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
谈迁(1594年11月23日-1658年1月14日),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明朝诸生,浙江杭州府海宁枣林(浙江海寧西南)人。《國榷》作者。
谈迁 | |
---|---|
字 | 观若、孺木 |
性别 | 男 |
出生 | 谈以训 1594年11月23日 浙江海宁枣林 |
逝世 | 1658年1月14日 山西平陽 |
国籍 | 明朝 |
教育程度 | 私塾 |
职业 | 史学家 |
活跃时期 | 17世紀 |
经历
| |
代表作
|
生平
万历二十一年(1594年)甲午十月十二日生,[1]祖籍汴梁(今開封),靖康時隨宋室南渡,定居鹽官西南棗林村,遷至馬橋麻涇港西。
自幼好學,入學為弟子員,[2]不喜八股文,“家徒壁立,最嗜书,好撰述。”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開始撰寫《国榷》,至天启六年1627年完成初稿,以后仍陆续修订。清顺治二年(1645年),又续订明崇祯、弘光两朝史事。順治四年(1647年),全稿遭大盗奪取,時已53歲,又发愤重寫,新寫《國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萬字,內容比原書更精彩。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荐為中書舍人,以“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力辭未就。
入清不仕,自稱江左遺民,以佣書、幕僚為生,顺治十年(1653年),江南义乌朱之锡进北京做弘文院编修,聘谈迁做书记,遂從嘉興運河坐船北上入京。兩年期間幾乎遍訪明朝的降臣、皇親、宦官和公侯門客,藉此修訂《國榷》。[3]順治十三年(1656年)應沈貞亨之聘,與錢朝瑋前往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擔任幕僚,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欲前往祭拜張慎言墓未果,是年十二月十一日(1658年1月14日)以疾卒於幕所。[4]朱之锡《北游录序》赞扬谈迁:“或途听壁窥,轶事绪闻,残楮圮碣,就耳目所及无遗者,其勤至矣。”其著作尚有《枣林杂俎》、《北游录》、《西遊錄》、《枣林集》、《史論》、《海昌外志》等。
注釋
- 黄宗羲《南雷文案》卷八《谈孺木墓表》,康熙《海宁县志·隐逸》中的谈迁传,皆不载谈迁生年。张宗祥《国榷·题记》竟谓“谈迁生卒年月不可考。”《北游录·六十自寿序》一文中写道:“癸巳(1653)十月癸亥朔,癸酉抵长安。明日为揽摇之辰,周一甲子矣。”上推六十年,知其生於1953年,但這是指虛歲。《枣林诗集》(北京图书馆手抄本)有首《张都督深之诞日同予甲午生赠赋》诗稱及自己和海宁卫都督同知张道浚是“甲午同生万历年”。万历甲午即万历二十二年,即1594年。朱一是《谈孺木先生墓志铭》中也记其生年为“万历甲午十月十二日”。
- 谈迁《海昌外志·风俗》中记:“予舞象时,补诸生。”朱一是《谈孺木先生墓志铭》:“舞象即补弟子员。”舞象指15岁以上的少年。
- 朱之锡在《北游录序》中记载谈迁访求遗闻逸事的情况:“盐官谈孺木,年始杖矣,同诣长安(指北京),每登涉蹑屩,访遗迹,重趼累茧。时迷径,取道于牧竖村佣,乐此不疲。旁睨者窃哂之,不顾也。及坐穷村,日对一编,掌大薄蹄,手尝不辍。或覆故纸背,涂鸦萦蚓,至不可辨。或途听壁窥,轶事绪闻,残楮圯碣,就耳目所及无遗者,其勤至矣。”
- 谈迁的卒年,史料上有两种记载。一说顺治丙申(1656)冬十一月,如黄宗羲的《谈孺木墓表》和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另一种说法是顺治丁酉,如钱朝玮的《谈孺木先生传》。朝瑋嘗親見談遷之卒,吴骞《枣林诗集序》即認為應以丁酉為準。朱一是在《谈孺木先生墓志铭》中记载:“丙申夏旋里,又附静园沈公之官平阳,将哭藐山张公于墓门,未几以疾卒于平阳。当是时,先生著稿成之再矣。”
參考書目
- 羅仲輝,〈談遷生卒年月訂誤〉,《浙江學刊》,第04期,1982年
- 羅仲輝,〈談遷及其《國榷》〉,《史學史研究》,第03期,1983年
- 楊永康,〈談遷生平、行事考〉,《史學史研究》,第04期,2006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