啦啦隊競賽等多元課程與活動。

學校環境

大直高中座落於大直地區,正門於北安路,後門於明水路,兩側緊鄰大直橋北安國中,四周為軍事要地,如國防部三軍大學舊址)、軍官語言學校海軍司令部憲兵自強堡營區及新落成之空軍司令部與海基會辦公處等,不遠處為實踐大學大直國小永安國小等教育機構,大直橋旁則有大直市場。校內環境部分,大門左側為荷花池,右側為學生活動中心,前方黃色建築物為教學大樓,依序為一棟、二棟、三棟。靠近後門側為操場(200公尺)、網球場、籃球場、排球場,操場中央之草皮為足球場,花費八十萬餘。靠近北安國中側之兩棟建築,具有火箭造型者為科學館,為大部分之自然學科實驗室、音樂教室、表演藝術教室、童軍教室之所在,樓高四層,曾美化重整,一百學年度校方證實科學館為海砂屋,近年做出處置決定,進行擴柱等;另一棟五層樓之建築為迎曦館(命名原因 : 其面向東方),為電腦教室、網路管理中心、設備組、視聽教室、生活科技教室、美術教室所在。總校地三萬餘平方公尺。

學校象徵

校徽

大直高中校徽
  • ,該校標語為「大鵬展翅,直上雲霄」,其來由為《莊子‧逍遙遊》中,曾提及一則寓言,說到北冥有隻鯤魚,當牠順勢蛻變成大鵬鳥時,能夠振其宛若天邊雲彩般的巨翅,鼓動海風,水擊三千里,順著風飛上九萬里之雲霄,以達到極遠的南冥。無論是鯤或鵬的悠然自適,皆能各順勢其性,以達到逍遙的境界。
  • 藍色,取自該校高中制式運動服

歷任校長

屆任姓名任職時間備註
第1任葉金成1964年9月-1975年7月
第2任李瑞江1975年8月-1977年7月
第3任王鑑秋1977年8月-1988年7月退休
第4任陳正邦1988年8月-1992年7月
第5任詹益東1992年8月-1996年7月退休
第6任余霖1996年8月-2006年7月退休
第7任楊世瑞2006年8月-2010年7月轉任市立中山女高校長

後接掌北一女中校長

第8任黃文振2010年8月-2013年7月退休
第9任李世文2013年8月-

行政單位




校長室內有校長室及秘書室
教學事務處內有高中教學組、國中教學組、註冊組、設備組
學生事務處內有學生活動組、衛生保健組、體育運動組、生活教育組(國中部)、生活輔導組(高中部)
教官室內有軍訓教官、生命教育教師
輔導室內有輔導組、資料組、特殊教育組
圖書館內有服務推廣組、資訊媒體組、系統管理師
總務處內有文書組、庶務組、出納組
人事室人事室
會計室會計室

班級

分為高中部及國中部。目前高中部一、二、三年級各10班,其中各設數理資優班一班。國中部七、八、九年級各9班。為區隔高中部與國中部班級,高中班級前冠上「H」,國中則冠上「J」,如H204、J804,此舉是由於以往稱七年級學生作國中一年級之緣故。學生總人數約兩千餘人。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