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霄

注意:本页面含有Unihan新版用字:「」。有关可能會错误显示,詳见Unicode汉字。
良霄
伯有
时代春秋时期
身份郑卿
子耳
子女良止

良霄-前543年),,名,字伯有[1],是子耳的儿子[2],郑国的卿。

生平

被楚扣留

因为郑简公顺服楚国,前562年九月,中原诸侯用全部兵力再次进攻郑国,郑国派良霄、太宰石㚟[3]到楚国,说郑国准备顺服晋国:“孤(郑简公)由于国家的缘故,不能怀念君王了。君王如果能够用玉帛安抚晋国,不这样,那就用武力对他们加以威慑,这都是我的愿望。”楚共王囚禁了他们。《春秋经》记载“楚执郑行人良霄”,说良霄他们是使者,不应该承担罪责。[4]前560年冬太宰石㚟劝说楚国令尹子囊释放良霄回国,子囊同意了[5]

报父仇

前558年,郑国人由于子西、伯有、子产(公孙侨)的缘故,用一百六十匹马和师茷师慧两位乐师作为财礼送给宋国,又以子晳(公孙黑)为人质,向宋国求取尉氏、司氏的叛乱残余分子(前563年,他们杀害子西的父亲子驷、伯有的父亲子耳、子产的父亲子国)。宋国司城乐喜把堵女父、尉翩司齐交给了郑国,把认为有才能的司臣放走了。托付给了鲁国季武子,武子把司臣安置在卞。郑国人把这三人剁成了肉酱。[6]

伐齐

前555年,子孔(公子嘉)想除掉其他家族大夫。想通過楚國的兵馬進行。楚國令尹子庚沒答應,但是楚康王要求出兵。當時伯有、子蟜公孙虿)、子张子印之子,公孙黑肱)和鄭簡公隨諸侯聯軍討伐齊國,子孔、子展(公孙舍之)、子西留守,子展、子西知道子孔的計劃,所以子孔不敢和楚軍聯絡。[7]前554年,子展、子西殺子孔。

定卫

前547年六月,鲁襄公晋国赵武宋国向戌、郑国良霄、曹国人在澶渊会见,以讨伐卫国(卫献公复辟),划正戚地的疆界。将占领的卫国西部边境懿氏六十个邑给了孙林父。《春秋经》记载“公会晋人、郑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渊。”不记载赵武,是为了尊重鲁襄公。不记载向戌,是因为他迟到了。记载郑国良霄在宋国之前,是由于郑国人按时到达。[8]

弭兵·赋诗

前546年五月二十九日,郑国的良霄到达宋国。宋向戌和晋赵武、楚屈建、鲁叔孙豹、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奂、郑良霄、许人、曹人在宋国举行弭兵之会。赵武返国路过郑国时,郑简公在垂陇设享礼招待赵武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太叔公孙段印段跟从郑简公参与享礼。赵武说:“这七位跟从着君主,这是赐给我以光荣。请求诸位都赋诗以完成君主的恩赐,我也可以从这里看到七位的志向。”伯有赋《鹑之贲贲》这首诗。赵文子说:“床上的话不出门槛,何况在野外呢?这不是使人所应该听到的。”享礼结束,赵文子告诉叔向说:“伯有将要被杀了!诗用来说明心意,心意在于诬蔑他的国君并且公开怨恨国君,又以此作为宾客的光荣,他能够长久吗?即使侥幸,后来也一定逃亡。”叔向说:“对,他太骄奢。所谓不到五年,说的就是这个人了。”[9]

不敬鲁侯

前545年,鲁襄公为访问楚国经过郑国,郑简公不在国内,伯有到黄崖慰劳,表现得不恭敬,叔孙豹说:“伯有如果在郑国没有罪,郑国必然有大灾祸。恭敬,是百姓的主宰,现在丢弃了它,如何能继承祖宗保持的家业?郑国人不讨伐他,必然要遭到他的灾祸。水边的薄土,路边积水中的浮萍水草,用来作祭品,季兰作为祭尸,这是由于恭敬。恭敬难道能丢弃吗?”[10]

良驷之争

前544年,参与周灵王的葬礼。郑上卿子展有事,他派印段前去。伯有反对:“印段年轻,不行。”子展认为年轻人比没人去好啊,况且事奉晋楚两位霸主,来捍卫王室。王事不能有缺失。于是派印段前去成周。伯有派公孙黑去楚国,公孙黑认为楚国和郑国当时在关系不好,派他去就相当于杀死他。伯有说:“你家世代都是行人(外交官)。”公孙黑说:“能去就去,有困难就不去,什么世代外交官。”伯有要强迫他去。公孙黑大怒,准备攻打伯有家族,大夫们纷纷来调解。十二月初七己巳日,郑国的大夫们在伯有家结盟。裨谌说:“这次结盟,它能管多久呢?《诗经》说:‘君子多次结盟,动乱因此滋长(君子屡盟,乱是用长)。’现在这样是滋长动乱的做法,祸乱不能停止,一定要三年然后才能解除。”然明说:“哪家将会执政呢?”裨谌说:“好人代替坏人,这是天命,执政哪能避开子产?除非越级提拔别人,按班次也应该轮到子产执政了。选择提拔贤人,是为大家尊重的。上天又为子产清除障碍,夺取了伯有的精神,子西又去世了,只有子产不能辞执政之责。上天降祸郑国已经很久了,必定让子产平息,国家才可以安定。要是不这样,郑国就将会灭亡了。”[11]

被杀

前543年,子产陪同郑简公到晋国,叔向问子产郑国的政事。子产回答:“我能不能见到,就在这一年了。驷氏(公孙黑)、良氏(良霄)正在争夺,不知道如何调解。若能调解,我能见到,这就可以知道了。”叔向说:“不是已经和好了吗?”子产回答:“伯有奢侈倔强而又固执,子晳喜欢居于别人之上,两人互不相让,虽然表面上已经和好,但还是积聚了憎恶,不久就会爆发。”伯有喜欢喝酒,造了地下室,还在夜里喝酒奏乐。朝见的人来到了,他还没喝完。朝见的人问:“伯有公在哪里?”他下属说:“我们的主人在地下室。”朝见他的人都分路回去了。不久伯有去朝见郑简公,又要派子皙去楚国,回家以后就喝酒。七月十一日,子皙带领驷氏的甲士,攻打还放火烧了伯有的家。伯有逃到雍梁,酒醒之后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逃亡许国。郑国的大夫们聚在一起商量。子皮罕虎,子展之子)说:“《仲虺之志》说:‘动乱的就攻取它,灭亡的就欺侮它。摧毁灭亡的而巩固存在的,这是国家的利益。(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罕氏、驷氏、丰氏本来是同胞兄弟,伯有骄傲奢侈,所以不免于祸。”有人对子产说:“要靠拢正直的,帮助强大的。”子产说:“他们难道是我的同伙?国家的祸难,谁知道如何平定?如果有主持国政的人强大而且正直,祸难就不会发生。姑且保住我的地位吧。”七月十二日,子产收葬伯有家族死者的尸体,来不及和大夫们商量就出走了,印段跟他一起。子皮不让他走。大家说:“别人不顺从我们,为什么不让他走?”子皮说:“这个人对死去的人有礼,何况对活着的人呢?”于是就亲自劝阻子产。七月十三日,子产回国都新郑七月十四日,印段回国都。两个人都在子皙家里接受了盟约。七月十六日,郑简公和他的大夫们在太庙结盟,又与国内的人们在郑国城门外结盟。伯有听说郑国人为他结盟,非常生气;听说子皮的甲士没有参与攻打他,很高兴,说:“子皮帮我了。”七月二十四日,他从墓门的排水洞进入国都,依靠马师颉用襄库的兵甲装备士兵,率领攻打旧北门。驷带率国人攻打伯有。两家都请子产帮助。子产说:“兄弟之间到这步田地,我服从上天帮助的一家。”伯有在买卖的集市上被杀,子产为伯有的尸体穿上衣服,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为他号哭,收尸后把棺材停放在街市旁边伯有家臣的家里。不久,葬在斗城。驷氏想要攻打子产。子皮大怒说:“礼仪,是国家的支柱。杀死有礼的人,没有比这再大的祸患了。”于是驷氏就停止了。游吉从晋国回来,听说发生政变,不入国都。让副手回国复命。八月初六日,游吉逃亡晋国。驷带追赶他到酸枣,和游吉结盟,把两件玉沉在黄河里表示诚意。让公孙肸进入国都和大夫结盟。十一日,游吉再次回到国内。《春秋经》记载:“郑良霄出奔许,自许入于郑,郑人杀良霄。”不称良霄为大夫,是说伯有从国外回来,已经丧失了官位。[12]

身后

前536年二月,有人梦见伯有披甲而行,说:“三月初二,我将要杀死驷带。明年正月二十七日,我又将要杀死公孙段。”到三月初二那一天,驷带死了,国内的人们十分害怕。前535年,郑国有人因为伯有而互相惊扰,说:“伯有来了!”大家四散逃开,不知跑到哪里去才好。这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公孙段死了,国内的人们就越来越恐惧了。下一月,子产立了公子嘉的儿子公孙洩和伯有的儿子良止做大夫,来安抚伯有的鬼魂,事情才停了下来。子太叔(游吉)问这样做的原因,子产说:“鬼有所归宿,这才不做恶鬼,我是为他寻找归宿啊。”子太叔又问:“立公孙泄干什么?”子产答道:“为了使他们高兴,立身没有道义而希图高兴,执政的人违反礼仪,这是用来取得百姓欢心。不取得百姓欢心,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百姓是不会服从的。”等到子产去晋国,赵景子(赵成,赵武之子)问他,说:“伯有还能做吗?”子产说:“能。人刚刚死去叫做,已经变成魄,阳气叫做。生时衣食精美丰富魂魄就强有力,因此有现形的能力,一直达到神化。普通的男人女人不能善终,他们的魂魄还能附在别人身上,以大肆惑乱暴虐,何况伯有是我们先君郑穆公的后代,公子去疾的孙子,公孙辄的儿子,我国的卿,执政已经三代了。郑国虽然不强大,或者就像俗话所说的是‘小小的国家’,可是三代执掌政权,他使用东西很多,他在其中汲取精华也很多,他的家族又大,所凭借的势力雄厚,可又不得善终,能够做鬼,不也是应该的吗?”[13]

前任:
子耳
郑国良氏宗主
前563年-前543年
繼任:
良止
前任:
子西
春秋郑国为政 繼任:
子产

注释

  1. 《春秋释例·卷四·世族谱》
  2. 《春秋经传集解》
  3. 㚟:音,廣韻丑略切,意為似兔的一種動物。
  4. 左传·襄公十一年》:九月,诸侯悉师以复伐郑。郑人使良霄、大宰石㚟如楚,告将服于晋,曰:“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怀君。君若能以玉帛绥晋,不然则武震以摄威之,孤之愿也。”楚人执之,书曰“行人”,言使人也。
  5. 《左传·襄公十三年》:郑良霄、大宰石㚟犹在楚。石㚟言于子囊曰:“先王卜征五年,而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修德而改卜。今楚实不竞,行人何罪?止郑一卿,以除其逼,使睦而疾楚,以固于晋,焉用之?使归而废其使,怨其君以疾其大夫,而相牵引也,不犹愈乎?”楚人归之。
  6. 《左传·襄公十五年》:郑尉氏、司氏之乱,其余盗在宋。郑人以子西、伯有、子产之故,纳贿于宋,以马四十乘与师伐、师慧。三月,公孙黑为质焉。司城子罕以堵女父、尉翩、司齐与之。良司臣而逸之,托诸季武子,武子置诸卞。郑人醢之,三人也。
  7. 春秋左氏傳·襄公十八年》:郑子孔欲去诸大夫,将叛晋而起楚师以去之。使告子庚,子庚弗许。楚子闻之,使杨豚尹宜告子庚曰:“国人谓不穀主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不穀即位,于今五年,师徒不出,人其以不穀为自逸,而忘先君之业矣。大夫图之!其若之何?”子庚叹曰:“君王其谓午怀安乎!吾以利社稷也。”见使者,稽首而对曰:“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不可,收师而退,可以无害,君亦无辱。”子庚帅师治兵于汾。于是子蟜、伯有、子张從郑伯伐齐,子孔、子展、子西守。二子知子孔之谋,完守入保。子孔不敢会楚师。
  8.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六月,公会晋赵武、宋向戌、郑良霄、曹人于澶渊以讨卫,疆戚田。取卫西鄙懿氏六十以与孙氏。赵武不书,尊公也。向戌不书,后也。郑先宋,不失所也。
  9.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叔向曰:“然。已侈!所谓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谓矣。”
  10.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过郑,郑伯不在。伯有廷劳于黄崖,不敬。穆叔曰:“伯有无戾于郑,郑必有大咎。敬,民之主也,而弃之,何以承守?郑人不讨,必受其辜,济泽之阿,行潦之苹藻,置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敬可弃乎?”
  11.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葬灵王,郑上卿有事,子展使印段往。伯有曰:“弱,不可。”子展曰:“与其莫往,弱不犹愈乎?《诗》云:‘王事靡盬,不遑启处,东西南北,谁敢宁处?坚事晋、楚,以蕃王室也。王事无旷,何常之有?”遂使印段如周。……郑伯有使公孙黑如楚,辞曰:“楚、郑方恶,而使余往,是杀余也。”伯有曰:“世行也。”子皙曰:“可则往,难则已,何世之有?”伯有将强使之。子皙怒,将伐伯有氏,大夫和之。十二月己巳,郑大夫盟于伯有氏。裨谌曰:“是盟也,其与几何?《诗》曰:‘君子屡盟,乱是用长。’今是长乱之道也。祸未歇也,必三年而后能纾。”然明曰:“政将焉往?”裨谌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产?举不逾等,则位班也。择善而举,则世隆也。天又除之,夺伯有魄,子西即世,将焉辟之?天祸郑久矣,其必使子产息之,乃犹可以戾。不然,将亡矣。”
  12. 《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相郑伯以如晋,叔向问郑国之政焉。对曰:“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驷、良方争,未知所成。若有所成,吾得见,乃可知也。”叔向曰:“不既和矣乎?”对曰:“伯有侈而愎,子皙好在人上,莫能相下也。虽其和也,犹相积恶也,恶至无日矣。” ……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自朝布路而罢。既而朝,则又将使子皙如楚,归而饮酒。庚子,子皙以驷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雍梁,醒而后知之,遂奔许。大夫聚谋,子皮曰:“《仲虺之志》云:‘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罕、驷、丰同生。伯有汰侈,故不免。”人谓子产:“就直助强!”子产曰:“岂为我徒?国之祸难,谁知所儆?或主强直,难乃不生。姑成吾所。”辛丑,子产敛伯有氏之死者而殡之,不乃谋而遂行。印段从之。子皮止之,众曰:“人不我顺,何止焉?”子皮曰:“夫人礼于死者,况生者乎?”遂自止之。壬寅,子产入。癸卯,子石入。皆受盟于子皙氏。乙巳,郑伯及其大夫盟于大宫。盟国人于师之梁之外。伯有闻郑人之盟己也,怒。闻子皮之甲不与攻己也,喜。曰:“子皮与我矣。”癸丑,晨,自墓门之渎入,因马师颉介于襄库,以伐旧北门。驷带率国人以伐之。皆召子产。子产曰:“兄弟而及此,吾从天所与。”伯有死于羊肆,子产襚之,枕之股而哭之,敛而殡诸伯有之臣在市侧者。既而葬诸斗城。子驷氏欲攻子产,子皮怒之曰:“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乃止。于是游吉如晋还,闻难不入,复命于介。八月甲子,奔晋。驷带追之,及酸枣。与子上盟,用两珪质于河。使公孙肸入盟大夫。己巳,复归。书曰“郑人杀良霄。”不称大夫,言自外入也。
  13. 《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铸刑书之岁二月,或梦伯有介而行,曰:“壬子,余将杀带也。明年壬寅,余又将杀段也。”及壬子,驷带卒,国人益惧。齐、燕平之月壬寅,公孙段卒。国人愈惧。其明月,子产立公孙泄及良止以抚之,乃止。子大叔问其故,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大叔曰:“公孙泄何为?”子产曰:“说也。为身无义而图说,従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不信,民不从也。”及子产适晋,赵景子问焉,曰:“伯有犹能为鬼乎?”子产曰:“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従政三世矣。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冯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