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神社

臺東神社臺灣日治時期臺東街神社,在臺東舊站附近的鯉魚山半山坡上。其在二戰後被改為臺東忠烈祠,目前尚有一座已被修改成中國宮殿式的鳥居,前往神社的石頭階梯保留完整,只是兩旁的石燈籠皆已不完整或只剩基座,原有的神社諸項建築也全被拆除改建。

地圖中可見鯉魚山上之神社軸線

臺東神社
第一代臺東神社
第一代臺東神社
日文
原名
平假名
羅馬拼音 Taitō Jinjya
基本
所在地 臺東廳臺東郡臺東街(今臺東縣臺東市)
主祭神 大國魂命
大己貴命
少彥名命
能久親王[1]
社格 縣社
創建年份 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
拆毀年份 不明
例祭 10月28日[1]

介紹

臺東神社最初於卑南街的增永三吉、野中德市、大熊安右衛門、井本修造、工藤孫四郎、張之遠、陳妙哉等6人向臺灣總督府申請設立[2]。神社於1910年9月開始興建,1911年10月27日鎮座落成,設施有本殿、拜殿、手洗鉢、1座木造鳥居[2],位於現今臺東市中華路376巷喜悅大樓一帶,並於1924年7月23日被列格為「縣社」[3]

隨著臺東街發展,地方人士認為臺東神社已位於市中心,且周遭即為民居,將有損神社之尊嚴,加上神社的木造建築有白蟻問題,當年又適逢裕仁皇太子於1928年11月舉行的御大典,因此地方決定將台東神社遷建於市區西南側的鯉魚山[3]。台東神社改築係由增永三吉、工藤孫四郎、松井金二郎、飯千太加次、岩崎房吉、張之遠、賴金木、值賀金兄等八人於1928年5月17日向臺灣總督府申請。另外,第二代台東神社的設計原有另一方案為社殿面向正南方,即沿參道往上通過第二鳥居後,往右向北轉才是拜殿及神殿[4]。新的台東神社於1928年10月動工,1930年7月竣工,同年10月27日遷座,工程費約31,200圓,神社境地85,6816坪,神社設施有本殿、拜殿、手水舍、社務所、第一鳥居、第二鳥居、部分石燈籠為舊有的,神社境地內尚有一警察忠魂碑[5]

臺東神社為台東廳最重要的社會教化中心,臺東廳下官民、學校、團體於重要參拜日皆需至臺東神社參拜,而此處也是重要官員造訪台東的必經之處[3]

戰後發展

二戰後,台東神社於1961年被改為臺東縣忠烈祠[6]。原警察忠魂碑則於1953年被改為紀念胡適之父胡鐵花之「清臺東直隸州州官胡鐵花紀念碑」[7]

臺東神社鳥居及參道今貌

社司

  • 值賀金兄(1924年至1931年)
  • 山田嘉定(1932年至1945年)[8]

參見

參考來源

  1. 臺灣總督府社會課編. .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1943: 6、11頁 (日语).
  2. .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912.
  3. 楊清淳、張雅閔. (PDF).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12).
  4. 臺灣總督府. . 臺灣總督府檔案. 1928.
  5. 臺東廳. . 1936-09-15.
  6. . 國防部後備指揮部.
  7. . 開放博物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8.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