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埤
虎頭埤 | |
---|---|
![]() 虎頭埤一景 | |
![]() ![]() 虎頭埤在臺灣的位置 | |
国家 | ![]() |
位置 | 臺南市新化區 |
现状 | 使用中 |
始建 | 1846年(清道光年初) |
啟用 | 1863年 |
所有者 | 嘉南農田水利會 |
水坝和溢洪道 | |
水坝类型 | 鋼筋混凝土低堰 |
高度 | 15.3(50英尺) |
长度 | 470(1,542英尺) |
壩頂海拔 | 39(128英尺) |
壩頂寬度 | 5.5(18英尺) |
溢洪道 | 排洪閘門10座,溢洪孔12孔 |
溢洪道类型 | Gated overflow, service |
溢洪量 | 431 m3/s(15,200 cu ft/s) |
形成 | 虎頭埤水庫 |
总容量 | 910,000 m3(32,000,000 cu ft) |
有效容量 | 910,000 m3(32,000,000 cu ft) |
集水面积 | 7.15 km2(77,000,000 sq ft) |
表面积 | 25公頃 |
正常水位 | 37米(121英尺) |
簡介
虎頭埤是於1846年(清道光26年)由大目降街(今新化)農民歐陽安所闢建,用以蓄水灌溉農田。1863年(同治2年)台灣府知府周懋奇撥款擴建,始稍具規模。是故亦有臺灣第一座水庫之稱。
日治時期,日本人曾經整修堤防、設立閘門,並美化湖畔。其時埤周圍已擴展至約7公里,水域面積約27公頃,埤畔草木扶疏,埤水清澈鑑人,兩岸小徑交錯,埤中小島處處,又有虎月亭、吊橋點綴其間,景色清幽,已成為台灣知名風景區[1]。1927年8月,獲台灣日日新報讀者票選為「台灣八景十二勝」當中的第九勝[2][3]。1928年該地建新化社,主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天照大神,1938年升格新化神社,今仍有新化社石碑及神社台階及平台遺跡。
1954年,又以「虎埤泛月」獲得台南縣文獻委員會選定為「南瀛八大景」之一[4]。今日則成為台南都會區主要郊遊去處,並劃入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的管轄範圍。另外這裡也是每年元旦舉行升旗典禮的地點(國慶日升旗典禮則在台南市政府永華市政中心)。
其他
- 虎頭埤之「埤」意指「貯水池」,閩南語讀作「bi」。在國語中理論應讀「ㄆㄧˊ」,但當地居民亦多以其「碑」邊旁而讀「ㄅㄟ」,使得當地也可見「Hutoubei」之英譯。但據教育部國語辭典,若讀此「ㄅㄟ」則通「碑」字,意指土地在上之石為「碑」,土石下窪之地為「埤」,故古人有土埤之高處立其石為碑,素有「碑埤」共生之義。
交通指引
參考資料
-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第158頁
- 《70年前的台灣八景十二勝票選活動趣味述說【北投之最】》,臺北市政府網站
- 《林務局誌與局誌續編》,第二章第六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網站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9-24.
- 《虎頭埤簡介》,虎頭埤風景區管理所網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