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延俊

裴延俊5世紀-528年5月17日),字平子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五房之一的中眷裴,北魏官员。

生平

裴延俊是曹魏冀州刺史裴徽的八世孙,曾祖裴奣是北魏咨议参军、并州别驾,祖父裴双虎是北魏河东郡太守,死后被赠予平远将军、雍州刺史,谥号顺,父亲裴崧是本州主簿,代理平阳郡太守,因为平定平蜀族贼寇丁虫的功劳,被赠予东雍州刺史[1][2]

裴延俊早年丧母,侍奉后母以孝顺闻名,涉猎典籍史书,很有写文章的才能,被举荐为秀才。裴延俊以对策高等,被授予著作佐郎,升任尚书仪曹郎,转任殿中郎太子洗马,又兼任本邑中正及太子友。太子元恂被废黜后,裴延俊按照惯例被免除东宫官职。不久,裴延俊被授任太尉掾,兼任太子中舍人魏宣武帝元恪初年,裴延俊担任散骑侍郎,很快被授任雍州平西府长史,加建威将军,入朝担任中书侍郎[3][4].

当时魏宣武帝专心于佛教经典,不重视经典,裴延俊上书劝谏说:“臣听说的才智道德是历代君主的榜样,舜的哲学道理是圣贤要典的结晶。汉光武帝刘秀天资神奇睿智,在军中也不忘读书;曹操英明多识,也会在马背上鉴赏典籍。先帝魏孝文帝天赋多种才能,能文能武,经营迁都,手不释卷。确实是因为经史的意义无比深奥,作用和补充非常广泛,所以先圣们军国大事非常辛苦,也不停止阅读圣贤经典。这是先王们的美好的业绩,也是留给后王们的楷模。善足以让人遵循,恶足以让人借鉴。陛下悟性高深,见识独特,在宫廷中设置法座,在朝会时谈论佛教,凡是有幸见到听到的臣民,无不尘俗尽扫,茅塞顿开。然而五经毕竟是治世的标准,六经是规范社会的根本,任何事务都是逐渐发展的,不可一蹴而就,竞逐时尚不一定是好事,必须先粗后精,由近而远。诚恳希望陛下儒学和佛教兼顾,孔子和释迦摩尼并行互存,如此才达到内外都周全,信徒和世俗之人都能心情顺畅的局面。”[5][4][6]

裴延俊后被授任司州别驾,加镇远将军。等到皇帝诏令设置明堂,群臣广泛议论,裴延俊独自阐述与众不同的议论。太傅、清河王元怿当时监管明堂讨论之事,读了裴延俊的文章笑着说:“您是故意想和仆射相符吧。”裴延俊兼任太子中庶子,很快转任专职,依旧兼任别驾,加冠军将军魏孝明帝元诩初年,裴延俊升任散骑常侍,负责起居注,加前将军,又加平西将军,被授任廷尉卿,转任平北将军幽州刺史[7][4]

范阳郡有一条旧的督亢渠,长五十里,渔阳郡有旧的戾陵等塘堰,方圆三十里,都已荒废多时,无人修复。当时水旱异常,百姓饥饿不堪。幽州平北府长流参军卢文伟劝说裴延俊按照水流的故道修筑督亢陂,裴延俊也认为修复旧的渠堰一定能成功,于是上表请求批准。裴延俊亲自勘测水利地形,根据人力分别督促治理。不久工程竣工,可以灌溉土地百万余亩,效益提高十倍,百姓生产依赖于此。裴延俊又命令主簿郦恽兴修学校,当地礼教大行,百姓作歌谣赞美他。裴延俊在幽州五年,政绩考核为北魏第一[8][9][10][11]

当时裴延俊的继母随着裴延俊住在蓟县,遇到重病,裴延俊请求侍奉继母回京治病。回京不久,裴延俊被授任太常卿。当时汾州山胡依托险峻地势为寇,正平郡平阳郡二地受害尤其严重,朝廷以裴延俊兼任尚书,为西北道行台,统帅各路军队讨伐山胡,裴延俊不久因为患病被批准回京。三鸟群蛮也纷纷为寇,魏孝明帝准备御驾亲征,裴延俊在病中上书谏诤。裴延俊很快被授任七兵尚书安南将军,转任殿中尚书,加中军将军,转任散骑常侍中书令御史中尉,又以本官兼任侍中吏部尚书。裴延俊在中央的台阁仅仅是循规蹈矩,对于大事并不能裁决和纠正。建义元年四月庚子(528年5月17日),裴延俊在河阴之变中遇害,朝廷赠予都督雍岐豳三州诸军事、仪同三司、中军将军、雍州刺史[12][9][13]

儿子

  • 裴元直,北魏尚書郎中
  • 裴敬猷,北魏员外常侍

参考资料

  1. 《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裴延俊,字平子,河东闻喜人,魏冀州刺史徽之八世孙。曾祖天明,咨议参军、并州别驾。祖双虎,河东太守。卒,赠平远将军、雍州刺史,谥曰顺。父崧,州主簿,行平阳郡事。以平蜀贼丁虫功,赠东雍州刺史。
  2. 《北史·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裴延俊字平子,河东闻喜人也,魏冀州刺史徽之八世孙也。曾祖奣,咨议参军、并州别驾。祖双彪,河东太守,赠雍州刺史,谥曰顺。父山松,州主簿,行平阳郡事,以平蜀贼丁虫功,赠东雍州刺史。
  3. 《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延俊少偏孤,事后母以孝闻。涉猎坟史,颇有才笔。举秀才,射策高第,除著作佐郎。迁尚书仪曹郎,转殿中郎、太子洗马,又领本邑中正及太子友。太子恂废,以宫官例免。顷之,除太尉掾,兼太子中舍人。世宗初,为散骑侍郎,寻除雍州平西府长史,加建威将军,入为中书侍郎。
  4. 《北史·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延俊少孤,事后母以孝闻,涉猎坟史,颇有才笔。举秀才,射策高第,除著作佐郎,累迁太子洗马,又领本邑中正。及太子恂废,以宫官例免。宣武即位,为中书侍郎。时帝专心释典,不事坟籍,延俊上疏致谏。后除司州别驾。及诏立明堂,群官博议,延俊独著一堂之论。太傅、清河王怿时典众议,读而笑曰:“子故欲远符仆射也。”
  5. 《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时世宗专心释典,不事坟籍,延俊上疏谏曰:“臣闻有尧文思,钦明稽古;妫舜体道,慎典作圣。汉光神叡,军中读书;魏武英规,马上玩籍。先帝天纵多能,克文克武,营迁谋伐,手不释卷。良以经史义深,补益处广,虽则劬劳,不可暂辍。斯乃前王之美实,后王之水镜,善足以遵,恶足以诫也。陛下道悟自深,渊鉴独得,昇法座于宸闱,释觉善于日宇,凡在听瞩,尘蔽俱开。然五经治世之模,六籍轨俗之本,盖以训物有渐,应时匪妙,必须先粗后精,乘近即远。伏愿经书玄览,孔释兼存,则内外俱周,真俗斯畅。”
  6.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七·梁纪三》:十一月,己丑,魏主于式乾殿为诸僧及朝臣讲《维摩诘经》。时魏主专尚释氏,不事经籍,中书侍郎河东裴延俊上疏,以为:“汉光武、魏武帝,虽在戎马之间,未尝废书;先帝迁都行师,手不释卷。良以学问多益,不可暂辍故也。陛下升法座,亲讲大觉,凡在瞻听,尘蔽俱开。然《五经》治世之模楷,应务之所先,伏愿经书互览,孔、释兼存,则内外俱周,真俗斯畅矣。”
  7. 《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后除司州别驾,加镇远将军。及诏立明堂,群官博议,延俊独著一堂之论。太傅、清河王怿时典众议,读而笑曰:“子故欲远符仆射也。”兼太子中庶子,寻即正,别驾如故,加冠军将军。肃宗初,迁散骑常侍,监起居注,加前将军,又加平西将军,除廷尉卿。转平北将军、幽州刺史。
  8. 《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范阳郡有旧督亢渠,径五十里;渔阳燕郡有故戾陵诸堰,广袤三十里。皆废毁多时,莫能修复。时水旱不调,民多饥馁,延俊谓疏通旧迹,势必可成,乃表求营造。遂躬自履行,相度水形,随力分督,未几而就,溉田百万余亩,为利十倍,百姓至今赖之。又命主簿郦恽修起学校,礼教大行,民歌谣之。在州五年,考绩为天下最。
  9. 《北史·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明帝时,累迁幽州刺史。范阳郡有旧督亢渠,径五十里;渔阳、燕郡有故戾陵诸堨,广袤三十里,皆废毁多时,莫能修复。时水旱不调,延俊乃表求营造,遂躬自履行,相度形势,随力分督,未几而就,溉田百万余亩,为利十倍,百姓赖之。又命主簿郦恽修起学校,礼教大行,人歌谣之。在州五年,考绩为天下最。拜太常卿,历七兵殿中二尚书、散骑常侍、中书令、御史中尉,又以本官兼侍中、吏部尚书。延俊在台阁,守职而已,不能有所裁断直绳也。
  10. 《北齐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四》: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馀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11. 《北史·卷三十·列传第十八》:说刺史裴俊案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馀顷,人赖其利。俊修立之功,多以委之。
  12. 《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延俊继母随延俊在蓟,时遇重患,延俊启求侍母还京疗治。至都未几,拜太常卿。时汾州山胡恃险寇窃,正平、平阳二郡尤被其害,以延俊兼尚书,为西北道行台,节度讨胡诸军。寻遇疾,敕还。三鸟群蛮寇掠不已,车驾欲亲征之,延俊乃于病中上疏谏诤。寻除七兵尚书、安南将军,徙殿中尚书,加中军将军,转散骑常侍、中书令、御史中尉。又以本官兼侍中、吏部尚书。延俊在台阁,守职而已,不能有所裁断直绳也。庄帝初,于河阴遇害。赠都督雍岐豳三州诸军事、仪同三司、本将军、雍州刺史。
  13. 《北史·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庄帝初,于河阴遇害,赠仪同三司、都督、雍州刺史。子元直、敬猷,并有学尚,与父同时遇害。元直赠光州刺史。敬猷妻丞相、高阳王雍外孙,超赠尚书仆射。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