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狄

赤狄,亦作赤翟,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北狄部落,因崇尚赤衣而得名,由潞氏、皋落氏、甲氏、留吁、铎辰、廧咎如等十五个氏族组成。曾為晉國的附庸,後為晉國所滅。《史記》記載赤狄部落後来加入匈奴。

歷史

公元前660年,赤狄南下侵扰邢国、攻破卫国首都朝歌齐桓公率领郑国宋国等周朝諸侯“救邢安卫”抵御狄人[1]。前603年,赤狄入侵晋国的怀和邢丘,晋景公想要讨伐赤狄,中行桓子认为时机不成熟[2]。前594年,晋国元帅中行桓子攻灭赤狄的主干潞氏晋景公赏给他狄国的臣民一千家[3],第二年晋国又消灭了赤狄的其余诸部[4]。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皋落乡自古有“赤狄之都”之称,当地亦有相应的遗迹[5]

史記》〈匈奴列傳〉將赤狄列為匈奴前身之一[6]。《魏書》推测高車為赤狄的後代[7]。《蒙古源流》有類似的說法。

有記載認為赤狄與白狄起源於山戎[8]

學術考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蘇日巴達拉哈主張蒙古族源自古代高車,中國歷史所稱的北狄,為蒙古族先祖[9]。學者馬長壽認為,匈奴與丁零,與春秋時所說的北狄、赤狄,均為阿爾泰語系的蒙古種族草原部落[10],此說獲得林劍鳴等學者支持。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中認為赤狄為蒙古族的先祖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林澐認為,赤狄是由先秦華夏人群分裂出來的先秦北狄部落一支,又指出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之際生活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戎狄人群與漢代匈奴和鮮卑明顯分屬不同的種系,北亞蒙古人種特徵較為明顯的遺骸在戰國時期才出現於北方長城地帶[11][12]

學者宋亦箫主張北狄是鬼方的后裔[13]

参考资料

  1. 左传·闵公二年》
  2. 《左传·宣公六年》:秋,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晋侯欲伐之。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将可殪也。《周书》曰:‘殪戎殷。’此类之谓也。”
  3. 《左传·宣公十五年》
  4. 《左传·宣公十六年》
  5. 春秋赤狄皋落地望与皋落戈铭文释读
  6. 《史記》卷70〈匈奴列傳〉:「當是之時,秦晉為彊國。晉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閒,號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7. 《魏書》卷103〈高車傳〉:「高車,蓋古赤狄之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勃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
  8. 應劭《風俗通》注佚文:「春秋傳曰:『狄本山戎之別種也,其後分居,號曰赤翟、白翟。』」
  9. 苏日巴达拉哈著《蒙古族族源新考》,民族出版社,1986年。
  10. 馬長壽《北狄與匈奴》,北京三聯書店,1962年出版。
  11.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12. 林沄《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指出「司馬遷的匈奴列傳是綜合了大量先秦時代有關北方長城地帶的文獻記載寫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沒。但是,他和当時許多漢族的知識分子一樣,認為先秦文獻中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戎狄,與秦汉時的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屬於同一族群。從而造成了兩個相互关連的歷史誤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漢時的匈奴、東胡的前身,二、北方長城地帶自古以来被遊牧民族占居,後來才被中原農業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擠到更北的地區。…… 結合環境學和體質人类學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獻中的戎、狄,和戰國才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東胡、匈奴並非同一族群。北方長城地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基本上是農業地帶,它之變為遊牧人往来馳騁的地帶,是文化、生態環境、族群等變動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复雜過程。」
  13. 宋亦箫《鬼方种族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