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英語:,简称ADR)是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的治疗疾病的时候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一般都对患者的治疗不利。[1]不良反应是药物所具有的两重性之一,完全没有不良反应的药物是不存在的。[1]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是有一定比例的,不是所有使用该药物的患者都会出现不良反应;每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之间,其出现的不良反应表现和程度也不一定相同,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不良反应包括6个方面,即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
类型不良反应, 物質使用疾患, 醫源病
分类和外部资源
ICD-10T88.7 , Y40 -Y59
ICD-9-CM995.2, E850-E858
DiseasesDB295
MeSHD004362

副作用

副作用(side effect):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使用所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例如:少數人使用抗组胺药物後會思睡)

副作用的表现一般都较轻微,为可逆性的功能性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中只利用其中的部分作用,而其余的作用就成了副作用。副作用是个相对的概念,当针对不同疾病而改变该药物的治疗目的时,副作用可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如阿托品类药物具有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加快心率等作用。在全身麻醉中会使用阿托品抑制患者腺体的分泌,但也由于其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和加快心率的作用,则同时引起了患者腹胀尿潴留等副作用。而在使用阿托品解除平滑肌痉挛时,因其抑制腺体分泌和加快心率引起的口干和心悸则成为了副作用。[1]

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是在用药剂量过大或长期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因用药物的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称为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因长期用药而逐渐表现出的毒性作用称为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1]

毒性反应与副作用在性质和程度上不同。其主要表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系统,及肝功能肾功能器官造成功能性器质性的损害,对患者的危害程度较大。[1]

毒性反应一般仅在超过规定用药剂量时才会出现,个别患者由于其遗传缺陷、病理状态或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等原因时,在治疗剂量下使用药物就已会出现毒性反应。[1]

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毒性反应,是可预期的。在临床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应定时的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检测,并注意用药的剂量大小和间隔时间,适时停药换药。[1]

過敏反应

過敏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机体受到药物刺激后,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引起之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1]

某些具有半抗原性的低分子物质能与机体内的高分子载体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如抗生素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等。而某些生物制剂本身就是完全抗原,即可引起免疫反应。该免疫反应与剂量的大小关系不大,与患者的体质有关。变态反应仅出现于少数具过敏体质患者身上,其反应的类型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不易预知。[1]

過敏反应通常分为4个类型:

速發型

  • Ⅰ型过敏反应

Ⅰ型过敏反应是由于青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头孢菌素有机碘免疫血清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外源性支气管哮喘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等。[1]

  • Ⅱ型溶细胞反应

Ⅱ型溶细胞反应是由于奎宁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硫脲嘧啶甲基多巴等药物引起的抗红细胞的自身抗体反应,如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反应等。[1]

  • Ⅲ型免疫复合物反应

Ⅲ型免疫复合物反应,如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内源性支气管哮喘等。[1]

迟發型

  • Ⅳ型過敏反应

Ⅳ型過敏反应是由于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等药物所致的過敏反应,如接触性皮炎药热移植性排斥反应[1]

继发性反应

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使用四环素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会导致肠道内的菌群平衡遭到破坏,以致于一些耐药性的葡萄球菌大量繁殖而引起葡萄球菌假性肠炎;或使白色念珠菌真菌大量繁殖。这样的继发性感染也称为二重感染[1]

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有些药物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低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能残存生物效应。如长期服用长时间作用的巴比妥催眠药后,次晨会出现困倦、头昏、乏力等类似宿醉的后遗作用。少数药物大剂量使用,偶尔可能导致永久性耳聋,如呋塞米链霉素等。[1]

致畸作用

致畸作用(teratogeneisis)是有些药物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而导致畸胎。如沙利度胺(Thalidomide)会导致胎儿四肢短小。[1]

历史上重大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 反应停事件:20世纪50年代,由德国研制、用于缓解妊娠反应的新药沙利度胺在欧洲日本等20多个国家造成了12000多个胎儿缺手缺臂畸形,还致1300人患多发性神经炎,1961年反应停被禁用。而由于FDA复杂和严格的新药申报手续,该药直至1961年仍未获准在美国本土上市,使美国无数家庭免受其害。反应停事件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药物不良反应申报程序,如英国的“黄页制度”,这些申报制度为安全用药收集了重要的基本数据。
  • 苯甲醇-臀肌挛缩症:由于苯甲醇具有止痛作用,20世纪后期,苯甲醇广泛用作青霉素钾盐的溶媒,以减缓青霉素钾盐肌肉注射所导致的剧痛。2005年SFDA发文禁止苯甲醇作为青霉素钾的注射溶媒。多年后,单中国大陆就发生注射部位臀大肌萎缩者约为1000万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步态异常,双侧并列呈八字形,不能翘“二郎腿”,站立式双下肢轻度外旋,双膝分开呈现“蛙形腿”,体检时可见臀部注射部位皮肤凹陷或臀部正常外形消失。[2]

参考文献

  1. 李端 殷明. 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9-11. ISBN 978-7-117-08905-0
  2. 李俊.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 [2017-9]. ISBN 978-7-117-16993-6 (中文(中国大陆)‎).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