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溺

遇溺通常是因為液體進入肺部而導致缺氧,繼而窒息,此類名為濕性溺水,另外有乾性溺水二次溺水。常見於游泳、船隻沉沒、海嘯潛水、意外及自溺。在很多國家都是12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因,例如在美國便是僅次於車禍[1]。小童多是從泳池或浴缸中溺死。

遇溺
类型損害, 窒息
肇因呼吸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急救措施
ICD-10T75.1
ICD-9-CM994.1
DiseasesDB3957
MedlinePlus000046
eMedicineemerg/744
MeSHC23.550.260.393

遇溺者多是男性及青少年[1]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全世界每年有超過30萬人遇溺死亡。[2]

乾性溺水

游泳者嗆水後24小時至48小時,由於受到強烈的驚嚇刺激,引起反射性的喉頭痙攣,呼吸道梗阻,可能造成窒息死亡。這個時候,肺裡面還沒有進水或者進的水很少,這就是所謂的「乾性溺水」。[3][4]

二次溺水

或稱為「次發性溺水、遲發性溺水」,是在溺水的人離開水後才發生的現象,原因為在溺水時有少量水進入肺部,但救起後溺水者並無任何不舒服感,而這些水卻在隨後的數小時甚至 72 小時後導致肺部發炎或腫脹,使體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發生困難,產生窒息現象。[3][4]

溺水死亡名人

  • 楊偉中 (1971年5月29日-2018年8月30日,庫克群島艾圖塔基島溺水死亡),臺灣記者、主編、政治人物、時事評論員、社會運動人士,歷職工人民主協會、全國產業總工會、臺灣鐵路工會、臺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中央廣播電臺副總臺長兼新聞部經理、中國國民黨發言人、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委,2018年8月30日在庫克群島艾圖塔基島溺水死,享年47歲。

參考文獻

  1. CDC.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08-04 [2020-12-06] (美国英语).
  2. . www.who.int. [2020-12-06] (英语).
  3. 張桂榕. . 良醫健康.
  4. 丁香媽媽;急診夜鷹. . 微文庫.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