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狄克
菲利浦·金德里德·迪克(,1928年12月16日-1982年3月2日),美國的科幻小說作家,除了現在仍在發行的38本書外,他還寫了一些短篇小說和少數作品出版在廉價雜誌上,其中至少有七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雖然他生前受到知名科幻作家史坦尼斯勞·萊姆、羅伯特·海萊因的讚賞,但卻直到他去世後才漸漸被人們熟知。
菲利普·K·迪克 Philip K. Dick | |
---|---|
出生 | Philip Kindred Dick 1928年12月16日 美國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
逝世 | 1982年3月2日 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娜 | (53歲)
筆名 | Richard Phillips Jack Dowland |
職業 | 小说家,短篇小说作家和散文家 |
國籍 | 美国 |
體裁 | 科幻小说 |
文學運動 | 后现代主义 |
代表作 | 《尤比克》(Ubik)、《银翼杀手》(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心機掃描》(A Scanner Darkly)、《VALIS》、《第二終結者》(Second Variety) |
受影響於 | 马丁·海德格尔,古斯塔夫·福樓拜,范·沃格特,詹姆斯·乔伊斯,[1]巴尔扎克,伊曼努尔·康德,馬塞爾·普魯斯特,卡尔·荣格,萨缪尔·贝克特,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約翰·斯拉德克,納撒尼爾·韋斯特,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傑克·斯皮克,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
施影響於 | 特里·吉列姆[2]尚·布希亞,[3]斯拉沃熱·齊澤克,格蘭特·莫里森,大衛·柯能堡,理查德·林克萊特,娥蘇拉·勒瑰恩,[4]沃卓斯基姐弟,強納森·列瑟,詹明信,罗贝托·波拉尼奥,罗德里格·弗列桑,查理·卡夫曼[5],El-P,尼尔·斯蒂芬森,村上春樹,提姆·鮑爾斯,今敏 |
簽名 |
迪克的創作成為了賽博朋克類型作品的先驱,他這些作品都描述一個道德淪喪的美國加州社會,早期的小說探索在社會和政治上的論題,後期的作品則是在討論毒品和神學,這些描繪其實出於他自己的生活經驗,像是《心機掃描》和《神圣秘密》。
錯列宇宙(Alternate universes)和擬像複製(simulacra)是常見的情節發展工具,住在虛擬世界的是普通的、工作的人們,而不是銀河的精英份子。「在迪克的書中沒有英雄」,娥蘇拉·勒瑰恩寫道,「但有著許多英雄事跡,令人想起狄更斯說的,重要的是那些誠實、堅定、仁慈及有耐心的平凡人們。」
其中一部長篇小說《高堡奇人》,建造出一種新的科幻作品類型——架空歷史(alternative history),也因此獲得1963年雨果獎(Hugo Award)最佳長篇小說。《流吧!我的眼淚》(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這個故事是關於一位舉世聞名的人,在另一個平行世界中醒過來,在這個外觀完全相同的世界裡他不再是個名人,甚至沒有任何人認識他。這篇小說贏得1975年約翰·坎貝爾紀念獎(John W. Campbell Memorial Award)最佳長篇小說。在這些故事中,迪克將他所喜愛的人們放進虛構的世界,一個被他質疑其構想和制度的世界。「我甚至質疑這個宇宙,我想知道是否它是真實的,我想知道是否我們都是真實的!」迪克寫道。
迪克的故事常墮落為看似荒謬的幻想,角色們發現他們每天生活的世界是個假象,產生自強大的外間實體、巨大的政治陰謀、或自一個不可靠旁述者的變化。「所有他的著作開始於沒有一個單獨、客觀存在的真實這個基本假設。」Charles Platt寫道:「所有東西感覺上都不太對勁,腳下的地板很可能會突然移動,主角可能發現自己曾活在某人的夢中,或是他可能進入某種毒品誘發的狀態而感覺比在真實世界還要好,亦或者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宇宙中。」[6]
當有人也寫下這種有特色的論點和妄想狂的氣氛,有時候我們會形容它是「有迪克特色的("Dickian" or "Phildickian")」。
一生
早期生活
菲利浦‧狄克和他的雙胞胎妹妹珍‧夏綠蒂‧狄克(Jane Charlotte Dick)于1928年12月16日誕生于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市,早产了六个星期。他的父母親為約瑟夫‧愛德加‧狄克(Joseph Edgar Dick)和桃樂絲‧狄克(Dorothy Kindred Dick)。根據各種描述,桃樂絲無法恰當地養育及照顧這對新生兒,以致在他們出生的三個禮拜後珍被電毯嚴重灼傷。狄克的父親是美國農業部的調查員,此时刚刚投保了人壽保險。一位保險公司的護士被派遣到他們家,護士一看到營養不良的菲利浦和受傷的珍就立刻將這兩個嬰兒送往醫院,但是珍在途中就死亡了。雙胞胎妹妹的去世深深地影響狄克的寫作、人際關係和人生的觀點,造成他作品中一個不斷重複的母题「雙胞胎幽靈」。
後來他們全家搬往了舊金山灣區,但在菲利浦五歲那年父親被調往內華達州雷諾市;母親桃樂絲拒絕遷往那兒,導致二人離婚。約瑟夫在菲利浦撫養權的爭執中未能取勝。桃樂絲決定獨自扶養兒子長大,她在華盛頓找到工作,於是與兒子一同遷到那裡。菲利浦在1936到1938年間就讀於約翰‧艾通小學,完成二到四年級的學程。他最低成績的一科是作文,只得C級,即使有個老師評他「在說故事上展現興趣與能力」。1938年6月,桃樂絲和菲利浦搬回加州。
狄克進入加州的柏克萊中學,然後短暫地在柏克萊加州大學攻讀德語,但在完成任何課程之前就退學了。同期他被診斷患上精神分裂癥,這一直困擾著他,并貫穿了他的事業。[7]他當上一個音樂節目的DJ,然後在1952年賣出他的第一篇小說,大約就是從那時開始全職寫作。1950年代對狄克來說是一段困苦中求生存的日子,以至於他曾這麼說:「我們甚至付不出圖書館借書逾期的罰款。」他回想著1960年代初期在加州的反文化運動并且同情“垮掉派诗人”(beat poets)和共产党。狄克反抗越戰成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列檔監察的對象。
1963年,狄克靠著《高堡奇人》贏得雨果獎。《高堡奇人》在科幻界受到喝采,但是在文學界並不受到賞識,因此他的書只能於廉價科幻出版社發表。就算他在後面幾年經常出版小說,仍持續掙扎於經濟和心理問題,甚至到了晚年他還是有財務困擾。在1980年的短篇故事選集《The Golden Man》的序言中他寫道:
- 「好幾年前,當我病的時候,海萊茵(Robert A. Heinlein)提供他所能給我的一切幫助,而當時我們不曾謀面;他總是打電話鼓勵我並問我身體是否安好,他還想為我買台電動打字機,願上帝祝福這位世間少有的真正紳士,即使我不認同他作品中的構想。有一次我欠政府許多稅金,完全籌不出錢來,是他借我這些錢,我真的很感激海萊茵和他的妻子,為此我獻上一本書作為感謝。羅伯特‧海萊茵是個英俊的男人,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並有著軍人的姿態;你可以說他有軍事背景,甚至是他的髮型。他知道我是個精神錯亂的怪人,但當我和我的妻子陷入困境時他仍然會幫助我們。這就是最好的人性所在,這就是那位我所喜愛的人。」
狄克也是一個興趣廣泛的讀者,舉凡宗教、哲學、玄學、新諾斯替教(neo-Gnosticsm)他都有所涉略,這些元素也常出現在他的故事裡。他一生中出版的最後一本小說是The Transmigration of Timothy Archer,許多作品在他去世後才出版。
狄克和他的幻想
我所關心的主要問題是:何謂真實?許多我的故事和小說裡討論著精神病患的心態和毒品誘發的狀態,藉由我能呈現一個多重宇宙的概念,而不是單一的宇宙。音樂和社會學都是我小說中的題材,也是基本的政治傾向,尤其是我曾寫下關於法西斯主義與我對它的畏懼。
在他青少年時期,大約是十三歲那時,狄克持續整個禮拜反覆的夢到,他夢到他在書店試著從《驚奇雜誌》(Astounding Magazine)裡找個議題,當他找到這個議題時卻總會包含在The Empire Never Ended這篇故事裡,而這篇文章總會向他透露出這個宇宙的秘密。當這個夢一再重複時,他所閱讀尋找的那疊雜誌越來越薄,但他從來沒有把它整疊看完。最後他變得渴望,探索雜誌世界讓他狂熱(like the Lovecraftian Necronomicon, promising insanity to its readers)。很快地在那之後這些夢就停了,但是這句「The Empire Never Ended」將出現在他之後的作品中。
1974年2月20日,他從一次拔智齒時的麻醉負作用影響下康復過來。他應門接下一份附加的止痛藥,並注意到那位送來這包藥的女人身上戴著一個吊飾。當她離開後,狄克開始感到奇怪的幻覺,雖然一開始他歸咎於止痛藥,但持續幾週的幻覺讓他認為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小。「我受到一種超自然的理智入侵我的意識,好像是我已經完全發瘋了,然後突然之間我又變得頭腦清楚。」狄克對Charles Platt說道。
1974年2月和3月,他接收到一連串的幻覺,並總括的稱之為2-3-74(為2月/3月1974年的速記法)。他描述一開始是由許多雷射光線與幾何圖形組合成的圖像,其間偶爾會瞥見耶穌和古羅馬,當影像變得越長越頻繁,狄克開始聲稱他活在雙重人格之下,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是多馬(Thomas),多馬是西元一世紀時受到羅馬帝國迫害的基督教門徒。儘管狄克的過去和持續吸食毒品,他接受這些幻覺成為現實,並相信自己曾接觸某種上帝的本質.
心理學
隨著時光流逝,他漸漸變得偏執,臆測著KGB(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或FBI(美國聯邦調查局)要密謀對他不利,狄克相信這些人經常對他設下陷阱。根據某種觀點,他聲稱這些人有責任為他的房子遭到竊盜負責,而各式各樣的文件被偷走了。然而他後來又聲明可能是他自己偷了自己的東西,卻忘記自己曾做過這麼一回事。
狄克推論是否自己可能得了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的議題充斥了他的作品,特別是一篇1964年的小說Martian Time-Slip,就是關於一個出院的精神病患者(ex-schizophrenic)傑克‧波倫(Jack Bohlen)。而這個特色也出現在Clans of the Alphane Moon這部小說中,Clans of the Alphane Moon位於一個來自月球庇護所後裔所殖民的社會的中心。精神疾病的主題一直使狄克感到興趣,因此他在1965年寫了一篇論文命名為:〈精神分裂症與《易經》〉(Sutin, Lawrence. Divine Invasions: A Life of Philip K. Dick. Carroll & Graf, 2005)。
化名
狄克寫作時偶爾會用筆名,其中以理查‧菲利浦(Richard Philips)和傑克‧道綸(Jack Dowland)最值得一提。
“道綸”這個姓出於作曲家約翰·道綸(John Dowland),而約翰·道綸也常在狄克的作品裡出現蹤影。書名:《流吧!我的眼淚》(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 就是直接參照道綸最知名的作曲Flow My Tears。一些狄克的短篇小說裡的主角也有著道綸這個名字。
狄克的短篇故事:Orpheus with Clay Feet就是以傑克·道綸這個筆名出版的小說。故事裡主角渴望成為小說家--傑克·道綸,他想要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在故事裡,道綸出版了一篇自己的小說,也定名字為:Orpheus with Clay Feet 並使用Philip K. Dick為筆名。(簡直是Kuso)
在VALIS這篇半自傳式的小說,主角叫做Horselover Fat. 其中Philip或Phil-Hippos是希臘語的Horselover,Dick是德語的Fat。
婚姻和小孩
狄克結過五次婚,並有兩女一子,這五次婚姻全都以離婚結束。
- 1948年5月與Jeanette Marlin結婚(六個月後離婚)
- 1950年6月與Kleo Apostolides結婚(1958年離婚)
- 1958年與Anne Williams Rubinstein結婚(孩子Laura Archer生於1960年2月26日)(1964年離婚)
- 1966年或1967年與Nancy Hackett結婚(孩子Isolde)(1970年離婚)
- 1973年4月18日與Tessa Busby結婚(Christopher)(1976年離婚)
逝世
狄克在1982年3月2日逝世於美國加州的聖安娜市,這是由反覆發生的中風伴隨著心臟衰竭導致的結果。
在他死後(他的生命維持器是在3月2日那天關掉的,但他的腦波早在五天前就已經停止了),他的父親愛德加將兒子的遺體帶到科羅拉多州摩爾根堡(Fort Morgan),在他的雙胞胎妹妹過世當時,墓碑上同時刻著他們倆的名字而狄克的死亡日期還沒填上,在五十三年後,那個最後的日子已被刻上,而狄克就葬在他妹妹身旁。
作品
高堡奇人
《高堡奇人》()(1962)
發生在一個架空的美國世界,不同點在於這個世界裡二次大戰勝利的是軸心國(Axis powers)。這部小說被認為是定義出一種新的文學類型「架空歷史」,而且是狄克小說中唯一贏得雨果獎的作品。除了《機器人夢到電動羊了嗎?》 和《尤比克》之外,它是值得推薦給菲利普狄克迷的入門書之一。[8]
機器人夢到電動羊了嗎?
《機器人夢到電動羊了嗎?》()(1968)
這篇小說是關於一個追捕機器人(android)逃亡者的賞金獵人,經歷了道德上的轉捩點。這個靈感影響了1982年的一部著名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它合併和加強了狄克的一個重要的質問:「什麼是真實的?」和「什麼是虛假的?」,是人模人樣的機器人冒牌貨還是真正的人們?我們應該將他們看作機械還是人類?這位賞金獵人必須在這兩難之中達成妥協。
流吧!我的眼淚
《流吧!我的眼淚》(1974)是關於一個身處於一個未來警察國家的電視明星,當他一天早上醒來,發現他居然竟變成一個無名小卒,甚至失去事關生存的身份證明。雖然此部作品並不認為是他最好的小說之一,卻是在他沈寂多年之後首次出版的小說;而他沈寂的這段時間,也是他聲望開始成長的時期,並得到約翰·坎伯紀念獎的最佳科幻小說獎,也是狄克小說中唯一皆被提名雨果獎和星雲獎的作品。
心機掃描
《心機掃描》(1977)是一部從警方偵察案件角度描寫的科幻小說,故事描述一位偵查毒品犯罪的臥底探員,為了堅守其臥底身分而吸食大量致命毒品。《心機掃描》已經被改編為電影,由理查·林克萊特執導,並於2006年七月七日上映。這是菲力普狄克近期的暢銷小說。
神聖祕密
《神聖祕密》(1980)也許是狄克最具有後現代與自傳性風格的小說,細述了他自身與一個聖靈的假設奇遇。此部作品也被認為是學術上最具計劃性的作品,並且也被美國知名作曲家陶德·馬秋佛改編為歌劇。[10] 它於philipkdickfans.com [11] 被票選為狄克最佳小說。
狄克晚期的作品,尤其像《神聖祕密》三部曲,皆著重自傳性內容。神聖祕密(瓦利斯,VALIS)<巨大自動化活性智慧系統>的縮寫,狄克以此作為他其中一部小說的標題(並在他的至少三本小說中延續了這個主題)並接著建立了一套理論——瓦利斯是實際存在的產生器也是與外星球聯繫的工具。
註釋
姑且不論狄克不知為何原因會有曾與神靈溝通的感覺,他始終無法完全使每一件事情合理化;因此在他的餘生中,他致力去理解身邊曾發生的所有事情,而且懷疑自己本身的神智與對現實世界感知是否正確。狄克將他所有可以想到的想法寫成了8000頁,名為Exegesis的百萬字日誌。
狄克瘋狂地花了許多不眠不休的夜晚撰寫這本日誌,無疑地對他的身心狀態造成了影響。在此部日誌中一直循環的主軸是狄克假設歷史早在創世紀時就已經停止,因此『羅馬帝國從未滅亡』。他視羅馬為最頂尖的唯物主義者,在1900多年前壓迫諾斯替教徒之後,將地球上的人口以致全球資源視作奴隸和所有物。狄克相信VALIS(巨大自動化活性智慧系統)曾與他聯繫並使他人無法勸誘對李查·M·尼克森(狄克相信他是當代帝王的化身)的彈劾。
獎項
狄克一生中曾被授與以下殊榮:
- 雨果獎
- 最佳小說獎
- 1963 - 《高堡奇人》(得獎)
- 1975 - 《流吧!我的眼淚》(被提名)
- 最佳短篇小說獎
- 1968 - 〈先賢之信〉(被提名)
- 最佳小說獎
- 星雲獎
- 最佳小說獎
- 1965 - 《血錢博士》(被提名)
- 1965 - 《艾德利治的三道印記》(被提名)
- 1968 - 《機器人夢到電動羊了嗎?》(被提名)
- 1974 - 《流吧!我的眼淚》(被提名)
- 1982 - The Transmigration of Timothy Archer(nominee)
- 最佳小說獎
- 約翰·坎伯紀念獎
- 最佳小說獎
- 1975 - 《流吧!我的眼淚》(得獎)
- 最佳小說獎
電影和其他改編作品
狄克已有許多的作品被改編為電影,但只有少數零散地以原著為基礎,並被用來當作好萊塢動作冒險電影的靈感起點,然而原著中所呈現的角色特質已經被好萊塢動作英雄的角色性格所取代。
其中最受崇敬的改編電影即是由雷利·史考特導演所執導《銀翼殺手》,乃改編自1968年狄克小說《機器人夢到電動羊了嗎?》。作者對於此電影感到憂心,並且拒絕再把此電影寫成電影小說,更在製作過程中批評導演雷利史考特和電影本身。當他有機會看到以特效做出來的2019年的洛杉磯景況時,他驚喜於此景象與他想像中吻合的吻合度。隨著電影的拍攝,狄克和導演史考特有過關於此電影主旨以及角色坦誠且熱忱的討論,雖然他們有許多不同的觀點,狄克依然支持此電影的製作。不幸的是,狄克於此部電影播映的四個月前因心臟病過世。
相較於上部電影,由史蒂芬·史匹柏所執導的改編電影《關鍵報告》則較忠實地以動作冒險的電影模式表達一些狄克的作品主題,雖然其中還是改寫了許多原著的重點。同樣的,《魔鬼總動員》(1990)則改編於狄克的短篇小說〈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使用了與原著相同的精神,但是使原本的劇情更加流暢、合理化。故事中包含了菲利普狄克式的元素,也就是常對如何區分到底是幻想還是現實而感到感到困惑、迷惘,還有一連串怪誕離奇的故事情節,好比機器能帶人類回到過去,而且故事的主人翁甚至懷疑自己的真正身份。接著另一部一樣改編於狄克另一部於1953發行的同名小說〈Impostor〉所發行的電影《強殖入侵》也在2002年上映,此部電影運用了狄克最常見的兩大主題:使患者減低分辨現實與幻覺能力的精神疾病和高壓政府對主角的迫害。
吳宇森執導的2003年電影《記憶裂痕》,則對同名的狄克短篇小說做了大幅改編,因而票房慘敗且受到強烈的批評。
《異形終結》(1995)則是根據狄克短篇小說《第二終結者》(Second Variety)改編,然而故事的場景卻從原著的地球戰後廢墟轉移到一般遙遠星球的科幻場景。《第二終結者》可能影響電影《異形終結者》(1984)以及系列作品。
法語電影《Barjo》(Confessions dun Barjo)則是改編自狄克的非科幻故事《Confessions of a Crap Artist》。
動畫電影《心機掃描》(改編自狄克同名小說)於2006年七月上映,由基努·李維、薇諾娜·瑞德、小勞勃·道尼和伍迪·哈里遜飾演。這部電影採用rotoscope特殊處理方式,採取真人演出,之後再用動畫效果疊上去,營造出一種類似油畫效果的質感,有別於傳統二與三D兩類動畫。
狄克的小說〈鉆石王老五〉(The Golden Man)被改編成電影《驚魂下一秒》。影片由尼古拉斯·凱奇、朱莉安·摩爾和杰西卡·貝爾主演,2007年上映。故事以一個能夠預見未來的男人對不確定的未來作出的選擇為主線,揭示出人類愛心應寬泛,不可狹窄的主題。
1974年,狄克曾親自寫過改編自《尤比克》電影劇本,但是此部電影至今未被拍攝。2008年5月,法国电影制作公司Celluloid Dreams已获得《尤比克》的电影改编权。
至少狄克的作品中有一部被改編成正統的舞台形式《就是流吧!我的眼淚》,在1988年由紐約式的先鋒派公司Mabou Mines首先展演,隨後也被廣為演出。
另一個被改編成的舞劇則是由陶德·馬秋佛所做詞作曲的歌劇《VALIS》,這部歌劇於1987年12月1日以法文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首演。隨後也被改編為英文,並且於1988年被錄製成CD發行。
補充
- 雖然狄克從沒有自稱為PKD先生,但是他的書迷和評論家皆簡稱他為PKD。
- 狄克的前妻泰紗曾在一個訪談中被問及為何改編自狄克作品的電影中極少有使用原著標題的。(《銀翼殺手》對《機器人會夢到電子羊嗎?》)她說:「事實上,書的內容很少能完全貫徹它原先的主題,就好比編輯常常在閱讀完手稿之後會重寫標題一樣。菲利普常常說他無法寫出理想的標題,如果他有這能力的話,那他就會是一個廣告作家而非一個小說家了。」
- 狄克和娥蘇拉·勒瑰恩——也許是在20世紀末的科幻作家中,唯一在學術上和文學評價上可與他相互媲美的對手——皆畢業自同一所高中班級,但從未認識彼此。當勒瑰恩是個跳級生時,狄克卻因無藥可醫的廣場恐懼症而錯過了一年的高中時光。勒瑰恩後來成了狄克最忠實的擁護者(稱狄克為”Our own home-grow Borges”),並撰寫了《The Lathe of Heaven》一書對狄克致敬,兩人一直維繫良好的友誼並相互交流直至狄克去世。
- 改編自狄克作品的電影至2009年止已累積至大約1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延伸閱讀
傳記
- Capanna, Pablo (1995). Philip K. Dick - Idios Kosmos. Almagesto (Spanish Language) ISBN 978-950-751-112-7
- Carrère, Emmanuel. Bent, Timothy. (translator) (2005). I Am Alive and You Are Dead: A Journey into the Mind of Philip K. Dick. Picador. ISBN 978-0-312-42451-0
- Dick, Ann R. (Former Wife). (1995). Search for Philip K. Dick, 1928-1982: A Memoir and Biography of the Science Fiction Writer. Edwin Mellen Press. ISBN 978-0-7734-9137-3
- Mason, Daryl. (2006). The Biography of Philip K. Dick. Gollancz. ISBN 978-0-575-07280-0
- Mini, Anne. (2006). A Family Darkly : Love, Loss, and the Final Passions of Philip K. Dick. Carroll & Graf. ISBN 978-0-7867-1638-8
- Rickman, Gregg. (1989). To the High Castle: Philip K. Dick: A Life 1928-1962. Fragments West.
- Sutin, Lawrence (Official biographer). (1989). Divine Invasions: A Life of Philip K. Dick. Citadel Press; Rep edition. ISBN 978-0-8065-1228-0
- Williams, Paul. (1986). Only Apparently Real - The Worlds of Philip K. Dick. Entwhistle Books. ISBN 978-0-934558-31-0
訪談
- Apel, D. Scott. (1999). Philip K. Dick : The Dream Connection. The Impermanent Press. ISBN 978-1-886404-03-8
- Lee, Gwen (ed). What If Our World Is Their Heaven? The Final Conversations Of Philip K. Dick. Overlook Press. ISBN 978-1-58567-378-0
- Rickman, Gregg. (1984). Philip K. Dick: In His Own Words. Fragments West.
- Rickman, Gregg. (1985). Philip K. Dick: The Last Testament. Fragments West.
學術評論
- Barlow, Aaron. (2005). How Much Does Chaos Scare You?: Politics,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in the Fiction of Philip K. Dick. Lulu Press. ISBN 978-1-4116-3349-0
- Butler, Andrew M. (2000). Philip K. Dick. Pocket Essentials. ISBN 978-1-903047-29-3
- Mackey, Douglas A. (1988). Philip K. Dick. Twayne. ISBN 978-0-8057-7515-0
- McKee, Gabriel. (2004). Pink Beams of Light from the God in the Gutter : The Science-Fictional Religion of Philip K. Dic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SBN 978-0-7618-2673-6
- Mullen, R.D. (editor). (1992). On Philip K. Dick: 40 Articles from Science-Fiction Studies. SF-TH. ISBN 978-0-9633169-1-2
- Palmer, Christopher. (2003). Philip K. Dick : Exhilaration and Terror of the Postmodern. Liverpool Univ. Press. ISBN 978-0-85323-628-3
- Pierce, Hazel. (1982). Philip K. Dick. Borgo Press. ISBN 978-0-916732-33-2
- Robb, Brian J. (2006). Counterfeit Worlds: Philip K. Dick On Film. Titan Books (UK). ISBN 978-1-84023-968-3
- Robinson, Kim Stanley. (1989). The Novels of Philip K. Dick. Umi Research Press. ISBN 978-0-8357-2014-4
- Umland, Stanley J. (1995). Philip K. Dick: Contemporary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Greenwood Press. ISBN 978-0-313-29295-8
- Warrick, Patricia S. (1987). Mind in Motion: The Fiction of Philip K. Dick. Southern Illinois Univ. Press. ISBN 978-0-8093-1326-6
- Warrick, Patricia S. (1986). Robots, Androids, and Mechanical Oddities: The Science Fiction of Philip K. Dick. Southern Illinois Univ. Press. ISBN 978-0-8093-1178-1
參考資料
- "Replies to 'A Questionnaire for Professional SF Writers and Editors", 1969, The Shifting Realities of Philip K. Dick, 1995
- Terry Gilliam's Unresolved Projects
- Myriam Díaz-Diocaretz, Stefan Herbrechter. . Rodopi. 2006: 136. ISBN 9042016396.
- http://www.depauw.edu/sfs/backissues/5/watson5art.htm
- . [November 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8).
- Platt, Charles. . Berkley Publishing. 1980. ISBN 0-425-04668-0.
- "Science Fiction Stories" published by Macmillan Publishers, 2009.
- . [2006-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5).
- . [2008-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2).
- . [2006-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8).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菲利普·狄克 |
- 官方網站
- 菲力普狄克自傳(含有許多相關文章和賞析)
- 菲力普狄克迷(有許多的文章和訪談)
- 菲力普狄克的書架(超過1200張狄克畫刊書目的封面圖片)
- PKD先生的精選小說回顧
- 菲力普狄克的(科幻推理網路資料庫)
- 菲利普·狄克在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PKD中文網(台灣網友自製的華人Philip Dick中文站)
- PKD字典(最早由塞門·海肯伯森著作)
- 打開直通菲力普狄克之門
- VALBS(英文縮寫:廣大Vast,自動化Active,活化Living,插畫Bilbliographic 系統System):狄克第二個線上圖庫
- Robert Crumb 菲力普狄克神靈事件漫畫
- 狄克迷的網站,內含許多多方面的插畫和相片
- 狄克以機器人的形式再生了
- 菲力普狄克再臨(由Frank Rose 撰寫關於改編於狄克小說的電影的文章,from wired)
- 如何建造不會在兩天內分崩離析的宇宙(PKD發現我們其實正住在羅馬帝國的論文)
- 全然菲力普狄克式的存在
- The Secret Gray-Robed
- Benjamen Walker與Jonathan Lethem和Josh Glenn等作家談論關於科幻鬼才菲力普狄克
- 菲力普狄克的NNDB入口
- 探究狄克一生中的諾斯替教
- 許多關於菲力普狄克的觀點和幻想文章
- 許多菲力普狄克的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