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族
草莓族,最早是用來形容約民國50年(1961年)以後出生的世代,後來也用於民國70年(1981年)以後的世代;廣義來說則泛指所有抗壓性低的族群。
概要
「草莓族」一詞最早出自翁靜玉著、1993年出版的《辦公室物語》一書,用來形容民國50年(1961年)以後出生的年青人世代。 民國50年後出生的世代普遍有著抗壓性低、承受挫力低、忠誠度低、愛生氣、服從性低、穩定度低、個人權益優先於群體權益的特色, 當這個世代掌控社會實權後,開始將「七年級生」(台灣俗稱民國70年~79出生者)的犯錯大幅報導,事實上每個世代都存在草莓族,在年輕世代中草莓族的比例可能還比較少;而且草莓族一詞已經成為壓榨年輕人的藉口,現在的年輕人是處於低薪資高工作量及高學歷者從事低專業工作的狀態[1]。
此外也有人開始指出,指責草莓族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因為這很容易讓台灣的勞動條件越來越差。當資方在指責草莓族時,社會大眾應該譴責資方只想壓榨勞工;但實際上輿論不但對勞工不友善,連許多台灣父母只會要求子女認真工作。台灣的高工時、低工資、低生育率、高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其實是因為指責草莓族的輿論而變得更嚴重。
水蜜桃族
約在2000年前後,媒體上也曾經流行「水蜜桃族」這樣的詞彙,用來描寫當時的「六年級」年輕人,約民國60年(1971年)以後出生的世代(也有不少用法認為水蜜桃族包含1981年~1990年之間出生的「七年級生」[2],但當時實際上七年級生絕大多數還在學校求學中,因此實際上並不具有代表性)。後來由於六年級生漸漸成長成為社會中堅份子,而七年級生逐漸投入職場,「水蜜桃族」的詞彙便逐漸廢棄不用,而原本不再使用、被用來稱呼「六年級」的「草莓族」一詞,又被媒體挖掘出來形容當時的「七年級生」。
現今「水蜜桃族」一詞,如同先前的「草莓族」一樣,又有被媒體重新挖掘出來使用的趨勢,用來形容七年級~八年級(約1988~2000之間出生)世代[3]。但是因為八年級世代大部分的人口尚在求學中,因此「水蜜桃族」的新用法尚未在媒體上形成廣泛共識,因此也有和「草莓族」併用來形容七年級生的用法[4]。
刻板印象
也有人以“布丁族”或“豆腐族”來揶揄缺點(特別是抗壓性)比草莓族還嚴重的人。
案例
2005年3月22日,臺灣一名婦人因肩痛求診,因療效不彰憤而怒罵醫生為「草莓族」。後經臺灣高等法院認為草莓族是指「年輕沒經驗禁不起挫折的人」、「屬於貶抑性詞彙」而的確貶低其名譽,而判婦人敗訴。[6]
相關書籍
- 翁靜玉 著,《辦公室物語》,臺北市:就業情報,1993年出版,ISBN 957-8645-04-X
資料來源
- 六、七年級生,你為何不生氣?
- .
- . 蘋果日報.
- .
- 【哀愁五六七】3D世代七年級(三)
- 《罵醫師「草莓族」 判賠2萬登報道歉》,蘋果日報,2007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