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吻

鴟吻 大脊吞脊獸(头向右)

安徽部分地區直至近代仍使用鴟尾,圖爲績溪孔廟。
宣州旌德文廟亦使用鴟尾。
宣州旌德文廟亦使用鴟尾。
由來
鴟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是一種怪鳥,一頭三身。另有傳說是指大海裡的魚,尾巴像鴟的羽毛,是龍生九子之一,龍頭魚身,口潤嗓粗而好吞。
使用歷史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的鴟尾,仍爲唐代風格

早期鴟吻的尾部仍具有鴟尾的形狀。
漢朝時建造宮殿,為防止起火就在屋頂正脊兩端安裝形狀類似鴟的尾的吞脊獸構件。唐代以後這種構件因為其形狀逐漸稱為鴟吻。到了明清時期,大型的鴟吻多用於宮殿建設,又稱為“正吻”、“龍吻”。
臺人稱旋風為「鴟尾」,是指水上龍捲風[2]。
相關記載
明·徐勃所著的《榕阴新检》卷十三“胜迹”说到刘山甫致祭甘棠港一事:“福州海口黄崎岸,横石嶙峭,常为舟楫之患,王审知为福建观察使,思欲制置,惮于役力,乾宁中,因梦金甲神,自称吴安王,许助开凿,及觉,言于宾僚,因令判官刘山甫往致祭,祭未终,海内灵怪俱见,山甫憇于僧院,凭高观之,风雷暴兴,见一物非鱼非龙,鳞黄须赤,凡三日,风雷乃霁,已别开一港,甚便行旅,驿表以闻,号甘棠港。闽从事刘山甫,乃中朝旧族也,著《金溪闲谈》十二卷,具载其事。
《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民間也稱鰲龍。
注释
- 《可愛的北京系列:故宮春秋》 劉北汜1991年1月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ISBN 7-5301-0201-X
- 雅堂文集·日·連橫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