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羅山社

諸羅山社(英文:Tirosen,亦寫作TirocenTiracenToelosang),是位於嘉義平原地區的平埔族洪雅族聚落,在四百年前即活躍於臺灣舞台。日本學者安倍明義氏<台灣地名研究>云: 「荷蘭人的文書中記載著:鄭軍攻進臺灣時,當時在赤崁之北的荷蘭人先到索蘭(蕭壠=臺南佳里)避難,可是由於該地不穩,又撤退到麥達(麻豆),更輾轉到多魯哥(哆囉嘓台南市東山區),後因食糧缺乏再向北方的帝洛森(諸羅山=嘉義)退卻。

諸羅山
漢字
白話字
字面意思閩南語音譯

歷史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諸羅山社是大員(今臺南)以北重要村社之一,荷蘭人派有政務員、牧師、教師、士兵駐地執行政教事務,地位重要。荷治末期,鄭成功包圍熱蘭遮城(今安平)275天,諸羅山社成為荷蘭人唯一的集體避難地。

臺灣平埔族沒有書寫的文字,社眾之間傳達主要以口語形式進行,17世紀荷蘭人將平埔族語以羅馬字母拼出,是平埔族語言出現文字化的起始,諸羅山社的名稱以羅馬字母譯音,在《熱蘭遮城日誌》檔案中有多種拼法,大抵以Tirosen為主。明鄭時期首次以閩南口音譯成漢字「豬羅山」;入清後清廷或嫌棄豬羅的閩南音似豬牢,而改用同音異字諸羅山,並以諸羅兩字設為縣名。[1]

諸羅山社位於北回歸線下的地理特質,於17世紀歐洲人編製的世界地圖已被標示出來,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1648年喬安·布勞所繪地圖,在臺灣西部有港灣稱為Wangkan(魍港、位今嘉義布袋),魍港之北在北回歸線下註明Toelosang(諸羅山),四百年前諸羅山社的社址在紅毛井附近(今嘉義市蘭井街),清代築建諸羅城之前遷移至城外番社(今中正公園一帶)。[2]

諸羅山社原住民在19世紀大多已漢化,基因普遍溶入漢人的血液中,目前只剩下番社、番仔溝、番仔陂、紅毛井福社宮等遺跡憑供追憶。

參考資料

  1. 蔡榮順,〈諸羅山社名稱演繹〉《臺灣文獻別冊49期》,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4年。
  2. 蔡榮順,〈諸羅山社紅毛井小考〉《臺灣文獻別冊44期》,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4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