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染色体

费城染色体英語:),或称费城染色体易位英語:),是一种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相关的特殊染色体易位现象。其中细胞的9号染色体长臂与22号染色体长臂进行相互易位,具体定义为。这一染色体易位现象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高度的灵敏度,有95%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被检测有此染色体易位(剩余的人群则是或存在一种G显带染色体制备过程中的隐形易位,或是存在其他多变的染色体易位情况)。但是,其对诊断是否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没有足够高的特异度,因为此染色体变异亦发现于急性白血病[1](大约20-30%的成人与2-10%的未成年患者案例)以及个别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案例。

费城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里呈现的显示阳性费城染色体的中期细胞
类型染色體易位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肿瘤学
ICD-10C92.1
ICD-9-CM205.1
ICD-O9875/3
MeSHD010677

历史

1960年,两位美国费城的科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彼得·诺维尔()[2]Fox Chase癌症中心英語:)的大卫·亨格福德()[3]首次发现此类染色体变异[4]。1973年,芝加哥大学的珍妮特·罗利()确认了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机制来自于染色体易位。[5][6]

分子生物学

费城染色体形成机制

染色体易位是费城染色体中染色体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九号染色体中长链的Abl基因(位置q34)与二十二号染色体上長链的BCR基因(位置q11)发生并列性易位而产生一种新的融合基因()[7]。根据国际人类细胞遗传学术语命名法英語:),这种染色体易位被称为“”。

这种易位产生了一种致癌的BCR-ABL融合基因,位于因此變短的22号染色体的長链上。此基因产生出一种Bcr-abl融合蛋白()。因为该融合基因的分子重量为185至210kDa,其也被称为p210或p185。因为Abl基因释放一种膜相关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所以BCR-Abl基因也被酪氨酸激酶传输,并加载一组磷酸盐到此酪氨酸中。尽管BCR基因亦释放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但酪氨酸激酶作用则与药物治疗非常相关。所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比如伊马替尼舒尼替尼)都是一些重要的针对各种白血病的药物。该融合基因形成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前期,通常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中亦呈阳性。

此BCR-ABL融合基因亦和白介素-3受体()基座发生相互反应。BCR-ABL融合基因的复制是呈自我组合型,即其形成并不需要其他细胞信息性蛋白质的参与。同時,BCR-Abl基因却激活以及控制大量蛋白质与酶,加速细胞的分裂。此外,其还抑制DNA修复,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并根本上影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机体恶化。

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 Talpaz M, Shah NP, Kantarjian H; 等. . N. Engl. J. Med. June 2006, 354 (24): 2531–41 [2011-07-24]. PMID 16775234. doi:10.1056/NEJMoa055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3).
  2. Nowell P, Hungerford D. (PDF). Science. November 1960, 132 (3438): 1497. doi:10.1126/science.132.3438.1488.
  3. Fox Chase Cancer Center. .
  4. Nowell PC. .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07, 117 (8): 2033–5. PMC 1934591. PMID 17671636. doi:10.1172/JCI31771.
  5. Rowley JD. . Nature. 1973, 243 (5405): 290–3. PMID 4126434. doi:10.1038/243290a0.
  6. Claudia Dreifus. . New York Times. 2011-02-07.
  7. Kurzrock R, Kantarjian HM, Druker BJ, Talpaz M. . Ann. Intern. Med. May 2003, 138 (10): 819–30 [2011-07-24]. PMID 127555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